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颐:必须挤出文革的脓,中国才能健康往前走
(原题:有真相才有真正的反思)
雷颐,知名历史学家。1985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代中国史。
如何理解温总理这段话
华商报: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问时,说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并且指出,要深刻地反思文革。怎样理解温总理这段话?雷颐:文革发生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从它发展到结束期间的10年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它也成为民族的一个创伤。这个创伤现在看来还没有愈合。今天的人们为什么一谈到文革,还有感情上种种不同的反应,也说明我们若干年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整的清理,文革还会触发人们对现实的各种思考,或者带来创痛。
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将政治体制改革和文革重演联系在一起?或者这也是他思考的结果。实际上知识界多少年以来,一直强调的就是这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文革的伤口,到现在脓还没有完全挤出来,还有溃烂的可能。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文革正好是相反的。文革时,你穿的裤子不符合要求都要挨斗,改革开放则不同了。为什么呢?也就是经过文革的大灾难,执政党有一个深刻的反省,就是不能再走那条路,所以改革开放就是对文革的否定。当时刚刚停止了文革,执政党的政策来了180度的大转向,毕竟会引起党内,包括社会上的不同思考。我们看1978年12月到1979年实际上在考虑这个问题。就是在考虑改革开放了,但是文革是绕不过去的问题。所以,就有了温家宝总理这次提到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华商报:所以理解了文革,才可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应该走的道路。
雷颐:是的。这一段历史必须好好正视。文革是毛泽东发动的,他到晚年说,我这辈子就是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把国民党赶走;第二件事就是发动文革。他自己也说得很明白。第一件事情反对我的人不多;第二件事情赞同我的人不多。所以,在中国,要否定文革就会面临对毛泽东的评价,当时在党内,否定文革大家没有更多的歧义,但是怎么样评价毛泽东会引起更多的争论。
所以作为执政者来说,邓小平、叶剑英这一代领导人来说,他们迫切的需要是改革开放,要否定文革。但是如果否定文革又要涉及对毛泽东的评价。所以当时的领导人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后来在党内充分发动了四五千人的大讨论,历时很长,从开始改革开放到最后“决议”的做出,有将近两年的时间。后来的评价中,把“四人帮”和毛泽东做了分割。也把毛泽东的文革理论、文革思想,和毛泽东思想切割开来。实际上改革开放就是对文革的全面否定。
残酷的争斗被温情的回忆掩盖了
华商报:如今随着岁月流失,人们对文革的记忆也在淡忘,但不少人还很憧憬那个时代。
雷颐:我曾经做过一些调查研究,也问学生,在你们的心目中文革是什么样的?实际上,在年轻人的心目中,随着历史的残酷消逝后,一些回忆文章等给那个时候增添了一些温情的东西。人们强调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单纯、奉献,而忘了那时的惨痛。包括那种运动以来的个人之间互相揭发,甚至亲人之间的互相揭发。以知青而言,其实争斗也是非常残酷和激烈的,不过这些东西,被一些温情的回忆给掩盖了。
华商报: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急于想把这页翻过去?
雷颐:对,是希望比较快地翻过这一页。但实际上这一页是不容易翻过去的,不以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就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前十年,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各个阶层不同程度的获益,有的阶层获益多,有的阶层获益少。我们今天不必细讲改革开放的政策,一直到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的时候,北大学生是自发的,打着条幅写“小平你好”,那时候中央也知道改革开放是基层发自内心的拥护。
华商报:但后来改革为什么会陷入停滞或困顿?
雷颐:问题就在于温家宝总理说的话,因为从经济入手,经济改革越来越深入,实际上就面临政治体制改革。因为市场经济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那种贪污腐化的发生,开始比较少,后来就会越来越严重,因为腐败,后来有了国有企业改革。但后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这种腐败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越来越多。
华商报:不少人“怀念”那个时代,是否也与那个时代很多真相没有披露有关?
