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7 March 2012

JeffreyFrankel:中國的調整

中國觀察家們正在拭目以待,看中國到底是成功軟著陸、給過熱經濟降溫並達到可持續性更強的增長率,還是會重蹈鄰邦覆轍重重墜落。但對有些人來說,特別是大選年的美國政客,這是唯一感興趣的是中國的貿易平衡。

誠然,人民幣不久前還處於嚴重低估的狀態,中國的貿易盈餘也相當巨大。但這一狀態正在改變。調整的力量正在中國經濟中見效,因此對中國的外部觀點也應該作出調整。

中國的貿易盈餘在2008年達到了3000億美元的高峰,此後一直在下降。(事實上,官方資料顯示,2月份出現了310億美元的赤字,為1998年以來最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目了然。自30年前重新加入全球經濟以來,交易夥伴便一直在搶購中國的出口製造品,這是因為中國的低工資使得這些產品極具競爭力。但是,近幾年來,相對價格已開始改變。

這一改變可以用實際匯率升值來衡量。實際匯率升值部分由名義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決定,部分由中國通貨膨脹決定。中國政府本應讓名義升值(按每人民幣可兌換的美元數量而定)佔實際匯率升值的大頭,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結果,通貨膨脹起了主要作用。

自然發生的價格調整過程被推遲了。首先,當局在1995—2005年和2008—1010年兩次出手干預,使得美元匯率穩固在一個不變水準上。其次,在生產率不斷提升的中國沿海地區,工人並沒有獲得完全代表勞動價值的工資(畢竟,中國經濟尚未全部完成毛澤東主義向市場的過渡)。因此,中國一直以超低價格在向全世界銷售商品。

但人民幣最終還是開始了對美元的升值之路,2005—20082010—2011年間累積升值了25%。此外,勞動短缺也開始出現,中國工人開始迎來工資的快速上升。北京、深圳和上海均在過去三年中大幅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20102011年平均提高了22%。與此同時,另一大商業成本地價也開始加速上漲。

隨著中國沿海省份成本的上升,多種調整也將隨之出現。一些製造業正在遷往工資和地價仍相對較低的內地,一些出口業務正在遷往成本較低的越南更國家。此外,中國公司正在開始自動化進程,以資本代替勞動,生產更加成熟的產品,沿著日本、韓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雁行模式發展。

最後,美國和其他高工資國家的跨國公司正在將業務從中國收回國內。畢竟中國的生產率還不能與美國相媲美。

這些對大部分中國國際觀察者來說都不是新聞。但許多西方政客(平心而論,還包括他們的選民)還沒有從十年前的陳腐觀念中擺脫:(1)中國已經加入了世界經濟;(2)那裡的工資只有每小時0.5美元;(3)那裡有十億人口;(4)中國的工資永遠不會達到教科書中的經濟學定律所推論的水準,因此其出口將無限制增長下去。但事實是,經濟學基本定律還是見效了,即使那是在中國。

與中美經濟關係的其他方面相同,中國的調整與30年前的日本如出一轍。日本的貿易平衡在2011年由盈餘變為赤字,這是1980年來的第一遭。去年的情形有些特殊,比如油價高企和3月份所發生的海嘯。但日本貿易平衡的下降趨勢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今年,1月份的經常項目也是赤字。

相對而言,日本的這一趨勢並未引起美國和其他交易夥伴關注,這著實令人新奇,因為二十年前日本的巨額貿易盈餘讓西方如臨大敵,一如現在的中國。當時是,一些有影響的觀察者警告說,日本人已經找到了超級經濟模式,該模式(除了其他具有吸引力的方面外)以戰略性貿易為特徵,其他國家最好以日本為師。不管真是如此,還是日本人在作弊,我們都必須阻止他們。

大部分經濟學家否定了這些修正主義觀點,指出日本的經常項目盈餘很大程度上是由高國民儲蓄率造成的,而高國民儲蓄率體現了人口結構,而不是文化差異或政府政策。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日本人口相對較年輕,但由於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出生率下降以及壽命的增長,日本人口正在快速老齡化。

這一觀點最後被證明是正確的。1980年,9%的日本人為65歲及以上人口;如今,這一比例達到了23%以上,為世界最高之一。結果,30年前努力儲蓄的日本公民現在正在動用儲蓄,與經濟學理論的預測完全相同。隨著國民儲蓄率的下降,經常項目盈餘也越來越少。

中國面臨著與日本相同的人口結構趨勢,並且也在推行解放家庭消費以維持GDP增長的方針。與日本一樣,中國儲蓄率下降的趨勢也將體現在經常項目中。國際經濟學定律最終將起作用。
 
作者是哈佛大學資本形成和增長教授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3/jeffreyfrank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