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译者合集系列.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译者合集系列.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12 September 2012

译者合集系列:谷歌与中国的冲突(2010)

核心提示:在2010年年初突然爆发的谷歌退出中国一事,影响不仅局限于IT领域,也让在华外企普遍感到惊讶。从此,据说是由中国政府支持的针对跨国公司的黑客行为也成为新闻焦点。本期合集聚焦于谷歌与中国冲突的全过程。


【图:谷歌退出中国时引起一片哗然】

2010年年初突然爆发的Google和中国之间的“战争”无疑是本年度跨越了IT界、商业界和外交界的一场大戏。“译者”跟踪了这场前所未见的“一个公司”与“一个国家”之间的“价值观之争”。合并了59篇译文形成本合集。

以时间为线索,收集了事件发生的每个关键点上的外媒披露和重点评论。原文提要为表格形式,因排版不便,请直接下载阅读或在线阅读。(需翻墙)



from 每日译者 http://dailyyizhe.wordpress.com/2012/09/13/google_vs_chin

Friday, 7 September 2012

译者合集系列:透视八九学运(2010)

核心提示:本期合集集中了数篇我们挑选的认为有利于突破讨论进去,反思八九学运的成败之处的外文论述。


【图:八九学运值得被深入讨论】

本期合集是为了纪念和反思21年前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多城市爆发的、由大规模学生与市民参加的“亲民主”请愿运动的专辑。在这个专辑中,我们先按照21年来出现的几份重要文件综合整理出《“八九学运”过程逐日概览》,并汇编了其中重要的标志性的文件 和宣言、声明等,少数能找到现场视频的则增加了视频链接,希望这些整理后的文档能够帮助不了解“八九学运”的读者重现为时48天的“八九学运”的全过程。

在分析的部分,我们首先推荐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赵鼎新先生的专著《天安门的力量:国家-社会关系和1989北京学生运动(节选) 》,赵先 生以“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来解释“八九学运”。他通过“国家的性质、社会的性质,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在经济、政治和观念上的联系”重点解释这一问题:为什么学运积极分子、知识精英和政府领导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景下都曾经寻求过妥协之策,但运动最终以血溅天安门收场?赵先生不认为党内的“派系斗争”可以解 释国家在处理“八九学运”上的政策摇摆,他认为,政策的变动并促成整个运动的发展动态,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控制手段失效;而国家控制手段的 失效,则归咎于当时国家高层精英、运动积极分子和其他北京市民对国家合法性基础的相互冲突的理解不一致。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邹谠先生在 他所写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中为“八九学运”开辟了专门的章节《天安门: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节选)》,这篇 在1990年完成初稿的论文也开了以政治理论来阐释“八九学运”之先河。可惜的是,虽然在书中有所提及,邹先生尚未能够全面利用“博弈论”进一步深化这一 阐释便溘然长逝。因此在本合集中我们首先介绍了用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经典案例“囚徒困境”来看“八九学运”中的两方:政府方面和运动参与者方面,在“不完 全信息”下,由于过去已经形成的规律和习惯,都选择了不相信合作、妥协、长期对话的激进之路,双方都认为“退就是败”,并且会“一败涂地”,因此“天安门 悲剧”错过了许多可以缓和的机会而成为唯一的必然结果。

在“横向对比”《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生运动》中对比了两地学运在所面临的政治机会结构,限制组 织、动员的因素上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以及两地学运与其他国家的抗议与社会运动存在哪些不同做出了分析 。在收集这个维度的资料中,我们发现,虽然在民间讨论中,“八九学运”经常用来和“东欧剧变”、“颜色革命”相提并论,甚至认为是“八九学运”促使了其他 “前共产主义政府”的“良心发现”而束手待毙。但是稍微更深入一些地对比这些国家/地区的社会状况,就会知道和这一结论是很不严谨深入的,我们期待着将来 可以发掘出更多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并介绍给大家。

在讨论“八九学运”的时候,还有一个无法回 避的问题是:八九的血腥镇压无疑将执政党的道义表现推到了边缘,当时国内外都有很多人都在想的是“中共还能统治多久?” 但事实却是,中共的合法性从民众感受到的最低谷却缓慢地回升了。这是为什么?又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将用一个完整的合集来讨论“八九后的中共策略调适和社会 抗议的新特征”,在这个合集中,我们只选择了一篇《天安门屠杀的长期阴影》作为承上启下的引子。

二十一年来,如何评价“八九学运”?同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答案。“改变世界的四十天”、“中 华 民族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最光辉的一次民主运动”……等等不一而足。要回答 这个问题,似乎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检验。在“八九学运”过去仅仅两年之后,李泽厚、刘再复以对话形式发表的《告别革命》在知识分子圈中激起了很大的反响,批 评者和推崇者各持一辞,争论直至今天都未平息。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的是《永恒的造反?中国式抗议中的延续性与断裂性》,这篇文章将中国的抗议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待,明确地指出了“革命”与“造反”的不同。

如果把“革命”定义为大规模的使用暴力的群众运动形式,目 标在于推翻现存的政治制度,那么,“八九学运”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上可能不是最辉煌的一次,在它之前就有牺牲更多的、过程更惨烈的“革命”;如果把“革命”定义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或者是邹谠先生明确提出的要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和解”,那么“八九学运”前期出现的理智的成分:非暴力不合作、对话与协商、呼吁人权和自由的“人的觉醒”……,未尝不可看作是一场真正的“革命”的发轫。2089年再次回顾,想必答案会更明确。而写就这一答案的,要取决 于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如何塑造属于我们的公民社会。