雷颐:这就是我们对记忆的选择。社会现在面临这么严重的问题,中国怎么办?改革到这种地步,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往哪里走,实际上就是两种参照系或者是两个解决方案。一种往回走,一种是向前走。
文革红卫兵为什么那么残忍?开始红卫兵是有理想的,很多人觉得我在进行一个崇高的事业,为了世界的干净。后来从1962年强调阶级斗争开始,越来越荒诞。事实上,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感受很深。文革前确实有许多社会问题,毛泽东认为通过文革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通过文革,这些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混乱和严重。所以,现在我觉得我们真正要面对中国现实,或者实际上这是关系到中国社会今后往哪里走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未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不能走回头路,走回头路更可怕,这是一种历史的健忘症。
个人史也是重要的历史部分
华商报:有些左的思潮在一些地方可能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反而在浙江、广东经济发达的地区不是这样的。
雷颐:这些地方市场经济发达,人们的观念或者对自己的权利意识更强烈一点。另外,还有中国老百姓都是比较善良的,比如说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河南是重灾区,饿死很多人,但老百姓本能的不会把这个问题归在领导人身上。这也跟历史的信息不公开有关。我觉得那些怀念文革的思潮发展下去很可怕。所以,从根本上要杜绝这个现象,还是要做到两点,首先要继续改革,真正把社会问题解决掉,把社会矛盾解决掉,像那种极端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有,但是如果社会比较平稳,比较廉洁,那种极端思想总是少数的,总是很边缘的,它不会获得大家拥护,所以,今天还是要双管齐下解决现实的问题,我们也应允许大家深入了解文革,去了解更多关于文革的真相。
我觉得今天的人们更理性了,我始终相信一点,有真相才有真正的反思,有真相人们才能理解和原谅历史。
华商报:历史学这几年特别热,包括晚清的研究,还有一些通俗的娱乐性的,你觉得这种历史对普及真相,或者是历史事件,有多大意义呢?
雷颐:历史研究实际上分做两块,一个是学术研究,一个是大众历史,它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历史说明了人们实际上对过去的事情真相感兴趣,还是想探究一个历史的真相。
华商报:你怎么评价教科书上的历史?
雷颐:教科书上的历史比较公式化和教条化,本来历史是很精彩的,现在已经被当做公式化的东西,干巴巴的。你们对历史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历史还是很感兴趣的,因为历史课本身讲的就是干巴巴的。
华商报:你是研究历史的,觉得在理想化的状态下,我们的历史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雷颐:首先要注重基本事实,一些问题不能回避,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或者看其他一些参考书。比如说我一个朋友,他在英国留学,工作了很多年,小孩在英国长大。他们的教育很注重乡土,跟自己的地方结合起来。他们附近有一个废弃的铁路和火车站,他们就让小孩去了解火车站的历史,你们去采访一些老人,这个火车站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曾经起了什么作用,现在为什么又废了。
又比如德国和奥地利这些国家,都做过这样的活动,要求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犯罪史。他们发动一些青少年去调查,比如学生去调查某一个地方,一些老人回忆在这个门口有几个犹太人被打死了,还要调查清楚这个犹太人叫什么名字。我在去欧洲访问时,在奥地利一酒店门口,看见有四个铜质盘子,记录着几位普通犹太人在二战时被纳粹迫害的片段。这样的历史段落在这个国家常常可以看见。而我们现在恰恰要回避那些历史的创伤。
华商报:学生的调查,也是一部分小小的历史。
雷颐:是的。通过这种方式,有心人默默地,永远地告诉我们,这几个犹太人在这里被拉出来,他们在哪儿死,被拉到哪个地方。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华商报:这两年,各种思想非常多,甚至互相针锋相对,要达成共识很难吧?
雷颐:我觉得共识有一个基本的东西,或者事实你要承认。比如说我就不承认文革伟大,你说和那些鼓吹回到文革的人,怎么可能达成共识呢?在承认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成基本共识。当下唯一的就是社会问题很多,矛盾很尖锐,必须解决,这是唯一的一个共识。
民主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华商报:有人说,现在改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有特殊利益集团和利益格局在阻碍,你怎样认为?
雷颐:还是要回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各个阶层的人都得到好处了,经济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毛泽东时代的农民,从吃不饱穿不暖,突然一下子能吃大米白面了。以后各个阶层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力,随着改革的深入,贪污腐化越来越严重。权贵集团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必须要通过财政公开等各种方式使得资源能够公正分配。
华商报:财政改革是改革的一个基本盘?
雷颐:对,我同意你这个基本盘的说法。财政公开、预算民主了,哪个地方哪个部门要花多少钱,全都在人大讨论博弈,那样权力者就不能乱花钱,这是根本。
华商报:有一种声音觉得现在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应该发展一个好的公民社会,使得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你觉得呢?
雷颐: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非常重要。理性压力足够大的时候,会引起改变。
你看日本,一年换多少个首相,老百姓的生活不会受影响。你怎么选举都不影响我们的生活,他们很理性。在表达不同观点时,也讲法制,你今天要开会,你的场地在哪儿,时间只能在几点几分,有时候也不遵循原来的规定,双方有时候还有点小冲突,慢慢大家都很守规矩,规定好你去申请,你使用什么样的车,喇叭的分贝不能超过多少,你的线路是几点几分,你的车可以行驶,两方都在监督,你一超过对方就会报告。
的确,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会因为自己的观点吵得不亦乐乎。你坚持你的,我坚持我的,开始的时候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但这在民主制度下是一种生活方式,也需要慢慢地养成。
华商报:这种生活方式养成需要很长时间?
