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May 2012

《时代》周刊 伊丽莎白二世:钻石大庆的女王

核心提示:作为英国王室的精明首席执行官,对她的最后一个考验是,在未来60年里,英国王室能否像她执政时那样强大,并且具有出人意料的重大影响。

原文:Queen Elizabeth II: A Look Back at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 and Successful — Monarchs
发表:2012年6月4日(提前出版)
作者:Catherine Mayer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未经二次校对

Inline image 1
【2012年6月4日世界版《时代》杂志封面文章】

未见其人,先感其近。王宫工作人员肃然昂首挺胸,光可鉴人的地板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还有一种声音,更难辨认,像是秋天的落叶吹过柏油马路。只见一群威尔士矮脚狗和dogis(达克斯狗与威尔士矮脚杂交的狗)轻快地跑出来,当它们在娇小主人前奔跑时,它们的趾甲划过镶木地板的声音没有因地毯而消失。

有关女王,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她与他们的想像是多么地贴近,不管她是在一队威尔士矮脚狗的陪伴下,还是有一批朝臣伴其左右,不管她穿着朴素的日常便服,还是着华丽的丝质盛装,戴上王冠。第二点是她是多么的娇小。当今第二位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仅次于泰国国王)看上去也许太过娇小了,似乎扛不起她非凡的阅历与全球声望。然而,在其它方面,她完全符合我们对她的想像:帝王的尊贵与威严,和蔼但又神秘。

19世纪伟大的评论家沃尔特·巴杰特对君主制做了如下的描述,"神秘是它的生命。我们绝不能将魔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种观点依然有效,或许在名望转瞬即逝的时代,更是如此。女王不接受专访,并且任何时候都不打算这么做。她经久不衰的声望--以及立宪君主制长期屹立不倒--依据是在我们主张平等的时代很少宣扬的观念:她和她的继承人是凌驾于大众之上的特殊和与众不同的群体。至少在某些方面,这种相异不仅仅体现为一种观念。根据更进一步的观察,结果发现,温莎王朝,特别是女王那一代和她的子女们,的确与大部分英国人迥异,就更不用说范围更广的依然视伊丽莎白女王二世为自己君主的英联邦国家的子民。皇室继承下来的这种崇高的环境形成了他们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有时是截然不同。安德鲁王子2004年在访问中国时,对北京大学的学生说,美国文化没有对英国文化产生影响。这些学生感到困惑,他们或许比他们的英国客人,更了解美国电视、流行音乐和时尚是如何影响英国几代人品味与文化产品的。皇家教育意味着,他们并非始终与他们的人民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们的接受教育告诉他们,服务于子民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责任。但是他们必须联系民众。

只有极少数时候,女王会严重误判公众的情绪。1966年,南威尔士小城阿伯万发生了煤渣山崩塌淹没学校的事件,造成116名儿童和28位成年人丧生。事件发生后,她因没有赶往阿伯万而受到冷漠和脱离民众的批评。她再次招致消极评论是因她未来出席10岁女童乔安妮·弗兰尼根的葬礼,这是为1988年苏格兰洛克比空难事件中罹难的当地人举行的第一场葬礼。专栏作家琼·鲁克在《每日快报》上写道:"电视机前心碎的英国需要看到他们的女王同样伤痛不已。"电影《女王》(the Queen)戏剧化地再现了女王最严重的一次失误:1997年在儿媳戴安娜王妃去世后,她迟迟没有返回伦敦,主持全国的哀悼活动。

与温莎王室不同,戴安娜王妃投身于宫外大众与民主的世界。在女王登基60年钻石大庆,激起我们对伊丽莎白女王二世时代的回顾之际,人们往往愿意将君主制与女王视为是包裹在怀旧情怀的粘稠花色肉冻中的遗物。这将是对这种机制的低估:尽管困难重重,但它依然默默发展壮大,86岁高龄的女王的影响力达到数十年来最高点。在她的领导下,君主制安然度过了危机与社会动荡。她建立了一个极擅长变动管理的组织。现在它在为它将必须应对的最大变化做准备:未来某天管理她身后的王国。

她似乎不是傀儡

虽然女王本人看上去或许不显老,但是宫廷生活的一些方面的确有些老态龙钟。宫廷的荣誉职位依然包括一位被称为英国纹章院院长的官员,负责安排女王葬礼,监督女王继承人的加冕仪式。当看到国宴上的12位管风琴手列队行进,或者看到大部分出席仪式的英国妇女在晚礼服上佩戴肩带和家族珠宝时,人们就更进一步地感受到:白金汉宫仅仅是一座宫殿,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事实上,它是世界上一个最知名品牌的企业总部,是英国不成文宪法的支柱之一。透过那些男仆、贴身男侍和空洞无物的恭维话,人们会发现这个机构的运转至少与许多跨过公司一样的专业。

