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May 2012

《华尔街日报》 中国乡村民主有助于改善民生

核心提示:来自中外四所名校的四位经济学家展开的调查显示,在中国民选村官的乡村在公共服务上的投入更多。通过对比,他们分析了中国基层民主的经济效益。

发表:2012年5月29日
作者:Bob Davis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参考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的译文

【图:2012年3月3日,在广东乌坎进行选举投票的村民。】

在中国,一点点民主就能为改善人民生活发挥很大作用。

这是四名经济学家作出的结论(报告原文)。最近,这些经济学家公布了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了中国农村基层选举产生的经济效应。

这四位经济学家调查了从1982到2005年的农村选举。他们发现,通过选举产生领导人的村子比不举行此类选举的村子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平均高出27%。这些"公益事业"包括在学校、植树和建灌溉渠等方面的投资。民选村官也有助于大幅缩小贫富差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选出来的村官为了连任会关注选民的需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莫妮卡·马丁内斯·布拉沃((Monica Martinez-Bravo),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杰勒德·米克尔(Gerard Padro i Miquel),以及来自耶鲁大学的南希·钱(Nancy Qian)和北京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姚洋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一份报告中写道,领导激励的加强是带来改变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观察村民选举的效应,经济学家们比较了选举制度引进前后的情况。还对比了已实行选举村庄与未实行选举村庄的结果。中国的村庄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举行了第一批村民选举,后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当然,民主在中国相当有限。除了层级略高的乡镇有过一些试验以外,选举被限制在最基层的村一级。(村是政府的最基层单位。)村长由选举产生,村支书仍由由级别较高的党组织任命。在很多村庄里,由于选举过程受党监管,很多村庄将选举视为闹剧。

今年早些时候在南方一个名叫乌坎的渔村举行了一场选举,被中国网民推崇为中国治理的新典范。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这场选举摆脱了共产党的干涉。去年12月,乌坎因土地出让问题爆发了针对当地共产党干部的抗议活动。

四名经济学家发现,尽管如此,基层民主仍然带来了切实的好处。通过村民选举产生村干部的村庄在灌溉、改善小学条件、修路和植树方面的支出要高得多,而且这些村庄同意通过征税来改善本村的福利。经济学家估计,改进此类公益设施的资金中有70%来自村内。

举行村民选举的村庄还大幅减少了收入不均。 经济学家们估计,村民选举使选举前最穷的家庭在收入上获得了28%的最大幅度增长,而选举前最富裕家庭在收入上在有29%的最大幅度的减少。 经济学家认为,当选的村干部改善了灌溉,从而帮助了土地质量最差的村民,他们还在分配田地方面照顾了最穷的村民。类似地,村办企业的收入再分配也更加公平。

民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众说纷纭,有一些研究发现民主对经济增长效果有限。这项调查的着眼点不是增长,而是平等。作者说,民选村官能够提高税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投资项目更符合村民的愿望。

但这些好处不一定预示着中国的民主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基层民主可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如果选举减轻了基层的不满,那么共产党的改革压力可能就会减弱。四名经济学家写道:如果是那样,选举就有可能成为提高民众对专制中央政府满意度的基层治理工具。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这里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穿墙查看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from 译者 http://yyyyiiii.blogspot.com/2012/06/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