「香港電台作為香港傳媒的一分子,
其實是難以超脫整個大環境的變化,自我審查,言論自由受壓,
甚至明顯一些題材是不能做的,其實這些香港電台都是在經歷。」
文/梁正燁
多年來,作為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電視,
香港電台一直是香港媒體言論自由領域的中堅力量,他們的電台、
電視節目關注社會、針砭時弊、監察政府,一直不遺餘力。
連續幾年媒體公信力調查中,香港電台(下文簡稱「港台」)
始終領先於香港其他電子媒體。
香港媒體人士普遍將港台的言論自由情況,視為香港言論自由的「
寒暑表」。這家沒有資本壓力,政府賦予編輯自主權的媒體,
理應是最能夠言論自由的媒體。但是如今,
連他們前線的人員卻也認為,自己未能在免於恐懼的環境下工作,
對前路不能樂觀。
港 台電視部紀錄片組監製潘達培,在二十多年媒體工作中,
眼看著一個媒體圈所做的內容的框框慢慢形成,又一步步縮小。
他認為在工作中感受到恐懼和限制,香港整 個媒體的大環境很有關係。「香港電台作為香港傳媒的一分子,
其實是難以超脫整個大環境的變化,自我審查,言論自由受壓,
甚至明顯一些題材是不能做的,其實 這些香港電台都是在經歷。」
香港電台新聞評論節目《頭條新聞》主持曾志豪認為,
港台內部氣氛還算自由,自己並未遇到過遭到限制的情況。同樣,
曾志豪擔憂和顧慮,更多是來自香港媒體的總體環境,「
當有媒體出事,雖然未必是自己所在的媒體,但整個風氣會令你想,
會不會自己也太激進?」
換掉相同理念的人
2009年,港台新聞紀錄片節目《鏗鏘集》
需要做六四20周年的選題,原計劃會做四集30分鐘的事實節目,
時任廣播處長的黃華麒表示兩集便足夠,在節目組的堅持下,
最後節目才得以按原計劃製作。
2011年,支聯會主席司徒華逝世,港台網上直播追思會計劃,
被署理廣播處處長梁松泰下令禁止。
港台電視部監製、電視部員工工會主席麥麗貞說,
前線港台員工感覺到明顯審查、干預的例子不多,
以上是比較明顯的兩次。她認為港台是否能守住編輯自主的底線,
關鍵要看港台總編輯。
香港電台目前仍然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一個政府部門,
廣播處處長身兼港台總編輯,港台有編輯自主的權力,
由港台總編輯負責。
2011年,政府委任沒有媒體經驗的政務官鄧忍光出任廣播處長,
激起員工的強烈反彈。港台工會舉行了一次「公投」,
309名投票員工有88%反對該次政府任命。
在新處長履新的第一天,
港台電視部員工工會主席麥麗貞與五十多名員工在廣播大樓用黑地毯
來「歡迎」這位政務官廣播處長,並打出標語說這是「
港台最黑暗的一天」。外界有人對這種激烈反彈表示不解,
畢竟新任廣播處長還未上任實際工作。
麥 麗貞解釋說,政府的政務官(AO),
最重要的職能就是要推行政府的政策。
香港電台作為一個公共廣播機構,其中一個職能就是監督政府。
新任處長既是政府政務 官,同時又是港台總編輯,這在職能上有衝突之處:
如果他堅持政務官執行任務,
很可能是會是一個不能獨立自主媒體編輯;
如果他堅持獨立自主編輯,又有可能政 務官工作層面失職。麥麗貞認為,
第二種情況對於港台言論自由的情況還好,
但她悲觀地認為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因為他是政府派來的人」。
在新處長鄧忍光上任幾個月後,港台以節目改革為由,
撤換了兩位電台時政節目的主持,
雖然電台節目總監梁家永否認是廣播處長鄧忍光施壓,
但外界仍然將政府委任政務官擔任廣播處長與不正常地撤換時政主持
,視為壓制港台言論自由的訊號。