雷颐:所以,我觉得中国还是得往前走,必须把文革的脓挤出来,它才能健康地往前走,否则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就是现在有一篇文章叫做专治健忘症,我觉得一个民族要得了健忘症很可怕,现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把文革那一套作为一个药。
华商报:有人做比喻,这种历史的记忆就像杀毒软件一样你只要装上这个,再出现类似的病毒就杀掉了,可以保护你的安全。
雷颐:是啊。所以我刚才讲,改革开放是在否定文革。但当你把文革美化后,就会用文革来否定改革开放。当你想让人们忘记文革或者是只记得文革好的方面时,这种东西就会伤害今天的改革开放,也恰恰用这个东西来否定现在党的方针。
华商报:还有一个问题,关于知识分子本身,有些人觉得知识分子要深入社会和大众来造福社会,有人说知识分子就应该待在书斋里面研究自己的学问,你是怎么看呢?
雷颐:首先要理解知识分子这个词,有人说来源于俄国,有人说来源于法国,当时有反沙皇关注社会势力的专业人士,他们超越自己的专业范围来关注社会。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谈知识分子必然是超越自己范围之内的,知识分子就意味着你是关注社会,超越自己范围和专业知识的,不仅仅在做自己的专业,类似于中国说的士,那个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只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具体说你在哪一个专业领域,你是一个律师,人们不认为你是一个知识分子。甚至我专门做一种研究,中国往往把读书人作为知识分子,像爱因斯坦你做你的相对论,那是你的专业,后来你对世界问题发言,对和平写了很多文章,这就是未来的知识分子。
华商报: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把关注点放在对底层民众的唤醒上,他们觉得这个有持久的动力。
雷颐: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改革,比如说NGO组织建立是非常困难的,你必须得经过这个批,得挂靠那个。允许公益组织的存在,允许NGO组织的存在,就是一种改革。其实成熟的公民社会才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如何理解温总理这段话
华商报:不久前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问时,说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并且指出,要深刻地反思文革。怎样理解温总理这段话?雷颐:文革发生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从它发展到结束期间的10年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它也成为民族的一个创伤。这个创伤现在看来还没有愈合。今天的人们为什么一谈到文革,还有感情上种种不同的反应,也说明我们若干年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整的清理,文革还会触发人们对现实的各种思考,或者带来创痛。
为什么温家宝总理将政治体制改革和文革重演联系在一起?或者这也是他思考的结果。实际上知识界多少年以来,一直强调的就是这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文革的伤口,到现在脓还没有完全挤出来,还有溃烂的可能。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文革正好是相反的。文革时,你穿的裤子不符合要求都要挨斗,改革开放则不同了。为什么呢?也就是经过文革的大灾难,执政党有一个深刻的反省,就是不能再走那条路,所以改革开放就是对文革的否定。当时刚刚停止了文革,执政党的政策来了180度的大转向,毕竟会引起党内,包括社会上的不同思考。我们看1978年12月到1979年实际上在考虑这个问题。就是在考虑改革开放了,但是文革是绕不过去的问题。所以,就有了温家宝总理这次提到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华商报:所以理解了文革,才可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应该走的道路。
雷颐:是的。这一段历史必须好好正视。文革是毛泽东发动的,他到晚年说,我这辈子就是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把国民党赶走;第二件事就是发动文革。他自己也说得很明白。第一件事情反对我的人不多;第二件事情赞同我的人不多。所以,在中国,要否定文革就会面临对毛泽东的评价,当时在党内,否定文革大家没有更多的歧义,但是怎么样评价毛泽东会引起更多的争论。
所以作为执政者来说,邓小平、叶剑英这一代领导人来说,他们迫切的需要是改革开放,要否定文革。但是如果否定文革又要涉及对毛泽东的评价。所以当时的领导人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后来在党内充分发动了四五千人的大讨论,历时很长,从开始改革开放到最后“决议”的做出,有将近两年的时间。后来的评价中,把“四人帮”和毛泽东做了分割。也把毛泽东的文革理论、文革思想,和毛泽东思想切割开来。实际上改革开放就是对文革的全面否定。
残酷的争斗被温情的回忆掩盖了
华商报:如今随着岁月流失,人们对文革的记忆也在淡忘,但不少人还很憧憬那个时代。
雷颐:我曾经做过一些调查研究,也问学生,在你们的心目中文革是什么样的?实际上,在年轻人的心目中,随着历史的残酷消逝后,一些回忆文章等给那个时候增添了一些温情的东西。人们强调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单纯、奉献,而忘了那时的惨痛。包括那种运动以来的个人之间互相揭发,甚至亲人之间的互相揭发。以知青而言,其实争斗也是非常残酷和激烈的,不过这些东西,被一些温情的回忆给掩盖了。
华商报: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急于想把这页翻过去?