至于说老板,虽然她的这一职位是世袭的,但是她生就是老板的料。一位官员说:"女王应该会是一位好的首席执行官(CEO)。虽然她注重细节,但不会沉溺于此。" 首相卡梅伦赞同说:"对CEO而言,至关重要的技能是要有大局感,她的确具备这样的才能。我每周与她会面一次,讨论时事,我发现,她能够从事态发展的广泛背景下看待这些问题。或许这就是在位60年所练就的。" 

伊丽莎白二世登基的时候,她的父亲所统治的帝国正在缩小,前殖民地纷纷摆脱英国统治,许多选择加入英联邦。如今已是英联邦首脑的女王凭借小时候的经历欣然接受了这一转变,她知道即便是看上去最坚固的建筑物也是靠不住的。(在二战期间,德国轰炸机投下的炸弹七次直接命中白金汉宫。)她的这种能力使她明白,尽管英国人现在赞成君主制,但他们以后或许不会。1992年的动荡局面加强了她的这一看法。她的两个年龄较大的儿子先后离婚,同时英国人遭遇经济衰退,他们在想为什么他们交的税要用来补贴不负责任的王室成员。温莎城堡发生的一场大火为她所谓的"灾难年"画上了句号。

然而,女王几乎总是挺身迎接挑战,她继续改善家政管理并提高顾问质量,同时让王室财务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督。她首次自愿交纳个人所得税,并支持削减生活开支,这使得她的家庭预算在过去二十年里一直未变。

女王的目标是实现王宫内部人士所说的"感觉不到的变化",在不弱化王室品牌的情况下朝着现代化转变。王室交流方式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1957年,女王首次通过电视发表圣诞致辞。(她说:"你们中的一些人今天能够看到我,这件事是另一个例证,说明了我们周围的一切事情变化得有多么快。")2006年,王室开始启用网络播客。继2007年创立YouTube王室频道之后,网络2.0版本的英帝国接着占领了脸谱网、推特网和Flickr等网络殖民地,通过网络发布王室消息。(脸谱网上英国王室的账号拥有50多万粉丝。)王室在做这些决定时并没有绕过女王,部分交流战略是在与女王密切协商后制定的。

女王偶尔允许纪录片摄制人员拍摄她,但她从来不大喜欢拍摄好的成片。1992年上映的纪录片《伊丽莎白女王》或许是在取悦君主和电视台高管这两件事情上同时做得最好的一部片子。这部片子展现了一些谨慎编排的王室幕后生活花絮以及该片主人公伊丽莎白女王所发表的一些一板一眼的评论。

1969年播出的《王室家族》是首部展现温莎家族日常生活的电视纪录片,该片吸引了2300万英国观众以及3.5亿海外观众收看。在一次女王登基钻石庆典展览上播出的一段该片片段表明,女王不允许这部颇有意思的片子全片重播或许是正确的。在这部纪录片中,女王向家人讲述了她是如何在一次正式场合上强忍着不笑的(她说:"有时候面无表情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以及在会见理查德·尼克松时没话找话的事情,她的讲述令家人捧腹大笑。几十年后,女王的女儿安妮公主把1969年的那部纪录片痛斥为"一个坏透了的点子。从小就受到的那种关注,长大后一点也不想再要了。更加公开化是我最不需要的。"

英格兰梦境中的未来

女王可以是冷酷的,甚至是吓人的,不过装腔作势的演戏从来不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一名官员说:"她归根到底是一个务实、冷静的人。你知道你必须要达到的标准,而且你知道你必须要在她的眼皮子底下达到这些标准。"安德鲁·马尔在他最近出版的传记《钻石女王》中叙述了女王一般如何对待令她失望的人。一名消息人士告诉马尔:"她从不争吵,她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那个人。她的嘴角不是下撇的。那不是具有敌意的表情。只是完全面无表情——而那是极有效的。"

如果用飞快的语速与女王交谈,你会发现她是一个思维敏锐、口才犀利的人。她对政治感兴趣,但不具有明显的党派倾向。从温斯顿·丘吉尔开始,她每周接见一次英国首相。女王和首相都没有透露过具体的谈话内容,但许多首相——在她担任女王期间,英国共有12位首相——都谈到了她的智慧。托尼·布莱尔对另一位传记作家罗伯特·哈德曼说:"在我看来,女王最令人感到意外的特点是,她非常了解民情。在我担任首相期间,我与她交谈时经常对她了解民情并解释其原因的能力感到震惊。"戴维·卡梅伦说:"她非常了解其他国家。她去过的地方多到令人难以置信,在交谈时这一点体现得很突出。不论谈到沙特、加拿大还是图瓦卢,她都去过,而且知道那里的情况。"

