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1 May 2012

李鈞陶:飲食難安——從瘦肉精風波到焦糖致癌疑慮

信報財經月刊 2012年5月號

飲食安全向來是最受關注的民生問題。然而,無論是中國大陸、台灣,抑或是對飲食安全向來嚴格監管的美國,這類事件依然層出不窮。由於各地政策不同,處理手法迥異,對消費者的保障始終有限。



最近幾個月,台灣輿論鼎沸,朝野各界,包括執政黨及在野黨,以至廣大台灣民眾都深涉其中,鬧的正是由美國進口牛肉所掀起的瘦 肉精風波;未幾,美國又引發另一則飲品安全疑慮:事關一民間監察組織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出多項動物研究報告,表明廣泛用於可樂飲料的化學焦 糖能致癌,要求當局立例禁用。同類事故曾發生於中國大陸,如今延及台灣,乃至於美國,由於各地政策不同,處理手法迥異,併而論之,可見中台美對飲食安全的 取態。 

美牛含瘦肉精 台掀抗議潮

對於近月令台灣當局疲於奔命、民眾食品安全大受威脅的瘦肉精,港人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19973月,本港17名居民因食用含瘦肉精豬肉內臟中毒,此為中國首宗瘦肉精中毒事件。或有人問,瘦肉精究竟是什麼食品添加物?為何能使人中毒?如果有毒,為何仍見於嚴格監管的美國進口牛肉?

顧名思義,瘦肉精是一種能增加動物的瘦肉量的動物藥,此類藥物屬於X腎上腺素興奮劑,其中包括沙丁胺醇(Salbutamol)、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即培林)、特布他林(Terbutaline)和克倫特羅(Clenbuterol)7種之多。在治療劑量下,克倫特羅有鬆弛平滑肌的作用,因而一般用於治療哮喘。而此藥之所以演變成瘦肉精,乃緣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一家公司意外發現,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鹽酸克倫特羅,可明顯促進動物生長,並通過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可加速脂肪的轉化和分解,增加瘦肉率。八十年代後期,鹽酸克倫特羅作為一項科技成果進入中國,並成為養殖業一種新型飼料添加劑。但其後的研究顯示,作為飼料添加劑,鹽酸克倫特羅必須達致人類用藥劑量10倍以上,方能實現提高動物瘦肉率的效果。正因其用量大、使用時間長、藥物在動物體乞代謝緩慢,若不依規定使用而致殘餘量過高,人在食用後,可能出現噁心、頭暈、肌肉顫抖、心悸、血壓上升等中毒癥狀。

內地加強查處 惜屢禁不止

鑑於這些發現,中國農業部於19973月下文嚴禁X腎上腺素在飼料和畜牧生產中使用,而鹽酸克倫特羅即例於禁藥名單之首。但有法不依的豬農大有人在,結果同年香港就發生瘦肉精中毒事件。其後同類事件不絶如縷,農業部於是在2000年開始執行獸藥殘留監控計劃和飼料品質安全檢測計劃,決定在生豬尿和飼料中進行鹽酸克倫特羅等違禁孳物檢測。2008年,中國有關當局頒布新刑事案件的立案追訴標準,對使用瘦肉精的養殖生豬,以及宰殺、銷售此類豬肉的業者,將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責任。

雖然查處力度不斷加大,中國的瘦肉精問題仍禁而不絶。20092月中毒事件又再在廣州重演,中毒者多達70人。其後,安徽省質監局獲得通報,抽查雨潤集團旗下阜陽雨潤肉類加工公司出產的午餐肉,結果被檢出含瘦肉精。2011315日,央視披露了河南孟州、沁陽、溫縣等地含有瘦肉精的生豬流入濟源雙滙。當瘦肉精與中國最大肉類加工企業雙滙聯繫在一起,一場全國性的「瘦肉精風波」無可避免。據北京財經網報道,315日雙滙股市趺停牌,集團隨後兩天陸續發布緊急公造,責令濟源雙滙停產整頓,並召回其所有產品。此外,濟源雙滙總經理、主管副總經理在內的相關責任人被免職。同時,雙滙集團宣布其下屬所有工廠對生豬屠宰實施瘦肉精逐頭檢驗。幾天後,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會同公安部、農業部等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到達河南省,要求徹查瘦肉精案件。接着,北京、黑龍江、廣州等地亦開始對本地雙滙肉製品抽驗瘦肉精。是次瘦肉精事件,再次暴露出中國農產品產業化不足,業者為牟利不惜鋌而走險,加上中國食品安全監管失據之弊,其事故因由和爆發,與3年多前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如出一轍。

