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 5-5-2012
很 高興下屆政府已意識到需培養政治人才。本文將指出, 香港其實更缺經濟管理人才, 香港能否駕馭未來數年複雜多變的環球經濟形勢, 妥善處理現屆政府留下的「樓 市炸彈」和一系列深層次矛盾,以及在經濟上再度中興, 將視乎其能否找到有「能力」、「理想」和足夠「經濟理論基礎」 的經濟管理專才。若如以往般傾向找商界 或金融界的「才俊」管理經濟, 香港經濟管理水平將只能在現今低位徘徊, 並極可能被數年後亞洲資產價格暴挫所重創, 嚴重的可使下屆政府多年辛苦建立民望的努 力「一鋪清袋」。除了需多問行內人及透過「嚴謹遴選制度」 找尋能賦予重任的經濟專才, 下屆政府宜亦引入多個有足夠理論基礎和對口的實戰型經濟學者入相 關經 濟部門做副手,透過其工作歷練培養經濟管理人才。
用錯人的後果
在早前《明報》和《信報》文章中,筆者用了一些重大國際例子, 指出用了「真正」專家還是「冒牌」專家管理經濟, 其結果將是兩個不同世界:如美聯儲局 伯南克教授和歐央行德拉吉博士能將其經濟由深淵邊緣拉回來, 日本的冒牌財金專家則使其經濟出現了迷失20年。同樣, 香港經濟管理過去20年之敗,均是緣於 誤用了如曾蔭權之流的冒牌專家,相反,新加坡( 和香港夏鼎基時代) 的經濟管理部門還是使用了一些較具理論基礎的經濟學博士, 以至其經濟管理水平雖然不及用了教授級中千挑萬選的美英, 但整體成績還算不錯。
曾蔭權並非真正經濟專家很多人都知,因此,筆者文章只集中解釋, 如彭勵治般的銀行高管, 與勝任財政司應有的經濟理論基礎和管理水平仍有一段距離, 以至其在任內出現了一些重大經濟管理失誤。同樣,任志剛的 經濟理論基礎亦不足以令其看出一些複雜經濟問題的來龍去脈, 以及思考破解之道。比如說,任志剛在其任內, 並未及早認識到1991至1997年資產泡沫的形 成及其危險性,從而及早阻止或限制泡沫的漲大, 更未能認識到當時多年工業空洞化所帶來的隱憂, 使到現今香港已幾無工業可言。相反,新加坡卻真的避免了工業 空洞化,其間將造船業提升至造鑽油台業,並推動了藥劑業的誕生、 發展和壯大。筆者的新書(註一)亦詳細解釋了, 一個較具水準的宏觀經濟管理者應能在事前判 斷泡沫是否正在形成和泡沫形成後的風險, 以及採取適當的措施消除泡沫。 即使將要求降至相對於新加坡近數輪的壓抑樓市措施, 任志剛當年的表現也是低數級的。 在另一本書(註二),筆者亦以行內人身分解釋, 任志剛對聯匯制及樓市特性的認識其實也很薄弱, 並指出新加坡在處理亞洲金融風暴的表現遠比任志剛好。
港人的能力不比新加坡人差,筆者甚至相信港人能力較高, 但香港經濟管理過去20年實在遠差於新加坡。究其原因, 是人家真的會找較具經濟理論基礎的博士或碩士管經濟, 並有心通過工作歷練培養經濟學者和博士成重要的經濟管理者。
小心其他錯誤軌道
因此,香港經濟能否再創輝煌,抑或是重複過去錯誤, 又或者走進其他錯誤軌道(如由過度迷信市場變成過度干預), 將視乎下屆政府能否用心找尋有能力、 理想和足夠理論基礎的經濟管理者。 而這裏的重點是多問內行人及嚴謹的遴選制度。
當找到這類專才, 他們會自動用其理論基礎代香港找尋正確的發展方向( 如筆者近日的影視業發展建議和當年建議梁錦松發展旅遊業), 篩掉許多錯誤政策,和及早處理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
須防樓市泡沫進一步擴大
讓筆者以現今樓市泡沫解釋最後一點。 坊間有些論者認為香港樓價已經太癲,不可能再升, 但筆者倒是怕它不調,並在未來三五年輾轉上漲至極度瘋狂的水 平,屆時的暴挫將造成經濟危機及使下屆政府民望一鋪清袋。 此憂慮的原因已詳列於篇末新書: 歐央行的LTRO已為歐債危機建立了所需的防火牆,歐債危機尚會 有不少餘波, 但美國經濟緩慢復蘇及全球資產價格在波動中輾轉上漲已是大勢( 錢印得太多);香港及亞洲樓市已過了泡沫的孕育期, 並在泡沫發展期初段,即樓價 過去3年的向上慣性已造成樓價續漲的心理預期, 並引發許多市場行為改變(如更多人炒樓、 增加借貸以及敢於高位接貨),下一步將是工資隨樓價、 租金及通脹上 調,進而支持偏高的樓價,以致出現樓價──物價── 工資互相推上的螺旋效應,之後是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如樓價和經濟景氣互相推上、樓價和股價互相推上等 等),再之後就是泡沫最後期, 龐大的羊群效應把樓價推至極度瘋狂及終須一爆的水平。( 其間即使歐債危機中度惡化、或政府推出中高力度的壓抑樓市措施, 發展 商仍可藉其托價能力,以急漲──輕微鞏固── 再急漲的形式將樓市推向終須一爆的泡沫。)
註一﹕ Paul Yip, China's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 Lessons for Macroeconomic Policy Management, hylee@wspc.com.
註 二﹕Paul Yip, The Exchange Rate Systems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Currency Board vs Monitoring Band.
作者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任職副教授的香港學者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