她可以直言不讳,不过她的幽默感既有俏皮的,也有恶作剧式的。有一次,在谈到授予一名知名艺人爵位这件事情时,女王指着她和来宾脚下的深橙色地毯,暗示那名曾经肤色苍白的演员现在的小麦肤色有些假。

人们倾向于认为,与普通老百姓相比,王室成员体质比较虚弱,饮食上比较奢华。实际上,王室成员往往是异乎寻常地强壮。宫廷生活可以是朴素的,而且上寄宿学校的经历进一步强壮了王室成员的体魄,男性还要接受军事训练的磨炼。不过,宫廷生活的微型文化圈的确培育出一个截然不同的单独物种,这一点是不假。在2006年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安德鲁王子在讲述他的成长过程时若有所思地说:"人们对我说:'你愿不愿意与我交换24小时的生活?你的生活一定非常奇怪。'我当然没有经历过另一种生活。对我而言生活并不奇怪。与女王是一样的。她从未经历过别样的生活。"

他的这番话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伊丽莎白出生于1926年,她的父亲是乔治五世国王的二儿子。在祖父驾崩、继承王位的伯父出人意料地退位之前,她一直过着平静的特权生活。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国王选择了美人沃莉斯·辛普森,并为此放弃江山。

1936年,她的父亲即位。从那时起,她便在为自己的即位做准备。她没有养成任何恶习,长时间工作,似乎宠爱她的爱犬胜过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宠爱孩子又胜过宠爱自己。选择嫁给菲利普,被废黜的希腊王室的一名相对贫穷的后代,或许是她最为自己考虑的一件事,不过就连这个决定的结果也不错。菲利普亲王或许不是个天生的外交家,但他发表的言辞精炼、缺乏政治正确性的声明给各国带来了欢乐,至少是英国,而且他一心一意地扶持他的妻子。哈里王子对马尔说:"不论我的祖父看上去是否我行我素,有点像在河里游来游去的鱼,但重要的是,他在那儿——就我个人我而言,我认为她如果没有他是不行的,尤其是当他们都这个年岁时。"

女王与她的孙辈们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威廉和哈里,在某些方面对他俩比对自己的子女还亲。或许是热情冲动的戴安娜令她变得更加愿意表达感情;她肯定试图安慰过失去母亲的两个孙子。在年轻时,她和戴安娜可不一样。她为国服务的决心意味着她的子女长期缺乏母爱。1953年,刚刚登基的女王和丈夫离开查尔斯和安妮,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国事访问。在他们的母亲登基后出生的安德鲁和爱德华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父亲在公开场合没有跟在母亲身后两步远(这是外交礼仪)的时候。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夹在他们的生活圈子与广阔世界之间不知何去何从的话,那也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因此,女王的子女在与广阔世界打交道时,没有一个人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看上去或许傲慢无礼。他们看上去或许挥金如土。安妮至少有个职业,是个骑手。年龄较小的两个儿子则缺乏方向。年龄最大的查尔斯虽然有方向,但没有干劲。女王在位这么长时间,使得她的继承人总是处于学徒的位置。

即便在危机期间,她的受欢迎程度也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然而,当王室面临最严峻挑战的时候,她却已经不在了,那就是继承权问题。她在英国和英联邦国家所受到的爱戴不会像封号和王宫一样可以赠予她的继承人。查尔斯对保皇派和共和派都感到担忧,因为他显然希望扩大王室发挥作用的范围,提倡环境保护和传统建筑。他的儿子威廉或许是一个更加受欢迎的人选,尤其是威廉的妻子凯瑟琳也很受民众喜爱,但改变继承顺序或许会引出世袭王位是否应当继续保留的问题。威廉对哈德曼说,女王对于移交统治权和王位的问题感到非常担忧。他说:"她希望在移交权力时,她知道她能帮上忙的事情她都尽力了,她没有遗憾,也没有未竟的事业;她知道她做了一切能为这个国家做的事情,她没有让任何人失望——她非常在意这些事情。"作为英国王室的精明首席执行官,对她的最后一个考验是,在未来60年里,英国王室能否像她执政时那样强大,并且具有出人意料的重大影响。

相关阅读:

点击阅读译者的"环球人物"专题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这里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穿墙查看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from 译者 http://yyyyiiii.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