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7 March 2012

中国生产ipad,但为何要“坑害”自己本国的消费者呢?生产国内消费品的中国制造业陷入了低成本、低质量的泥潭。

译者 gaoxiaonanyf

中国的消费者对于地方购物的现实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在“警告买者”的区域内,那些不谨慎的买家,必定会看着自己买的次品,生一肚子的怨气——衣服第一次洗就开线了,买的锅盖大小不合适,厨房的小玩意刚一打开就爆了,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糗事了,通常是一些不合格产品,有毒食物及药品。

这是现代工业的悖论之一:许许多多的消费品跨国公司,通过把生产环节承包给中国的合作伙伴,并排除偷工减料或质量下滑,从而建立了全球帝国。

然而由于个别原因,中国的公司在国内没有成功复制。摆脱低质量镣铐的制造业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随着中国那曾经强大的成本优势的衰退以及把降低对出口的依赖定为其目标,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在不断增强,可以通过生产更多的能够一同加快制造业”价值链“的产品解决这一问题。


(更多见:为什么中国将会有经济危机)

“它发展的很慢,但一直在发展”,一家驻上海的消费者技术研究及咨询公司的RedTech顾问总经理,迈克尔·克兰德宁说:“要是有一家中国企业正在提高其产品质量,那么肯能会有十家别的企业正在偷工减料,另外还有两家企业通过更严重的偷工减料来打入市场。”


加快致富的脚步?


在2007年,当包括玩具生产商美泰在内的许多跨国公司,被迫召回各种受到污染或者有缺陷的中国制造的产品时,整个世界对于中国消费者所长期的争取事物震惊了。尽管监管者加强了政策,而公司风险经理们也因此干的热火朝天,但是这一事实仍旧没有改变,那就是“一些中国工业依然遭受质量问题的困扰——特别在食物上,许多关于被污染或被参假的食物的谣传还没有散去,尽管纠正这一问题的政府倡议有很多,”沃顿商学院的管理教授 马歇尔w·迈耶 说道。别的一些工业——著名的消费电子商品工业——在最求更高的目标上,做的更为出色。“一些在混迹于高端市场的中国企业较为清楚地明白制造业是如何运作的。”身为一名咨询师及《中国拙劣制造》的作者的保罗.迈德尔说道。

其中一个原因,他接着说,就是中国不动产工业的蓬勃发展。许多的中国制造商“进入制造业主要是因为他们视他们在制造业能赚的钱作为进入不动产的踏脚石。“ 用一个较为迂回的方式来解释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就是:“比较两个制造商,一个想通过生产一个产品获取薄利并拥有回头客,另一个人则仅仅想通过你的订单,从而赚取足够的钱来建一座购物商城。那么哪一个才会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及完整性?”

但是短期订单蝇头小利可能会导致长期的痛苦。“如果中国的品牌想要保持其持久性,他们需要改善消费品牌的形象并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香港特恩斯公司全球市场研究机构的商务主管,汤姆斯.艾扎克宣称。

(更多见:为什么中国面临财政改革的两难境地)

有些公司的管理者抱有成本与质量之间的均衡是无法逃避的想法,这些问题在这样的公司身上表现是尤为明显的。

据驻福罗里达的eCycleElectric的咨询师,艾德本杰明所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弱小但急速发展的电动车行业的实例。曾有一个中国商人向我鼓吹,他能通过降低原料成本赚取许多钱并自诩是一个聪明的商人,他说,“而事实上,他在摧毁自己的事业,摧毁中国的名誉。在我们的电子自行车市场,依旧有许多落伍的商人没有汲取他们的教训。顾客们总在不能始终如一的质量上遭遇许多的麻烦。


然而在加快致富步伐的思潮之外,另外还有可以论证的难以解决的力量的原因在作 祟,迈耶尔说道。 其一,数量巨大的小企业以及遍布各地相对分离的工业使得想要在中国控制商品供应链网络比在别的发展中国家,比如说印度,要复杂的多。另外,地方性的次级合约——或者在地方上很有名的承包,使得公司疲于应对涉入到他们产品生产的层层的供应商,据迈耶尔说。

铃木一人,
一名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指出,中国过分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发展军用的技术上而不是民用上,这是一个阻止其质量升级的主要障碍。政府在太空和别的军事用途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商业技术的却收效甚微。在军事上,你有主要的军事客户,但是在商业领域,你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但你不确定哪种 技术是需要的,或者哪种商品是人们需要的,“铃木说,中国的公司不想把钱投资在不确定的技术上,而去复制那些已经成熟或证实有利可图的技术上,风险 相对要小的多。”




from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59984/26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