鑑於克倫特羅和沙丁胺醇曾造成食用者中毒,目前瘦肉精已被多數國家和地區禁用,其中包括台灣、中國大陸和歐盟;至於日本和新西蘭國內禁用,進口肉類的培林允許殘量上限則為10ppb(ppb為十億分之一);加拿大准許培林殘量為40ppb;美國培林殘量為30ppb。考慮到美加對培林仍有開放使用的先例,台灣在2007年曾試圖修訂其動物用藥殘留標準,準備開放瘦肉精的使用,結果引起養豬戶抗議,謂此舉將使含沙丁胺醇成分的肉品大量進口,危害生計及民眾健康云云。此所以今年3月初實施有條件開於美國牛肉進口,在民間引起極大反響。但令事件愈演愈烈的是,3月中公布的台產豬肉抽驗結果顥示,原來台灣本地飼養的豬隻,同樣檢測到瘦肉精的殘餘,反映當地仍有豬農暗中使用違法瘦肉精,業者為挽回台灣民眾對肉食安全的信心,掀起一片送檢瘦肉精的浪潮。

對於養殖業者而言,瘦肉精屬X類促效劑(X-agonist),養殖戶將之拌入豬飼料,不但能使豬隻悚速生長,且體組織沉積增加,可減少對飼料的需求;而飼養成的豬隻,體形健美,利潤比較高。業者唯利是圖,暗用瘦肉精養豬,尚有誘因可言,但台灣當局在今年3月貿然實施「有條件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進口,究竟原因可在?實在今人大惑不解。

據台灣一項專題報道,原來在行政院在實施「有條件開放」美牛進口政策前,曾有專家認為「至今並無任何科學證據,證明食用飼料添加萊多巴胺的肉品對人體有害」、「經查閱國內外科學文獻,沒有查到消費者食用中毒的個案報告」、及「萊克多巴胺在人體半衰期短,24小時即可排除80%以上」。但當時參與有關政策會議的專家披露,有關政策會議記錄中的「十幾年來相關研究並無消費者因食用肉品而造成任何副成用」等字句引起很大爭論,有專家甚至不惜退席表示抗議,最後政府不得不同意刪除上述三項結論。因此,政府實施「有條件開放」美牛進口的政策,實在與專家評估完全不符。

據上述報道,開會當時,台灣消基會代表醫師蘇偉碩曾提出如此質疑:「就建議美國禮來公司應提供大規模的臨床實驗報告和流行學報告,來證明其對人體健康沒有任何的安全疑慮,否則怎可輕言開放,讓全民成為業者的白老鼠呢?」曾參加有關政策會議的台大獸醫專業學院院長周晉澄表示,雖然培林在動物體內代謝比較快速,約6小時即可排出約一半的含量,但殘留於屠宰後的豬牛肉或內臟的瘦肉精仍不易消失,加熱烹煮亦不易破壞。使用瘦肉精飼養動物後,如無適當停藥期而殘留於肉內,即能為消費者所攝取。鑑於華人喜食豬肺豬腰等內臟,故瘦肉精對懷孕期前後婦女、幼兒、老人,以及身體孱弱的消費者的中毒威脅尤其大。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許立民則認為:「一直以來根本並無消費者相關研究,政府當局因而不應過度延伸解讀瘦肉精對於人體的無害性。」台灣消基會因而呼籲:「政府應以客觀、正確的認知態度,了解為何不該讓萊克巴胺殘留於任何肉品的理由,避免辜負全民所託,危害台灣下一代的健康。」

當然,台灣的美牛瘦肉精風波,也不純粹是安全含量標準的問題。台灣部分民眾和在野黨質疑,馬英九在台灣總統大選前,與美國有利益交換,以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的承諾,換取美國對其競選連任的支援。美國對台灣的牛肉瘦肉精風波持批評態度,而且如果風波不能夠妥善平息,還將影響到未來的<美台貿易及投資架構協定>(TIFA協商)。是次風波使得剛剛獲勝選連任總統馬英九民意支援度大幅插水,下跌至歷年最低點(低於2009年「八八風災」的27%),可見飲食安全此等極為民生關注的大問題,若在此政策或立埸上缺乏捍衛民康的認知與勇氣,甚至用作商貿利益的交換,往往得不償失。

添加劑扮天然 誤導消費者

在現代加工食品中,很多食品化學添加劑以天然物名稱列於成分標籤上誤導消費者,使之不以為意,以致防不勝防。例如「酵母提取物」是味精、「蘇丹紅」是人工色素、「甜菊素」是代糖,而「糙米糖漿」則是化學焦。,這類食品化學添加劑不少對人體有不良影響,其中一些長期食用甚至於可能有致癌之虞。今年2月中旬,美國一民間監察組織公益科學中心(CSPI)FDA提交一份附有動物研究所用的化學焦糖色素,其內含的甲基咪唑化合物能致,因而要求當局禁止使用能產生致癌化合物「2-甲基米唑」(2-methylimidazole)及「4-甲基咪唑」(4- methylimidazole)的化學焦糖於食品及飲料。

