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第一部曲的背景是1895 年,古巴人在流亡美國的馬蒂帶領下爆發反殖民起義,挑戰當時的殖民宗主國西班牙。結果起義被鎮壓,大批古巴人被送往集中營,造成數十萬人死亡,這是典型的帝國主義暴政。西班牙得以在幾乎所有拉美殖民地獨立後,繼續保留古巴近百年,也多少反映另有乾坤:一來古巴上層社會與西班牙關係密切,二來西班牙也代表著歐洲,為當地人抗衡強鄰美國,這令西班牙撤出古巴後,依然保留文化上的影響。
第二部曲的背景是1932 年,獨裁者馬查多統治末年,他被1933 年的群眾運動推翻。在這個階段,理論上,古巴已獲得獨立,但獨立並非源於古巴人的革命,而是1898 年的美西戰爭,西班牙戰敗後被逼放棄古巴,古巴則在美國同意下宣佈獨立。實際是, 古巴成了美國的附庸國,而兼併古巴的計劃從未被美國右翼完全放棄,因此,無論誰當古巴總統,都要顧及美國利益,否則國家的下場,可能和另一個西班牙在1898 年放棄的殖民地波多黎各一樣。馬查多上台初年, 政績其實頗佳, 一方面令美國滿意,另一方面強調本土經濟。後來他被推翻,除了因為自己的施政逐漸遠離群眾,美國自然也擔當著角色。到了最後一任獨裁者巴蒂斯達的時代,古巴生存命脈完全依靠華府,首都紙醉金迷,貧富懸殊極其嚴重,造成對美國的兩極態度至今。
第三部曲背景跳到1960 年代,卡斯特羅領導的共產革命業已成功,美國勢力幾被肅清,古巴倒向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更在1962 年,爆發冷戰期間最可能引發美蘇核戰的古巴導彈危機。根據卡斯特羅的理念,古巴應已邁向新生,國際共產主義與古巴實際情況有一定程度的分離,但事實上古巴是從一個附庸,變成另一個附庸,蘇聯的影響無處不在。古巴為了維繫在共產陣營的角色,長期擔任輸出革命的先鋒,對冷戰期間的拉美、非洲內戰參與尤深,不少古巴人認為那是完全無謂的犧牲,而且不自量力。不少被革命理想感召的青年,發現古巴始終還是活在別人的陰影,繼而作出反彈,這正是目前古巴小心翼翼地走向改革開放的遠因。
假如《露西亞》三部曲繼續拍下去,以2020 年為背景,究竟第四位露西亞會圓古巴的自主夢,還是又有新勢力左右大局?畢竟古巴曾有過各式各樣的夢,西班牙殖民者希望它成為加勒比海的巴塞羅那,馬查多說要建成美洲的世外桃源瑞士,卡斯特羅則聲稱建立了整個拉美革命的燈塔,但古巴畢竟沒有委內瑞拉那樣的石油資源,也難以在全球化時代獨善其身,要在未來遊走於各大國,只會比從前難度更高。有趣的是,中國近年十分著重投資古巴,作為進入拉美的前哨陣地之一,這也是全球化的典型現象。假如第四部曲的露西亞戀上華裔青年,無論能否開花結果,那確是古巴百年大歷史的一個終站。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