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满仓
在一次议院联席会议中,奥巴马总统沉痛地说:“修建世界级的运输网络是确保我们成为经济强国的重要条件,可是我们现在却眼睁睁地看着中国不停地修建新机场和高速公路。”
对中国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仰慕,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病态,总统时时会表现出与此类似的态度。在2009年经济刺激方案中,他为其中所包含的基础设施投资辩护,2008年总统大选中也是如此。2011年的美国就业法案中,涵盖了14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其中包括现代化的学校、道路翻新和成立一家基建银行。
这种紧紧追随中国脚步的现象引起了两个问题:我们的基础设施条件真的远远落后于中国吗?如果是的,这应当成为我们如此大规模投资的理由吗?
美国当然应该更多投资基础设施,但原因并不是为了追赶中国,而且实际上中国的现状远远落后于美国。
被吹捧上天的中国基础设施条件其实不及美国。
总统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条件优于美国,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美国的道路、桥梁、机场等设施大大超过中国目前的状况。深入的分析会发现,中国严重缺乏的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扼杀其长期繁荣发展的因素。
尽管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四倍,但中国依然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才能赶上我们目前基础设施的规模。例如,美国有15000多个机场,中国只有502个。美国铁路总长度是中国的三倍,而且中国的铁路依然是其居民长途旅行的首选交通工具。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的管道长度比中国高出若干个数量级,也就是说,中国有更多的液体能源要在陆路上运输,占据其本已相当匮乏的地面交通资源。其它一些重要指标,比如发电量和适行道路也表现出同样的差距,就像下表所提供的信息。
或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中国自以为然的高速铁路投资开始表现出缺乏远见和问题多多。去年7月份的撞车事故导致40人死亡,深入的调查揭示出匆忙建设的铁路存在诸多的质量问题,如果进行维修或更换,需要极大的成本。
中国人还发现,修建及维护基础设施的成本高得惊人。据《经济学人》报道,高速铁路的总成本或许会达到1万亿美元,而中国铁道部的亏损为3300亿美元,占GDP的5%。
即使这些铁路都修建完成,政府的责任并没有结束。美国发展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最受欢迎的京津城际铁路每年亏损1亿美元。
而且,我们不知道乘客的经济条件是否和铁路建设同时发展。尽管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迅速减少,但这个国家13亿人口中的大部分负担不起能让高速铁路收支平衡的票价,而更愿意去搭乘廉价、缓慢的普通列车,或者汽车,在东部沿海大城市和家乡农村之间往返。
中国在高速铁路上的投资是一场赌博,有可能让自己背上沉重的维护和运作成本负担,从而削减盈利,排挤其它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
如何筹集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
但是,如果我们决定把追赶竞争对手的脚步作为刺激基础设施投入的因素,那么我们必须借鉴亚洲和欧洲的经验,模仿他们筹集资金的方式。目前全球的趋势——即使在古老欧洲的社会民主国家——是允许私人企业投资和管理机场、道路、桥梁等设施。全球发达国家都在采取类似的方式,因为这不但能提高效率,还能减轻政府资金的压力。
白宫应当更积极地吸引私人资金投入到道路、桥梁和机场的建设中,这不一定需要采纳总统“基建银行”的建议,而是允许私人企业租赁、改良、翻新公共设施。这是全世界的通行做法。例如在欧洲和其它地方,私有特许经营者运作机场的现象相当普遍,人们不但会有更加整洁、舒适的候机楼,运作方还会更主动地吸引人们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从而比政府官僚机构运作的设施为租赁方产生更多的收入。
其它国家的道路和桥梁也通常由私人机构运作和管理,他们盈利的方式是收取通行费。消费者的收益是,虽然缴纳了通行费,但交通堵塞现象得到了缓解,出行速度更快,空气更加清新。印第安纳州州长Mitch Daniels把州内的公路租赁给一家外国公司运作,这项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现在看来,却是州财政的大救星,也捧红了州长的人气。因为州政府用这些收入来投资更多的基础设施,印第安纳州居民没有缴纳任何税费就享受到了这些福利。
现在,这些机会比以前少了很多,因为公共权益机构担心,私人机构的投资会侵蚀美国人的就业机会,因此强烈反对。当前的联邦法律为这类投资设置了过高的门槛,例如,高速公路法案只允许修建极为有限的收费州际公路。像参议员Chuck Schumer这类颇具影响力的政客让教区利益介入到既能获取收入,又能改善机场效率的公共设施市场化进程中。
共和党内部也明显对此缺乏热情。尽管共和党通常青睐亲市场政策,但他们害怕疏远那些已经习惯免费行驶在拥挤道路上的选民。
如果总统拥护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投资,或许国会中的民主党也会在披上政治的外衣进行效仿。违背支持者意愿的结果是,迫使共和党支持奥巴马,从而重新关注一年来未解决的问题,开启公共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投资途径,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总统领导力的体现。
美国的确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投资,我们该好好讨论一下这件事了。重点问题是,我们应当决定谁来做这件事——联邦政府、州,还是私人企业——以及如何筹集资金。
如果由总统发起这场讨论,或许会引起一些争议,但必须找到一个共和党难以反对的发起人。
但仅仅呼吁负债累累的政府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用中国基础设施的虚假优越性来做榜样,这不叫做领导力,也不是走出我们目前经济困境的正确道路。
from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304727/26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