事 實上,港台在更早的時候,曾經受到外界或政府的評點和干預。
1998年,
香港的已故全國政協委員徐四民在北京出席政協會議的時候,
曾批評港台節目《頭條新 聞》「陰陽怪氣」,並指該節目製作是使用政府公帑,卻大罵政府。
1999年,台灣總統李登輝提出「兩國論」,
香港電台邀請台灣駐港代表鄭安國在節目上解釋 「兩國論」,該決定受到內地和香港政府官員嚴厲批評,數月後,
被認為作風硬朗的廣播處長張敏儀被調職至日本,
出任香港駐日本經濟貿易首席代表。2001年 10月,行政長官董建華亦曾批評《頭條新聞》是「低級趣味」。
麥麗貞猜測,在此之前的港台總編,可能是作風比較硬朗,
能頂住壓力,所以審查和干預的情況未有太多地傳達至前線的員工。
另外,此前的廣播處處長都是港台內部晉升,從價值理念上,
與港台一直堅持公共廣播理念相同,
這也是以前的前線員工未收到太多壓力的重要原因。
從2005年開始,政府都是在外招聘或直接任命,
基本切斷了內部晉升通道,
麥認為這是政府打壓港台一直以來精神理念的方法。
獨立營運的公共廣播
香港大多主流媒體受資本控制,或者由於盈利需要,
易對市場作出妥協,不受市場或資本約制的公共廣播,
正填補了這一空缺。
麥麗貞說,「幾年前一次抗議活動中,港台員工自發印製的『
正在公共廣播』字樣的T恤,正是表達這樣的願望,
港台也一直以這樣理念來運營。」
2005 年政府開始提出關於港台公共廣播的討論,
亦曾經討論過港台公司化獨立營運公共廣播的問題,
2009年最後決定是港台繼續作為一個政府部門來扮演公共廣播的 角色。潘達培和麥麗貞都認為,作為港台而言,脫離政府,
公司化獨立,才是實行一個公共廣播機構最好的方向。而且,
讓港台獨立營運,上面提及的政府政策推廣 和港台監察政府的矛盾,也能很大程度地解決,
言論自由亦能得到更大的保障。
世界上不少公共廣播的機構,例如英國的BBC,
或者日本的NHK,使用的是政府或者國會的資金,
後期例如BBC的某些部門加入了商業的收入,
但都是作為獨立機構營運。
港台獨立公司化其實在1980年已經有開始相關的討論,
而且幾乎已經走到落實的階段,但最終並未能實行,
在當中亦明顯看出內地政府在當中的意向和作用。
1980 年代起,英方在香港政制方面,一直不遺餘力推動民主化的進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港台公司化被提上了議程,
而且與政制改革的推進,有著類似的轉折。1985 年開始,一份廣播事業檢討委員會的報告建議,
為了加強港台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的角色,應該脫離政府,
改組為政府直資的公司來獨立營運。1991年,港英政府 行政局正式批准港台獨立,然而在1992年,
中方港澳辦官員批評此決定,
同年的中英聯合聯絡小組會議亦未能就港台獨立達成協議。
1994年,港英政府以政 治氣候不適宜為由,擱置港台獨立的計劃。
潘達培解釋政府不願放手讓港台獨立,還是希望能夠控制媒體,「
始終內地政府對於傳媒的思維,仍然認為傳媒的功能是在於宣傳,
他們不能理解『公共廣播』這一社會職能。」
麥麗貞笑言,
傳言說中央政府給鐵腕候任特首梁振英的四大政治任務是之一就是打
壓港台。雖然這只是坊間傳聞,但從候任特首的言論和行為看,
她對未來幾年港台獨立公共廣播和言論免於恐懼的前路,
確實並不樂觀。
from 陽光時務 http://www.isunaffairs.com/?p=
4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