雷颐:对,是希望比较快地翻过这一页。但实际上这一页是不容易翻过去的,不以这种形式表现出来,就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前十年,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各个阶层不同程度的获益,有的阶层获益多,有的阶层获益少。我们今天不必细讲改革开放的政策,一直到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的时候,北大学生是自发的,打着条幅写“小平你好”,那时候中央也知道改革开放是基层发自内心的拥护。
华商报:但后来改革为什么会陷入停滞或困顿?
雷颐:问题就在于温家宝总理说的话,因为从经济入手,经济改革越来越深入,实际上就面临政治体制改革。因为市场经济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那种贪污腐化的发生,开始比较少,后来就会越来越严重,因为腐败,后来有了国有企业改革。但后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这种腐败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越来越多。
华商报:不少人“怀念”那个时代,是否也与那个时代很多真相没有披露有关?
雷颐:这就是我们对记忆的选择。社会现在面临这么严重的问题,中国怎么办?改革到这种地步,实际上就是政治体制改革往哪里走,实际上就是两种参照系或者是两个解决方案。一种往回走,一种是向前走。
文革红卫兵为什么那么残忍?开始红卫兵是有理想的,很多人觉得我在进行一个崇高的事业,为了世界的干净。后来从1962年强调阶级斗争开始,越来越荒诞。事实上,我们这些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感受很深。文革前确实有许多社会问题,毛泽东认为通过文革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通过文革,这些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混乱和严重。所以,现在我觉得我们真正要面对中国现实,或者实际上这是关系到中国社会今后往哪里走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的未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不能走回头路,走回头路更可怕,这是一种历史的健忘症。
个人史也是重要的历史部分
华商报:有些左的思潮在一些地方可能还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反而在浙江、广东经济发达的地区不是这样的。
雷颐:这些地方市场经济发达,人们的观念或者对自己的权利意识更强烈一点。另外,还有中国老百姓都是比较善良的,比如说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河南是重灾区,饿死很多人,但老百姓本能的不会把这个问题归在领导人身上。这也跟历史的信息不公开有关。我觉得那些怀念文革的思潮发展下去很可怕。所以,从根本上要杜绝这个现象,还是要做到两点,首先要继续改革,真正把社会问题解决掉,把社会矛盾解决掉,像那种极端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有,但是如果社会比较平稳,比较廉洁,那种极端思想总是少数的,总是很边缘的,它不会获得大家拥护,所以,今天还是要双管齐下解决现实的问题,我们也应允许大家深入了解文革,去了解更多关于文革的真相。
我觉得今天的人们更理性了,我始终相信一点,有真相才有真正的反思,有真相人们才能理解和原谅历史。
华商报:历史学这几年特别热,包括晚清的研究,还有一些通俗的娱乐性的,你觉得这种历史对普及真相,或者是历史事件,有多大意义呢?
雷颐:历史研究实际上分做两块,一个是学术研究,一个是大众历史,它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历史说明了人们实际上对过去的事情真相感兴趣,还是想探究一个历史的真相。
华商报:你怎么评价教科书上的历史?
雷颐:教科书上的历史比较公式化和教条化,本来历史是很精彩的,现在已经被当做公式化的东西,干巴巴的。你们对历史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历史还是很感兴趣的,因为历史课本身讲的就是干巴巴的。
华商报:你是研究历史的,觉得在理想化的状态下,我们的历史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雷颐:首先要注重基本事实,一些问题不能回避,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调查或者看其他一些参考书。比如说我一个朋友,他在英国留学,工作了很多年,小孩在英国长大。他们的教育很注重乡土,跟自己的地方结合起来。他们附近有一个废弃的铁路和火车站,他们就让小孩去了解火车站的历史,你们去采访一些老人,这个火车站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曾经起了什么作用,现在为什么又废了。
又比如德国和奥地利这些国家,都做过这样的活动,要求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犯罪史。他们发动一些青少年去调查,比如学生去调查某一个地方,一些老人回忆在这个门口有几个犹太人被打死了,还要调查清楚这个犹太人叫什么名字。我在去欧洲访问时,在奥地利一酒店门口,看见有四个铜质盘子,记录着几位普通犹太人在二战时被纳粹迫害的片段。这样的历史段落在这个国家常常可以看见。而我们现在恰恰要回避那些历史的创伤。
华商报:学生的调查,也是一部分小小的历史。
雷颐:是的。通过这种方式,有心人默默地,永远地告诉我们,这几个犹太人在这里被拉出来,他们在哪儿死,被拉到哪个地方。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华商报:这两年,各种思想非常多,甚至互相针锋相对,要达成共识很难吧?
