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17-5-2012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Ezra F. Vogel)教授寫〈天安門悲劇〉,觸動港人的回憶和思索。 他的文章摘要在《信報》刊出後,引起一些爭議。 北京學者張鳴教授認為,他對六四的論述「立場太軟」;也有人說, 他極力維護「改革總設計師高大形象」,迴避大家關注的「 敏感問題」。
〈北京之春〉和〈天安門悲劇〉,為《鄧小平時代》的二十、 二十一章,是八九學潮的詳細記錄。敍述了各方的意見和爭執、 學生的請願、絕食和天安門的清場。詳細的記述, 雖有助於讀者了解學潮的輪廓,但迴避誰應為「天安門悲劇」負責, 難免引起爭議。
把過程細化 讓答案空白
「過程」的「細化」,達致「無微不至」的程度。 例如記述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的絕食,着墨於這樣的細節:「 大多數絕食者只喝水及飲料。也有假裝絕食,其實還吃東西的人」( 546頁)。
本書作者如能在「細化過程」的同時,深入論析學潮背後的「 社會深層次矛盾」、權力體制弊端如家長制、開槍鎮壓的政治責任, 諒可讓讀者有「以史為鑑」的、更寬廣的思維空間。
本欄並不排拒「過程」的「細化」, 在5月10日的書評已論及重墨於「過程」對讀者的益處, 但對本書作者留下兩大「懸念」而有遺憾之感。
本欄並不排拒「過程」的「細化」,
兩大懸念的意涵,一是拍板者下令開槍前,是否有更好的「選項」? 二是拍板者和鷹派是否要為「天安門悲劇」負責?這或是許多讀者( 特別是香港讀者)想得到的答案,但本書有技巧地交了白卷, 以致心中之念仍在懸掛。
以比較視野 察兩次事件
以比較歷史的視角,考察應對社會衝突的「選項」, 六四槍聲是可以避免的。
在比較歷史的天秤上,一端是1976年的天安門事件, 另一端是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都起自清明節, 都是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自發集會。 前者悼念深受毛澤東和江青迫害的周恩來總理, 後者哀悼遭到極左派陷害的改革大家胡耀邦總書記。兩次的處理「 手段」卻不一樣。
1976年,毛雖把天安門事件定性為「反革命事件」, 卻未下令開槍鎮壓;1989年,「總設計師」 把天安門事件定性為「動亂」(後來升級為「反革命暴亂」), 下令軍隊以武力鎮壓,導致上千人死亡、數千人受傷。
第一次天安門事件,發生於文革混亂的「嚴峻時期」。 第二次天安門事件,發生於改革開放十年後,並無失控或「天塌下」 的危機;與前者相比,沒有以槍彈對付和平請願者的「必要」。
限期清場是無可厚非的,但清場的「手段」有許多較佳的「選項」, 不必動用軍隊、裝甲車、體內爆炸子彈。
限期清場是無可厚非的,但清場的「手段」有許多較佳的「選項」,
「選項」之一,是由學校、共青團、婦聯、 工會幹部勸說學生回校園, 或以兩個武警抬一個學生的和平方式強制驅散。如強制驅散受阻, 或可使用胡椒噴霧、水炮一類的非殺傷性工具, 這是任何文明社會居民都有的「常識」, 決策者怎可以一發怒就開槍殺人?
對於決策者有無「更好的選擇」,本書作者沒有陳述他的判斷。〈 天安門悲劇〉的最後一段「假如」(568-570頁),引述正、 反各方的觀點,作為對天安門事 件的「總結」,但未引述軍方三○ 一醫院外科主任蔣彥永醫生的見聞(刊《信報》和《明報》, 2004年3月8日),頗令人「意外」。
「假如」最特別之處,是引述有人說「他(按:指總設計師) 已經別無選擇,只能以他最終採用的方式來維護國家的統一」( 569頁)。
八九和平請願並不存在分裂國家的陰謀,怎麼可以「維護國家統一」 之名為開槍殺人辯護。本書作者列舉了這種辯護, 卻未表示任何意見。
「假如」的最後兩小段約五百字,不是對正反觀點的引述, 而是本書作者對天安門事件的感想,着墨於事件後的「奇迹」:「 在天安門事件後的二十年裏,中國人享受着 社會的相對穩定和經濟的快速增長,甚至是奇迹般的增長。…… 避免了大規模的騷亂。今天, 億萬中國人的生活要比他們在1989年時舒適得多。 與中國歷史上任 何時期相比,他們都得到了更多的國際信息和觀念」(570頁)。
掩卷欲流淚 無語問蒼天
讀到此處,我掩卷欲哭無淚,痛惜在和平請願中失去生命者; 一個個天真的笑臉,在記憶的幃幕「壘印」,令人有「無語問蒼天」 之嘆。
「總設計師」對經改和發展經濟的角色地位, 近二十年的GDP高速增長(年均超過10%), 是沒有人可以否認的。但是以「二十年後的發展」, 把天安門事件的武力 清場解釋為社會穩定、國家富強的「動力」, 是北京官方二十年來政治宣傳的「主旋律」,怎麼在〈天安門悲劇〉 中成了本書作者的感想?
二十年間,像樣的國家都有社會經濟的發展,即使是很封閉的古巴, 也有「改變僵化」之舉。中國的經濟發展儘管有「奇迹般的增長」, 與1989年的武力鎮壓並無必然 的因果關係(正如香港應對1967年「五月暴動」,與七、 八十年代的經濟起飛無直接的因果關係),不能說明開槍是「必要」 或「正確」。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