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8 May 2012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自2011年底韩三篇以来,特别是年初至今漫长的“倒春韩”后,我一直很纳闷,是什么样的力量继续支撑着许多人,仍然不知疲倦地分享与传阅韩同学的那些平庸之作,并为之背书,摇旗呐喊。也许是因为人生阅历尚浅,鉴赏能力不够?但旋即便感觉不对,在这些为韩寒捧臭脚的人马中,不乏知名人士,阅历尚浅的解读显然难以服人。

有分析说是利益,南方系媒体和韩寒为利益共同体,所以才不惜人力物力为“天才作家”大辟版面,站台撑腰。凡有利于韩者,报道铺天盖地,而那些不利之处,却往往一字不提。最简单的对比是,同为犯规,“黄麟刺韩”的媒体反应迅速,一式样的宣传稿,唯恐天下人不知,而在韩寒虚设被告的事情上,却无只字片语。这明显违反了新闻平衡原则。若辩称没有私利,恐怕谁也不信。

而对于那些明显义务劳动的人,拥韩的理由可能五花八门。的确有发自肺腑欣赏的,可归于见识浅薄之列,随着年岁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自然能超出那个层次;也有的是因为偏见,对事情并不了解,纯粹意气用事。有人来势汹汹地质问我,你能拿出铁证证明代笔吗?拿出来,他就信,拿不出来,就是构陷。并以“作家不能自证”,“你说的这些都不是铁证”来应付所有质疑。这部分人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说什么也听不进去,眼中只揪着代笔,而对文采的平庸,学识的匮乏,说话间前后矛盾这些事置若罔闻。错非是韩寒,换作任何其他人,左支右绌漏洞百出至此,恐怕有心人都可以看出其中的泡沫与假,并自觉远离。只能可笑可叹吧。

还有一部分人的理由则有些搞笑。新近闻之,有挺韩者称,你们不喜欢他,是不懂得他的意义;又有说法是,有质量没数量,传播力不行,韩寒的质量虽不行,但他影响力巨大,对于中国来说有很大好处。这种观点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但说白了,不外乎借着他的名声,试图达到什么目的。其实是在消费,在利用,把韩寒当工具来使,还使得理直气壮,洋洋得意。比如某知名人士,借着挺韩的机会,推销有机食品,卖家具,真懂得做生意呵。最让人捧腹的是,还自以为主持正义,却浑然不知二百年前康德便已指出:

人即目的,而非工具。

将他人视为工具,大言不惭地利用,虽然并不犯法,但至少是可耻与令人反感的。当下次再看到署名韩寒的作品时,在捧场之前,麻烦先思量思量,这真的有价值吗?或者仅仅是攒巴些讨喜的文字赚眼球,而心里边根本只是虚情假意。可别被忽悠了。同时真诚反思。

 

large Cx9I 6526000001d0125e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from Shane's Economic World http://shaneliu.org/archives/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