雷颐:我觉得共识有一个基本的东西,或者事实你要承认。比如说我就不承认文革伟大,你说和那些鼓吹回到文革的人,怎么可能达成共识呢?在承认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成基本共识。当下唯一的就是社会问题很多,矛盾很尖锐,必须解决,这是唯一的一个共识。
民主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华商报:有人说,现在改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有特殊利益集团和利益格局在阻碍,你怎样认为?
雷颐:还是要回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各个阶层的人都得到好处了,经济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在毛泽东时代的农民,从吃不饱穿不暖,突然一下子能吃大米白面了。以后各个阶层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力,随着改革的深入,贪污腐化越来越严重。权贵集团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必须要通过财政公开等各种方式使得资源能够公正分配。
华商报:财政改革是改革的一个基本盘?
雷颐:对,我同意你这个基本盘的说法。财政公开、预算民主了,哪个地方哪个部门要花多少钱,全都在人大讨论博弈,那样权力者就不能乱花钱,这是根本。
华商报:有一种声音觉得现在改革是非常艰难的,应该发展一个好的公民社会,使得改革能够顺利进行。你觉得呢?
雷颐: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非常重要。理性压力足够大的时候,会引起改变。
你看日本,一年换多少个首相,老百姓的生活不会受影响。你怎么选举都不影响我们的生活,他们很理性。在表达不同观点时,也讲法制,你今天要开会,你的场地在哪儿,时间只能在几点几分,有时候也不遵循原来的规定,双方有时候还有点小冲突,慢慢大家都很守规矩,规定好你去申请,你使用什么样的车,喇叭的分贝不能超过多少,你的线路是几点几分,你的车可以行驶,两方都在监督,你一超过对方就会报告。
的确,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会因为自己的观点吵得不亦乐乎。你坚持你的,我坚持我的,开始的时候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但这在民主制度下是一种生活方式,也需要慢慢地养成。
华商报:这种生活方式养成需要很长时间?
雷颐:所以,我觉得中国还是得往前走,必须把文革的脓挤出来,它才能健康地往前走,否则一个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没有清醒的认识,也就是现在有一篇文章叫做专治健忘症,我觉得一个民族要得了健忘症很可怕,现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把文革那一套作为一个药。
华商报:有人做比喻,这种历史的记忆就像杀毒软件一样你只要装上这个,再出现类似的病毒就杀掉了,可以保护你的安全。
雷颐:是啊。所以我刚才讲,改革开放是在否定文革。但当你把文革美化后,就会用文革来否定改革开放。当你想让人们忘记文革或者是只记得文革好的方面时,这种东西就会伤害今天的改革开放,也恰恰用这个东西来否定现在党的方针。
华商报:还有一个问题,关于知识分子本身,有些人觉得知识分子要深入社会和大众来造福社会,有人说知识分子就应该待在书斋里面研究自己的学问,你是怎么看呢?
雷颐:首先要理解知识分子这个词,有人说来源于俄国,有人说来源于法国,当时有反沙皇关注社会势力的专业人士,他们超越自己的专业范围来关注社会。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谈知识分子必然是超越自己范围之内的,知识分子就意味着你是关注社会,超越自己范围和专业知识的,不仅仅在做自己的专业,类似于中国说的士,那个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只是一个专业工作者,具体说你在哪一个专业领域,你是一个律师,人们不认为你是一个知识分子。甚至我专门做一种研究,中国往往把读书人作为知识分子,像爱因斯坦你做你的相对论,那是你的专业,后来你对世界问题发言,对和平写了很多文章,这就是未来的知识分子。
华商报: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把关注点放在对底层民众的唤醒上,他们觉得这个有持久的动力。
雷颐:如果没有某种程度的改革,比如说NGO组织建立是非常困难的,你必须得经过这个批,得挂靠那个。允许公益组织的存在,允许NGO组织的存在,就是一种改革。其实成熟的公民社会才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from 为了忘却的纪念博客 http://ab484200.blog.163.com/blog/static/187633150201222791147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