化學焦糖致癌 可樂改配方

在食品工業中,焦糖的製作方法有多種,其中一種是加熱把糖煮至明亮的淺金黃色,這是最天然無害的焦糖;二是混合亞硫酸鹽於糖中加熱煮成(II型焦糖),四是糖加亞硫酸鹽和氨化合物在高溫高壓下產生(IV型焦糖)。根據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研究院(NIEHS)下國家毒理學計劃(NTP)的指引,2-甲基咪唑和4-甲基咪唑己被確認為多種常見食品的不良副產物。此類食品包括用於糕點食品的焦糖色素、醬油、烏斯特郡醬油、酒、氨化的糖漿糖蜜和焦糖色的飲料,其中屬III型和IV型焦糖的2-甲基咪唑及4-甲基咪唑被確認為能在動物中致癌的化合物,而可樂類飲品所用的化學焦糖色素即屬IV型焦糖。

CSPI呈請書披露,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一項新近研究結果顯示,兩個主要美國飲料品牌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它們的產品每毫升含0.3-0.36微克4-甲基咪唑。一罐12盎司的可樂則含108130微克的4-甲基咪唑。此外,NTP研究者以6周大的B6C3F1雌雄小鼠進性毒性實驗,發現餵飼以4-甲基咪唑高劑量組的小鼠,其細支氣管/肺泡癌或腺瘤(alveolar/bronchiolar adenoma or carcinoma)的發病率較對照組顯著增加。這些雌雄小鼠的腫瘤發病率遠超過NTP有關細支氣管癌或腺瘤的歷史控制發病率。就另一項為期兩年的大鼠飼養研究,BTP得出結論是,5000ppm(ppm為百萬分之一)4-甲基咪唑能令雌雄大鼠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白血病的發病率顯著高於對照組,並稍超出照飼料研究的歷史範圍。此外,受藥組雌鼠亦有顯著增加的慢性局灶性肺炎、心肌病、甲狀腺及卵泡礦化病徵及局灶性萎縮的胰腺泡。雄鼠雖無顯著增加的腫瘤發病率,但卻呈現前列腺慢性發炎和下垂肥大等病徵。

上述呈請書發表後,佔美國90%飲料市場的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異口同聲否認其飲品內焦糖色素能致癌。他們堅稱即使NTP的研究顯示4-甲基咪唑能在動物體內導致增加腫瘤的發病率,但並無科學報告表明4-甲基咪唑有增加人類患癌的風險。美國FDA同樣附和這結論,其初步的官方回應稱:「4-甲基咪唑對人類健康並無威脅,因無任何證據證實4-甲基咪唑能在人類致癌。在包括FDA在內的全球健康監管機構,無一把4-甲基咪唑列為人類致癌物質。該呈請書不外是公益科學中心用來恫嚇消費者,屬長期致力於宣傳攻擊食品和飲料行業的一次嘗試而」。隨後FDA發言人卡拉斯(Douglas Karas)發表一份書面聲明,表示FDA目前正審閱CSPI呈請書的理據,並指出:「消費者須每日飲用超過1000罐可樂,才達至X類動物在該等實驗中所餵飼的致癌高劑量。」

不過,加州政府卻認同NTP的研究結論,確認4-甲基咪唑是一種致癌物質,並評定:「每日攝取16毫克的4-甲基咪唑,在70年的人生期內不會在10X人中增加超過一個癌症個案為『無重大風險級別』(NSRL)」。但上述計算顯示,一罐12盎司的可樂己含130微克4-甲基咪唑,約相當於每日攝取量的8倍!據估計,美國人均飲用的碳酸軟飲料每日約14盎司,部分社群消耗量比一般人口為高。例如,美國聯邦政府在20052006年一項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中發現,可樂是很多年齡介乎1430歲的男性之首選飲料,其年消耗量平均達每日兩罐12盎司可樂。如再考慮攝取自啤酒、醬油、糖漿、布丁、肉湯和其他食品中的化學焦糖色素,則4-甲基咪唑能對全民健康構成重大的威脅,並可能在二、三十年後導致的美國成百上千癌症個案的增加。有鑑於此,加州政府決定立法監管,規定州內所有食品飲料含有4-甲基咪唑,必須貼上含致癌物的標籤!

既然加州政府己準備立法規定,凡處理食品和飲料內含4-甲基咪唑,入須在包裝上附加致癌警告標籤。法例生效當前,試問有哪一家食品及飲料製造商甘冒天之下大不韙,敢讓致癌標籤貼在自己的產品之上?所以財雄勢大的飲品企業如可口可樂公司,亦不得不依法就範,而被迫改變其獨特褐色飲料的焦糖配方!

上述事件因由各異,歷史背景不一,在此關乎民生健康之重大問題上,官方對食物添加劑安全性研究數據的解讀,政各對國內大企業的偏袒,都足以影響政府為保障民康而立法監管的決心。可見現代人飲食安全,全在乎業者之良心,及為政者之用心,亦無真正之保障可言,唯自求多福耳!

李鈞陶為法國里昂大學及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生化哲學博士,先後出任《信報》科技版編輯、《信報月刊》總編輯及《信報》專欄作家;曾就職於本港多家生化醫藥上市公司擔任高層管理人員。現居溫哥華,閑來寫作讀書。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5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