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7 May 2012

西太平洋變局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4399#utm_campaign=1D110215&utm_source=EmailNewsletter&utm_medium=referral

20120504 06:20 AM

西太平洋變局

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 孫興傑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本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舉行之時,正是西太平洋廣受世界關注的時期。

中菲黃岩島對峙,美菲“肩並肩”軍演,中俄“海上聯合”軍演,石原慎太郎“購買”釣魚島,印度試射“烈火”……20124月的西太平洋地區成為世界媒體的焦點。眼花繚亂的事件背後是西太平洋地區權力邊界的調整,變革之途是小幅震盪,還是疾風驟雨般的動盪呢?

在傳統的地緣政治觀察家眼中,西太平洋地區並不是一個可以自我說明、自我確認的分析單位。比如在美國地緣政治學家索爾•科恩的《地緣政治學》一書中,西太平洋地區至少分屬四個地區:俄羅斯與亞太匯合區、東亞地區、亞太沿岸地區、南亞地區,但是,自2010年以來的諸種事件挑戰分析家們的想像力。唯有將西太平洋地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緣空間,才能在諸種亂象中尋得一絲線索。

西太平洋地區是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的海陸結合部,當然也是海權與陸權的“混雜區”。無論麥金德的“陸權論”還是馬漢的“海權論”都非常重視海陸疊合的地區。二戰結束之初美國人斯皮克曼提出了邊緣地帶說,中東、南亞、東亞的瀕海地帶是世界爭霸的焦點。冷戰期間,美國在歐洲、中東與東亞三條戰線上阻擊蘇聯。在布熱津斯基的《大棋局》中,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要麼是地緣棋手國家,要麼是支軸國家,足見西太平洋地區在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

必須指出的是,以上看法都是美國人的設想與看法,地緣政治本身就是服務於國家利益的運籌學,無論是“大棋局”還是“離岸平衡”,都遵循著“分而治之”的邏輯。因此,西太平洋地區一直沒有在學理和實踐上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地緣政治空間。對於中國而言,西太平洋地區是走向全球的第一步,也是關乎成敗的基石,因此需要從整體上予以審視。

上個世紀晚期,蘇聯解體,“冷戰”在歐洲結束了,歐盟與北約雙雙東擴,冷戰的痕跡慢慢消退,而在西太平洋地區,冷戰時期形成的邊界依然存在。2001年反恐戰爭打響之後,中東、中亞成為美國的戰略重心,西太地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就是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不僅僅是經濟資料的變化,而是西太地區權力邊界的調整與地緣空間的重塑。

西太地區經濟合作模糊了冷戰時期的“陣營”。中國取代美國成為西太地區諸多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尤其是東亞貨幣合作取得重大進展,2009年“清邁倡議”從理念成為現實,亞洲版的IMF呼之欲出,資金容量為1200億美元,2012年擴容至2400億美元,中日韓三國是主要出資國。此外,中日韓三國FTA談判也將進入議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奧巴馬的TPP計畫試圖切割日趨完整的西太地緣經濟空間。

經濟合作的強化並沒有彌合西太地區的軍事邊界的分立,尤其是海權的競爭日趨激烈。隨著中國經貿活動的拓展,尤其是能源安全議題的凸顯,從陸權國家向海權國家的轉型正在進行中。中國海權的發展趨勢,必然挑戰西太地區既有的軍事權力邊界格局,黃海軍演、東海與南海的領土爭端,從一個側面反襯出中國海權正在改變既有的海洋格局。2010年以來,美國高調重返東亞,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合作,其目標還是在於日漸崛起的中國海權。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美國之外,正在與中國舉行海上軍演的俄羅斯也成為西太地區海權博弈的玩家。

經濟和軍事權力空間的變動從深層次源於政治的變動。大戰略研究著眼於國家之間的互動與博弈,更看重國家內部的資源整合與制度創新能力。2010年以來西太地區的一個重大變局就是網路空間開始衝擊傳統政治制度,2010年被稱為中國“微博元年”。新的網路空間不僅使秘密外交失去了合法性,還推動了各國政治社會的變革。2010年之後,緬甸這個具有重要地緣價值的國家急劇變革,越南的政改也在加速,中國總理溫家寶數十次呼籲政改,近期更是將反腐敗提高到了“人亡政息”的高度。這預示著西太地區的政治空間正在發生迅速變化,而這將是西太地緣空間變動的核心動力。

區域內各國之間頻密的交往與互動是區域空間構建的關鍵,而今西太平洋地區已經成為全球地緣政治中最重要的一環。歐洲陷入債務危機,阿拉伯之春的激情釋放殆盡,西太平洋地區的政治經濟調整變數多多。如列寧所言,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權勢的轉移,可以預見,西太平洋地區將成為未來全球地緣政治的焦點所在。問題的關鍵在於權勢的轉移或者格局的變動是一種什麼方式進行呢?

國際關係理論家羅伯特•吉爾平認為變革有三種類型,即體系的變革、系統的變革和互動的變革。互動,也就是國家之間交往規則的變化,隨著技術創新,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交往形式時刻在發生變化,微博這種自媒體實際上創造了一種新的互動空間,如日本的蓮舫、大前研一等知名人士開通微博,打破了既往的交流障礙。

系統的變革,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國際體系中的權勢結構發生變化,“冷戰”開始以來,西太平洋地區就處於美蘇兩大陣營中,倒向蘇聯的陸權集團和美國為首的海權集團,“冷戰”之後,美國成為西太地區的霸權國家。隨著西太地區整體的崛起,美國的主導地位有所動搖,而天安艦事件及其釣魚島爭端使美國重新夯實了美日、美韓軍事同盟。系統的變革可以是漸進的,可以是革命性的,目前而言,漸進性變革正在繼續之中。

體系的變革主要是指國際體系中參與者本身性質的變化,比如從帝國到民主國家的變化。當下國際體系更多的是一個政權的更迭,比如中東北非的革命帶來了體系性的變革,既有的威權政府崩潰,而民主體制難產,造成地區秩序陷入混亂。對於西太地區,最大的變數可能就是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西太地區是處於震盪還是動盪取決於中國。中國持續穩定的發展,漸次推動改革,那麼西太地區只是互動變革與系統變革;如果中國陷入停滯或者不穩定,可能就是體系的變革,而體系變革必然是一場革命性的動盪。

震盪,還是動盪,不僅是中國的抉擇,也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西太地區的抉擇,倘若這一地區也陷入動盪,那麼整個歐亞大棋局處於整體疲軟、無序、動盪之中。

 



from 椰子樹下打盹的哲學家 http://tw.blog.yahoo.com/mesg/mesg.php?type=error&key=article_not_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