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3 August 2025

【译丛】为什么美国惩罚印度而不是中国,只因为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

这种不平等对待反映了冷酷的政治算计、经济运筹以及美国政策制定者对印度和中国看法的差异。

来源:外交家(The Diplomat)2025年8月12日
作者:杨建利
翻译:Fred

2022年2月22日,俄罗斯坦克开进乌克兰,世界不仅面临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也面临全球石油流向的重大变化。随着华盛顿及其盟友实施旨在削弱莫斯科战争资金的全面制裁,两大亚洲经济强国——印度和中国——崛起,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生命线。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成为美国近期外交政策中最令人费解的事件之一:特朗普政府因印度扩大购买俄罗斯原油而对其进行严厉惩罚——最终对部分出口产品征收50%的关税——同时却允许中国——俄罗斯原油的更大消费国——免受类似的直接惩罚。

这种差距如此显著,值得深入研究。这不能仅仅用石油产量来解释,也不是国际法如何应用的简单问题。相反,它反映了冷酷的政治算计、相对的经济影响力,以及美国政策制定者对印度和中国之间微妙但重要的差异。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的是特朗普政府的信念——这种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战略态势——即中国可能在促成乌克兰战争结束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印度在乌克兰战争后转向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规模和速度都非同寻常。战前,俄罗斯原油占印度石油进口量的不到2%。一年后,俄罗斯供应量接近40%,创下历史新高,并持续到2025年。按绝对值计算,印度在2025财年进口了8800万吨俄罗斯原油,而印度的原油总进口量为2.45亿吨——日均进口量超过170万桶,仅三年就增长了20倍。印度炼油商利用战时大幅折扣,改造了设备以应对这波原油涌入。这些原油不仅在国内使用,还被提炼成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出口到世界各地,包括那些正式禁止购买俄罗斯原油的西方市场。

中国在莫斯科能源生存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更大,尽管不那么引人注目。到2025年中期,中国炼油厂购买了俄罗斯近一半的原油出口,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在很多月份里,北京占据了俄罗斯化石燃料出口总收入的近40%。然而,中国的采购往往是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进行的——通过中间商,与其他货物混合,而且宣传的力度远不如印度。

对华盛顿来说,选择印度而不是中国作为目标,首先是筹码的问题。尽管印度在世界舞台上日益自信,但它仍然严重依赖西方市场、技术和投资。美国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之一,也是高科技合作的重要来源。因此,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他们可以在经济上对印度施压,而不必冒着与中国直接对抗后可能出现的那种系统性混乱的风险。

相比之下,中国则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多年的贸易战、科技制裁和地缘政治争端使中美关系变得脆弱,但也揭示了两国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度。美国对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发起大规模关税攻势,几乎肯定会引发报复,其规模之大可能破坏全球供应链,引发通胀冲击,并以政治代价高昂的方式损害美国经济。此外,中国能源贸易高度不透明,使其更难被精准打击,这使得中国能够以印度(其石油交易公开且记录详实)无法做到的方式转移公众指责。

“牟取暴利”的论调也使新德里成为华盛顿的靶子。美国官员指责印度炼油商利用俄罗斯低价原油不仅为自身经济提供动力,还将成品油转口到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 2023年,印度出口了超过860亿美元的成品油,这令美国感到沮丧,因为一个战略伙伴在受益于西方的同盟的同时,也破坏了美国的制裁。中国也参与了类似的活动,但行事更加谨慎,从而避免了同样的公开谴责。

在这些关于制裁和贸易的争论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具争议性的理由,即华盛顿对中国保持克制:相信北京能够帮助乌克兰冲突通过谈判结束。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长期以来一直将自己塑造成唯一能够促成结束战争的“协议”的人物。在他的盘算中,习近平主席不仅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他还是一个潜在的王位影响人,他的默许支持可以为基辅和莫斯科之间的任何和解提供合法性。中国领导人一直小心翼翼地让外界这种认知,方法是提出措辞模糊的和平建议,在主要外交论坛上以中立召集人的身份出现,并发出支持对话的信号——尽管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正因如此,美国对待印度和中国的分歧进一步加深。对特朗普团队而言,印度对普京几乎没有真正的影响力,因此可以放心地采取惩罚措施,从而巩固美国制裁政策的可信度。相比之下,中国被认为非常重要,不容疏远,因为假定的谈判渠道仍然畅通。北京有朝一日可能会迫使莫斯科妥协,这种可能性——无论多么渺茫——都为战略耐心而非对抗提供了理由。

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这项政策陷入了危险的幻想。指望中国充当诚实的和平调解人,实际上与北京自身的利益相悖。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中国有利。它分散了美国和欧洲对印太地区的战略重心,使北京有更大的空间在该地区展现自己的影响力。它使俄罗斯陷入经济依赖的境地,迫使莫斯科以大幅折扣出售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从而增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它还加剧了北约和欧盟内部的疲惫、经济压力和政治分歧,从而削弱了西方的团结和领导力。

北京官方或许呼吁谈判并宣称保持中立,但实际上却未对普京施压,迫使其达成和解——反而通过贸易、合作项目和外交掩护等多种方式扩大了对俄罗斯的支持。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中国就越能在全球南方国家面前展现出平衡西方的力量,同时加强对受制裁束缚的俄罗斯的控制。

这使得特朗普政府的盘算——即现在的纵容将来可能换来中国的合作——不仅过于乐观,而且在战略上也适得其反。这让北京获得了对美国及其盟友本应掌控的欧洲安全危机的筹码,也让习近平有充分的理由延长华盛顿希望解决的冲突。

其结果是,制裁机制在实施上不均衡,且充斥着相互冲突的优先事项。如此强硬地针对印度,美国冒着疏远其最重要的新兴合作伙伴之一的风险——而此时此刻,印度恰恰最需要与美国在技术、国防和地区安全方面的合作。通过放任中国,华盛顿发出了一个信号:如果违反制裁制度的国家过于重要——或者令人畏惧——以至于无法惩罚,那么大规模违反制裁制度的行为将被容忍。这强化了一种令人愤慨的看法,即美国的政策并非由原则决定,而是由权力算计决定。

如果要吸取一个教训,那就是在地缘政治利益如此深厚的情况下,仅靠制裁和关税无法迫使对方服从。现实主义要求我们承认,中国对乌克兰战争的态度是由自身利益决定的——而这种自身利益指向的是延长冲突,而不是按照西方的意愿解决冲突。继续抱有相反的希望只会削弱华盛顿的地位,损害其在合作伙伴中的信誉,并为北京提供另一个利用西方分裂的机会。

美国的政策要想有效,就必须摒弃一厢情愿的想法,正视这种平衡的真相。印度的能源选择对制裁机制构成了合理的挑战,但长期战略威胁在于中国能够规避压力,同时把冲突的态势变成自己可以从中渔利。除非华盛顿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行动,否则其对印度和中国的应对仍将保持被动、前后矛盾,并且容易受到其本来试图影响的势力的反噬。
杨建利 杨建利博士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研究员。他也是“公民力量”的创始人兼主席,著有《为了我们,活着的人:照亮真理的旅程》和《是时候建立一个基于价值观的‘经济北约’了》。

【译丛】为什么美国惩罚印度而不是中国,只因为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最先出现在议报。




from 议报 https://yibaochina.com/?p=2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