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密切,但又不时于外交上有触碰,于日本人而言,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今次为大家介绍一本由一位旅居北京的日本年青学者加藤嘉一的著作--《中国的逻辑》,看看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加藤嘉一于1984年生于日本的伊豆;2003年4月只身到中国,其时正值“非典”(SARS)的高峰期时,他形容自己是从零开始在北京生活。加藤嘉一在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修读;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他目前仍然在北京大学的朝鲜半岛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他另一个身份是专栏作家及时政评论员,议论时政就仿如一位中日交流的民间大使。2008年5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之前,便专门在北京大学接见了加藤。
有内地人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世界上有两条逻辑,一条叫逻辑,另一条叫中国逻辑。”这个观点很明显是嘲讽中国,认为中国的体制、价值观、意识形态等,与西方发达国家格格不入。那么,加藤嘉一要透过他的书,反映甚么样的中国逻辑?
加藤认为,强分“逻辑”与“中国逻辑”毫无理性,也没有建设性,应该认真地探索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在《中国的逻辑》一书里,加藤从日常生活出发,以15个关键词的逻辑,例如成功、服务、礼让、零钱、文明等等解读中国。他会问:
为什么要把一个运动员的成败看成全国上下的面子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体育活动是政治任务而并非为了强身健体?
为什么“成功”的定义在中国只相等于有钱或有权势?
为何商店的服务员会觉得没有零钱找赎是顾客的问题?
中国的厕所为什么都没有厕纸供应?
为什么在公共机构工作的公职人员,会认为食午饭比处理长长的排队人龙更重要?
同一件事,加藤观察中国人的处理方式和日本人的做法,从两者的不同处理,剖析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人文等领域的现状,论述直率,一针见血。
就以地铁上下班繁忙时间的现象比较,北京地铁满是插队、争先恐后、拥挤上车,不让人下车等,到过北京的朋友都一点不会陌生,加藤比较东京的地铁,同样是人山人海,却是平静地,各忙各的,互不干涉,就是人潮的高峰期,也是秩序井然。加藤认为,如果背后的逻辑是「以人为本」,思想是「和为贵」的话,问题自然可以解决。
加藤曾经带北京的官员到访日本,官员跟他在东京走了几天后,总结经验说:“礼让原来是把内耗降低的有效工具。礼让不是态度问题,更是利益问题。”
2009年,电视剧《蜗居》热播,北京大学一项研究又以低收入的大学生聚居群称为“蚁族”;加藤观察发现,像北京一样的大城市,其诱惑令中国年青一代难以抗拒。纵使居住在又脏又乱的地方,也不会放弃在大城市获得自己房子的期望。
在中国,还有另一个现象是日本人难以理解的,就是把婚与楼房挂鈎的逻辑。没有房子,又岂能结婚,这个难题,困扰著不少中国年轻男性。加藤指出,在日本,没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就想到买房子的问题,也没有日本女人会把房子作为择偶标准。在中国,收入已经与房价失衡,中国人不单追求房子,更追求大房子,“大”和“多”已经成为中国人量度成败的标准。加藤认为,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中国人还需要另一场观念改革,把“从大”、“多量”改成走向“小化”、“轻量’等真正现代化的概念上。
加藤另一个难以理解的观察是中国的户籍问题。对日本人来说,户口只是形式而已,对国民的现实生活,不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在中国,户口与个人却有著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出生于北京,还是贵州,身份是不一样的;加藤觉得,户口改革要达致户口不等于身份,身份不等于自我认同的境界,再无分城市居民或者农民,中国才有真正平等的公民。
加藤对中国的观察和看法,不知你又是否认同呢。
RFA
from 中国茉莉花革命 http://www.molihua.org/2012/05/blog-post_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