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0 May 2012

南海問題,小國製造

雖 然中國有民族主義的媒體如《環球時報》一直鼓吹武力解決黃岩島問題,但如果連解決這麼近的島嶼都要動用海軍,那麼立刻就會讓中方控制能力不夠的西沙群島、 南沙群島陷入各方軍備和占領競賽的局面,中國在南海問 ​​題上會長遠失分、各方形成反華同盟,這種激情愛國,實際上是和賣國沒什麼區別。

文/安替

黃岩島,舊名「民主礁」,是中沙群島唯一露出水面的島礁。黃岩島周圍的圍礁,國際上稱為斯卡伯勒淺灘(Scarborough Shoal),形成了十幾米深、面積為130平方公里的潟湖,是中沙群島附近最佳漁場,常有中菲漁民在此打漁。

4 月8日,在菲律賓軍機發現有中國漁民在黃岩島區域打漁之後,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決定出動「德爾畢拉爾」號護衛艦(BRP Gregorio del Pilar)駛往該地區制止,引發了為時36天的中菲外交衝突,一直到菲方5月14日接受中國禁漁令為止,差點引發中美軍事對抗。而回顧黃岩島事件,需要 反省的不僅僅是阿基諾三世錯誤的政治判斷,還有奧巴馬政府不現實的「亞洲戰略轉向」政策。

現 在無論是美國還是菲律賓媒體,都一律把此次事件的觸發者指向菲律賓總統。這位總統之前因為菲律賓人質危機,為中國網民所熟知,而他這次的政治判斷,被菲律 賓本國媒體抨擊為「盲動挑釁在前、喪權辱國在後」。當他決定4月8日派剛剛從美國手中購買的軍艦「德爾畢拉爾」號3000噸級護衛艦前往黃岩島地區驅趕甚 至抓捕中國漁民的時候,就犯下了首先動用軍事手段的大忌。

「德爾畢拉爾」號就是原來的美國漢密爾頓號,2011年3月28日以44年船齡退役,然後賣給了菲律賓。阿基諾三世用本國最先進的軍艦、而且是剛轉手的美國軍艦,來對付中國漁民,這種高調做法,不給解讀成軍事挑釁也是不可能的。

4 月10日「德爾畢拉爾」號到達圍礁口,把中國漁船圍在潟湖,並且派海軍士兵登船抓捕中國漁民。中方立刻對這種赤裸裸的軍事挑釁、主權侵犯作出適當反應,派 海監84、海監75、漁政303這些先進的海監漁政船隻前往黃岩島附近,成功阻止「德爾畢拉爾」號的進一步行動。當天,中菲外交對抗也正式開始。

4 月12日,「德爾畢拉爾」號以「加油」的名義撤回,但再也沒有返回黃岩島水域。菲方派500噸的海警搜救船「邦板牙」號前往該水域,這個行動被外界視為菲 方放棄軍事手段處理危機。在黃岩島水域,「邦板牙」號和後來替換的「埃德薩」號搜救船,面對中國從1000噸到2500噸級、裝備先進的海監84、海監 75、漁政303,以及後來的海監71、海政310,也頂多算在場保護面子而已。這種對峙一直保持到事件結束。

然 後就是兩國外交部門的互相傳召、抗議、發言,兩國媒體你來我往的指責、兩國網民互相的熱血評論甚至互相黑掉網站、兩國貿易的互相抵制、兩國大使館門前的示 威。從4月12日到5月14日這一個月期間,雖然有中國海軍可能介入或者正在介入黃岩島事件的傳聞,但實際上完全是由海監和漁政部門處理,中方保持了最大 的克制,沒有讓阿基諾三世的想法成為現實。

阿 基諾三世動用最先進軍艦對付中國漁民的唯一解釋,就是希望中方軍事反擊,因而觸發《美菲共同防禦協定》,讓美軍捲入。該協定宣布,「在太平洋地區針對任何 一方的武裝襲擊會對該方產生和平和安全上的危險,有必要因循各自法定程序來採取行動應對共同危險」,而觸發美軍進入共同防禦狀態,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 一:

針對美菲各自的領土的襲擊,或者針對美菲在太平洋管轄的島嶼的襲擊,或者針對太平洋上美菲武裝力量、民眾飛機船舶的襲擊。

目前根據一般的解釋,《美菲共同防禦協定》不覆蓋黃岩島,但如果中國海軍直接反擊,就滿足了武裝襲擊的第三個要件,迫使美軍必須行使共同防禦任務,至少有責任阻止中國海軍的進一步行為。說明白點,就是中美軍事亮劍、直接對抗。

