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7 March 2012

邵力競:特首選舉回顧與前瞻 之二

原標題:特首選戰的真正贏家
信報財經新聞 27-3-2012

誰是今次特首選舉的最大贏家?

梁振英嗎?表面上是,但恐怕他日後幾年的日子也不好過。

那些唯利是圖的跳樑小丑嗎?短期的確如此,至少撈幾個委員會主席坐坐,也過癮。但他們的政治利用價值會隨時間邊際遞減,甚至是用完即棄。如果我是梁振英,必要時不妨拿幾個來開刀,以示自己是七百萬人的特首,公正不阿。這是林行止常說的「雍齒效應」的逆用。



西環嗎?經此一役,表面上它的權力很大,可以指點江山。但是,過往北京的遙控,還能因距離產生美感,到了今天西環的裸控,只能說是效果愈來愈差,代價也愈來愈高;記得政治學者好像說過,愈是要公開使用的權力,也是力量愈少的權力。

聯盟矛盾 漸次公開

我認為真正的贏家不是任何人,而是香港的政黨政治。

何解?一直以來對香港走向政黨政治懷抱疑懼的主要有兩股力量。

一 者,為本土的保守力量。所謂「保守」,是指他們希望保持以前英治時代、政制未開放前的利益分配模式和辦事方式,當然老闆是換了。這股力量的核心是大資本 家,即以地產、金融資本為骨幹,配以外圍跟這些行業關係密切的專業界別、廣義的工商界中小企業老闆、不少高級公務員,以及他們在立法會的政治代理人。

他 們的核心思想是要保持《基本法》裏面承諾不變的資本主義制度。至於什麽是資本主義,不同人理解會有不同:對於確保資本主義制度順暢運行的法治及某程度上的 自由,也就是很多人講的核心價值,他們也是支持的;但對民主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政黨政治即使不是抗拒也是懷疑,因為在殖民地的資本主義制度裏沒有這回事。

這種立場與其說是基於理念或哲學上的分歧,不如說是從現實出發;既然現成制度已能保障我的生意,何故要冒風險改變?畢竟風險與回報是要放在一起算的。

一 位祖上曾在上海經商的前輩曾對我說:1997年以來,維護建制不變的主要力量,是傳統左派和本地工商界之間的聯盟,是北京當局為了確保平穩過渡的需要,就 像1949年解放後初期對工商界的短暫懷柔一樣。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老一輩中央領導人(鄧、江)都跟香港工商界老一輩人物有點私交,也許也感激他們過 去對改革開放的貢獻(唐英年的家族便是一例)。

這次選舉中人們經常說的建制派分裂,其實就是以上這個聯盟長期內部矛盾的公開化。以唐英年為代表的本土工商界一線力量敗陣,讓這股舊制度下的呼風喚雨者,首次在政治上嘗試到失敗的滋味。他們該認清三個事實:

一、隨着中央領導的換屆,本地大家族財團掌權人的老去,以及中國經濟這十年來的日漸「自給自足」,過去他們與中央半私誼、半互利的關係已是明日黃花。

二、過去政治上的那種他們吃飯,特區政府自動以民望埋單的免費午餐,隨着新政府上場會一去不返(梁氏民望如此低,找你開刀還來不及,又怎會幫你埋單?)。

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小圈子選舉不一定對他們有利。

明星效應 令人麻痹

試 想想,今次既然是小圈子選舉,為何梁氏的競選工程遠比唐氏成功?只要客觀分析,當知道至少在初期,這不能簡單的歸功於西環,也不能純粹歸咎於唐英年的個人 能力和形象(看看豬、狼的比喻,可知只是伯仲之間、各有取捨)。論財力和明星效應,唐營均佔絕對優勢,可見這些不是關鍵,甚至是令唐營過度麻痹大意的原 因,就跟從前民主黨以為靠幾個政治明星就可以勝選一樣!

我認為,撇除中央最後關頭的定案,原因有四:

一、從來沒有一套政策綱領,也缺乏一套能令人信服的政治信念,或至少一套能自圓其說的政治論述,為現今香港的問題來個解說。現代政治着重合理化(justification),尤其對於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

二、恕我直言,團隊中明星拱照,但有明顯階級局限性(套用大陸的一句話),尤其對這幾年來民怨的根源,認識嚴重不足。

三、真正落手落腳的參謀何在?有沒有智囊機構(不是臨時拉伕的那種)?否則如何應付突發危機?政治是專業,如果當事人都沒有足夠政治觸覺和判斷力,臨陣應變焉能不敗?不是說我做生意很在行便能自動轉賬。

四、沒有政黨配合動員。自由黨也許跟他們路線接近,但因一直以來依仗功能組別起家,沒有組織力——不要說群眾組織力,恐怕即使小圈子的組織力也是有限。

坦白說,唐營代表的利益有此一敗,很大程度是往日過分依賴功能組別選舉的自食其果;相反,梁氏一開始便是挾民意以令諸侯,反對他的人如果能客觀公正的分析,起碼在這事情上他是很成功的。

政治投資 向來偏低

一 直以來的政治免費午餐(看到曾特首眼下的困擾,可能也不盡然是免費的),令本土工商界長遠而公開的政治投資奇低,沒有具公信力的政策或公共事務研究機構, 沒有像樣的政黨組織,也毋須專業的政治游說,頂多是找幾個公關了事。這是長期抗拒議會和政黨政治的後果,並會因2017年選舉的進一步開放而更形突出。

筆者並非內幕人士,只是根據公開現象分析。聞說唐營中有人把失敗以陰謀論觀之,認定唐氏一開始便是陪跑。中國政治從來透明度低,對此我們不得而知,也毋須枉作猜測,但唐營背後勢力如果以此總結經驗,昧於上述的大趨勢,那麽他們日後的結局是可以預料的。

相信本土工商界中人,也有不少真如唐氏所言,是「真正為香港負責」、「關心香港命運」,那麽對今日之事,可有覺悟乎?

特首選舉回顧與前瞻.之二.完

作者為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碩士課程兼任講師,曾任特區政府政務主任,現從事公共事務諮詢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