是以纪念“八九学运”二十一周年。

点击这里在线阅读或下载本期合集(需翻墙)




from 每日译者 http://dailyyizhe.wordpress.com/2012/09/08/8964/

Thursday, 6 September 2012

译者合集系列:互联网与政治 初探(2010)

核心提示:在2010年时我们总结摩尔多瓦、伊朗、美国和中国的互联网对政治的影响而形成的一期合集。支持免费下载或在线阅读。


【图: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力尚难下定论】

从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的生活就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还在加速进行中,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尤其是对于中国,互联网虽然成为了一个虽然被管制的对象,但仍然对中国的公众舆论发挥出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互联网对全球政治的冲击也才刚刚展示出冰山一角。在本次合集中,我们将在没有国界的互联网中看到在摩尔多瓦啼声初试的“推特革命”、接着是在伊朗试图 “推”倒暴君的“绿色运动”、还有美国第一届“网络总统”奥巴马,以及中国的“防火长城”,但是,所有这些主题后面都带着问号,因为每个话题都是尚无定论的辩论题材。

1) 摩尔多瓦的“推特革命”?

《纽约时报》的报道《摩尔多瓦的抗议爆发 推特推波助澜》生动描绘了基希纳乌出现突发革命时的状况;摩尔多瓦的政局变动诞生了“推特革命”这个词。Twitter从此不再仅仅是一个记录生活碎片的“呓语”集中地,而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这可能是连其创始人都没有预料到的。长期跟踪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外交政策》专栏作家写了《摩尔多瓦中推特的作用的更多分析》,谈的是推特在当时做到什么以及没做到什么。

2) 伊朗能否“推”倒暴君?

再次看到妮达倒在血泊中的YouTube录像画面的时候,你是否又回想起“绿色运动”中的“激情推特”?那也是中文推友们以#cn4iran为标签在世界传媒舞台上的一次“集体亮相”。但是《商业周刊》和《外交政策》分别发表了与伊朗当时的示威游行的参与者们更接近的专业记者写的澄清文章,《推特革命?为时尚早》、《误读德黑兰:推特革命的迷雾》,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外人”看到的网络喧嚣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3) “互联网总统”奥巴马的“网络难题”?

奥巴马不仅是美国第一届黑人总统,也是第一位“互联网总统”,年仅25岁的克里斯•休斯,Facebook的创始者之一,也是奥巴马竞选团队的网络“掌门人”,他用MyBO网站大大激发出了“草根”的能动性,他本人成为奥巴马竞选运动中的功臣。《快公司》为此撰写了专题报道《克里斯•休斯如何建立Facebook和帮助奥巴马竞选的?》,这是一篇详尽的介绍这一激动人心的过程的专访。但是,成为了总统之后的奥巴马开始感受到了网络的另外一面。虽然新媒体有可能带来《以“推”反恐》的“巧实力”,但是《网络战:第五空间的战争》变成了让美国头疼的一大难题。美国智库研究学者在《公众外交2.0:当美国政府遇到“新媒体”》中全面分析了美国当前使用“新媒体”的现状后,仍然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确立公众外交2.0的整体战略。

4) 永不倒的“防火长城”?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这么一块神奇的“马勒戈壁”,在这里,水丰草美,但是河蟹横行,温顺的草泥马们无奈之下,只能施展“八仙过海”的手段、翻墙钻洞无所不为,才能偶尔“透一透气”,《大西洋月刊:链接被重置》详细介绍了 “防火长城”的运行原理。而《网络行动》则着重总结了“草泥马”在被钳制的网络中努力凿墙、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各种方式。不过要说对中国的网络现状总结得最全面的,还是《麦康瑞对国会所做的证词》。

互联网的出现和扩张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憧憬。这些憧憬有一些已经在成为现实,比如信息的加速流动,比如距离的消失,但是,互联网会不会是一个实现美好理想的“虚拟桃花源”?擅长泼冷水的耶夫根尼•莫洛佐夫(Evgeny Morozov)告诉你他对《互联网的再思考》。

点击这里下载或在线阅读本期合集




from 每日译者 http://dailyyizhe.wordpress.com/2012/09/07/%e8%af%91%e8%80%85%e5%90%88%e9%9b%86%e7%b3%bb%e5%88%97%ef%bc%9a%e4%ba%92%e8%81%94%e7%bd%91%e4%b8%8e%e6%94%bf%e6%b2%bb-%e5%88%9d%e6%8e%a2%ef%bc%882010%ef%bc%89/

译者合集系列:中国的群体性事件 2000-2009

核心提示:从2000-2009年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长,但是也呈现出地方化(反地方不反中央)、暴力化(抗争群体和地方政府都不吝以暴力解决问题)和利益化(因为利益而起,靠利益解决)的倾向。本合集集中了若干分析中国的区域性动乱,也称为“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并为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议,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将纠纷的解决拉回到法治轨道上来。


【总结了2000-2009国外分析中国的群体性事件的多个角度】

本合集包括以下内容:

精华PPT中国的群体性事件2000-2009

海外研究资料: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的社会不稳定:原因、结果及其启示;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动乱;
华盛顿季刊:中国重新思考动乱问题;
卡内基IPF 中国的社会动乱:故事背后的故事
民主杂志:农村抗议

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专门听证会:
中国政府是如何去回应日益严重的社会动乱的by Murray Scot Tanner;
中国的国内安全战略所遇到的挑战By . Murray S.Tanner ;
中国领导层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By David Welker;
中国领导层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By Anne F. Thurston;

免费在线阅读和下载本期合集(需翻墙)




from 每日译者 http://dailyyizhe.wordpress.com/2012/09/06/mass_inci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