當 然美方在一個月保持了完全的中立,沒有介入燙手的黃岩島事件。 5月4日,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將軍對美國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訪問,雙方友好高調。在中國海軍不介入、美方也不表態的情況下,阿基諾三世打完了所有的牌,當中 國農業部5月14日如期宣布禁漁令的時候,他也表態菲方也接受,讓不知內情的菲律賓外交部,連續發表了兩個內容對立的聲明。

第一個聲明是「菲方不接受中方禁漁令」,第二個緊急聲明是「雖然菲方不接受中方禁漁令,但在總統的要求下,為了保護我國漁業資源,我方也宣布自己的禁漁令」。整個黃岩島以菲方失敗、中國漁政海警自然進入長期由菲方海警控制的該水域告終。

這 也給中國建立了處理南海問題成功的先例。總結此次經驗就是,以保護漁業為主旨,漁政海警為主權護航,多用外交手段,慎用海軍武力。雖然中國有民族主義的媒 體如《環球時報》一直鼓吹武力解決黃岩島問題,但問題是黃岩島是在中方控制能力比較強的中沙群島水域,如果連解決這麼近的島嶼都要動用海軍,那麼立刻就會 讓中方控制能力不夠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陷入各方軍備和佔領競賽的局面,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會長遠失分、各方形成反華同盟,這種激情愛國,實際上是和賣國沒 什麼區別。

黃 岩島風波,也讓美方捲入了中菲南海政治三角,並且悲劇地成為非常被動的角色,其介入時間點,完全由中菲軍事行動決定,不由美方自己控制。雖然奧巴馬政府一 直鼓吹「亞洲戰略轉向」(Pivot to Asia),但顯然這樣的墊背角色不是美方樂見。菲律賓終於接受中方設置的禁漁令,是美方的萬幸。

假 設阿基諾三世沒有退縮,在中方祭出禁漁令之後,菲方拒絕接受並且派軍艦前往,那麼下一步只能是雙方引發規模可大可小的軍事衝突。這就立刻觸發《美菲共同防 禦協定》啟動條件,美方只能派軍艦前往黃岩島地區干涉。這大概是奧巴馬政府能想像到的噩夢前景:雖然中美不太可能因為這樣的小對抗演繹成中美大戰,但這一 定會中斷希拉里所稱的「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國際雙邊關係」的良好發展。

黃 岩島事件如果走向中菲軍事衝突,就會成為對美國的試探,也是東南亞諸國一直想看的一場心理試驗:奧巴馬所說的「亞洲戰略轉向」,在多大程度是玩真的。對於 大部分務實的東南亞國家來說,在中國的影響力、投資、軍事存在在該地區不斷增加的現在,歡迎美國作為平衡中國的力量出現,但如果甘心再次成為美國盟友或者 棋子,美國必須「出錢、出力」。所謂出錢就是美方有投資亞洲的實力,所謂出力就是會有武裝支援的可能。一些國家參與「泛太夥伴關係」(TPP)也是基於這 種可能的期待。

但 無論奧巴馬是否連任,未來幾年,美國基本沒有完成這個期待的實力和意願。在2014年美軍從阿富汗撤軍之前,美國無力關照任何其他地區的大型衝突,而經濟 何時恢復、何時走出嚴重依賴向中、日等國家解債的現狀,還遠沒有定期。在這種意義上,奧巴馬的「亞洲戰略轉向」是空洞而且危險的——它會挑起類似阿基諾三 世這樣的亞洲政客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挑起中美衝突。

奧 巴馬政府得感謝中方外交壓力強大到壓抑了阿基諾三世挑釁的願望,讓這個試探暫時沒有成為現實。為了避免這種挑釁再次出現,奧巴馬政府只能把中美軍事對話的 頻率和程度升級,這的確也是目前美方正在努力的事情。但也一定會無必要地抬高中國軍方在中美關係上的層級,反而限制了美方在該地區戰略意圖的順利實施。

在很長時間內,中方在接受中美戰略對話的同時,並不在意軍事對話。這也是中國政治的實際——解放軍沒有獨立意志、一切行動只聽黨的指揮。中美軍事對話的不斷升級,其實也強化了軍事派別在中國內部政治的重要性,說重了,就是對中國國內政治的干涉。

美國的「亞洲戰略轉向」其實是在實力不及的情況下高調外交,本是二流大國虛張聲勢的思路,違反了美國現實主義外交傳統,也為類似「黃岩島36天」這樣「小國製造」的中美地區衝突埋下了火種,最終傷害的是中美雙方的國家利益。



from 陽光時務 http://www.isunaffairs.com/?p=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