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1 May 2012

香港輸的,不是拉布戰

曾主席宣布結束討論,直接進入決議程序那一刻,我們輸了。

那些覺得拉布浪費時間,高呼議事效率的人,可能此刻偷偷暗喜,以為自己支持的那一方勝了。

但事實上,輸的不只是支持拉布的人士,不只是反對替補機制的人,也不只是泛民政黨,而是全香港人。而輸了的,不是「拉布戰」而已,而是每個香港人也有份的「核心價值」。

雖然替補機制是衝著違反基本法被選舉權規定的惡法,本身就理應被否決。但退一步就算真的通過了,在23條來臨時,如長毛發言時所述,只要有五位議員願意犠牲議席,仍然可以達至「全民公投」的效果,讓全港市民向23條說不。

而拉布戰,本來就是一埸必輸之戰,目的只在拖延施壓,把必要之惡推遲一點。無論議員如何文墨滿腹,由神蹟故事到遣辭用字到別國公民社會狀況那樣一直說下去,甚或加上休會待繼,一千多條修訂,總有論完之日。論完之後,投票下去,議案還不是照樣通過?

所以說,若今次的拉布戰,最終因為長時間討論,拉無好拉投票輸了而落幕,對香港而言仍還不是最壞的情況。

但今天香港輸的,並不是拉布戰。

政府在整件事上,明顯不只是著眼於這一場拉布戰。政府刻意把利民且趕急的議案排在替補機制之後,又安排24小時通宵會議等,讓市民留下,「拉布確實是搞搞震」,「阻礙其他議案」,「有礙議事效率」等等的印象,引導民意支持政府以非常手段處理事件。而政府最後「果然」在「民意支持」下,為了議案早日通過,寧願違反香港慣常公道的議會程序,啟動了政府對立會的絕對控制權,開創了取消議員發言權的先例。

表面看來這決定解決了拉布問題,但這實際上亦代表,立法會從此將失去監察政府之功能。在今天以前,民意代表在畸型議會下,儘管難以反對政府議案,他們起碼能質詢政府,政府總無法逃避面對群眾,要通過太過過份的議案,政府總通過議員的質詢向市民交待。今天以後,建制派手上多了一把尚方寶劍,可「按情況」取消議員發言部份,安排議案直接進入表決程序,政府議案無需面對質詢即可通過。

可以預見,這尚方寶劍既已開封,他日的23條、版權惡法、公安惡法,甚至與地產霸權的私相授受,只要政府喜歡,即可遇神殺神在立法會內暢通無阻,無需交待。

相較之下,泛民輸掉議案事小,香港人為求草草通過一議案,而輸掉立法會監督權事大。這並不是個別政黨或議員的資產,這是所有香港人所剩無幾的香港核心價值。



from 南點 http://point.south.hk/post/1326/?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pointsouth+%28Point+South%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