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9 January 2012

一個更多元的國會—-立委大選技術分析

在政黨關係上,無盟丟掉1席立委,預計將盡力爭取無黨籍的陳雪生加入以湊足3席,從而像親民黨、台聯一樣,可以依法在立法院可以成立黨團。這些小黨可以平等地位參與立院日常議事的政黨協商,從而獲得影響議程的政治空間,增強了國會議事的多元代表性,有利於臺灣民主運作。

文/何京鍇

2012年的總統大選首度合併立委選舉同時舉行,使得選民必須要在同一天內,決定中華民國未來四年的主要政治架構。和總統選舉一樣,國民黨雖然表現不如2008年選舉的成績,但還是以一定的優勢保住了在立法院的穩定多數。按照中選會目前點算選票的結果,113席立委中,國民黨獲得64席,民進党獲得40席,台灣團結聯盟和親民黨各獲3席,無黨團結聯盟2席,無黨籍1席。

按照傳統的藍綠劃分,泛藍陣營拿下70席,泛綠陣營43席,藍綠從上次選舉後的七三比,轉變為六四比,也反應了四年來綠漲藍消,藍仍大於綠的基本政治格局。在實務運作上,國民黨在不依靠任何其他黨團的情況下即單獨過半,預示在未來四年裏,臺灣可望延續國民黨掌握行政、立法大權,「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局面。

小黨進國會

在全部立委席次中,不分區立委共有34席,由選民在政黨票中選擇支持政黨,按比例分配席次。政黨票和區域立委部分相比,選民決定、支援物件受候選人影響程度較低,政黨取向和意識形態占更重要因素。因此,政黨票往往被認為和總統選舉相關程度較高,可被用來觀察印證總統選舉的格局。如2008年1月的立法委員選舉中,泛綠政黨拿下41%左右的不分區政黨票,3月的總統選舉,綠營人選謝長廷就贏得41.55%,相差無幾。

本次選舉儘管是同期開票,但政黨票的多少同樣有助於分析總統選情。泛綠陣營的民進黨與台聯共得43.6%的選票,與蔡英文總統得票的45.6%相差亦不大。泛藍陣營的國親新三黨得51.5%,與馬英九和宋楚瑜的總統票總和54.4%的差距也只有3%。

這說明總統選舉中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分裂投票,所謂中間選民為維持安定,總統票投馬英九,立委票投民進黨,以實現制衡的說法不能獲得資料的支援。因若出現橫跨藍綠的分裂投票,泛綠的政黨票數應高於民進党的總統票數,而非實際選舉中的相反狀況。

對不分區立委票的更合理解讀,應該是部分中間選民在總統大選中分別投向藍綠,但在政黨票中選擇支持其他小黨。如主張環保的綠黨此次拿下1.7%的得票,雖然不夠分配立委席次的門檻,但已經是不具藍綠色彩的政黨在臺灣選舉中的最好成績。

跨過政黨票5%門檻,可以分配立委席次的共有國民黨、民進黨、台聯和親民黨。在上屆選舉中,受藍綠對決格局的影響,小黨在不分區選舉中全部沒能跨越門檻,此次出現藍綠內部的分裂投票,使得小藍與小綠進軍國會,符合不分區制度設置的初衷。

小黨進國會現象中,最令人吃驚的是走深綠路線的台聯黨,之前在民調中並不被看好能夠跨越5%門檻,甚至喊出了不過門檻就解散的口號,結果在政黨票斬獲9%,拿下3席立委,恐怕是連台聯自己都沒有想到的好成績。

親民黨在最後關頭默許主要支持者操作棄保,最有代表性的是宋楚瑜的子弟兵,花蓮縣長傅昆萁在選前喊出總統投馬,不分區立委投親民黨的呼籲。親民黨在不分區部分獲得2席,其5.5%的政黨票,應該是宋楚瑜在大選的真實實力,這其中的近3%自然是在棄保效應下選擇了總統投馬,立委投橘的策略。

在選戰初期引發話題延燒的,還有各政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的議題。民進黨在不分區立委名單出爐之後,爆出多名立委涉案或形象不佳的醜聞,更有聲音指主席蔡英文向派系妥協,鬧得民進黨頗有點灰頭土臉。

反觀國民黨推出的不分區名單,不僅囊括數名形象清新的弱勢與專業代表,還拒絕初選落敗立委借不分區立委行政治分肥,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但正如前述分析,決定不分區立委票走向的,首要還是選民的意識形態與政黨取向。因此儘管國民黨的名單亮眼,民進黨爭議不小,但這對實際不分區立委席次的分配影響有限。

不過在小黨加入競爭之後,原先的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像台聯能夠沖到9%的得票率,固然有民進黨選前默許台聯操作分裂投票、最後大意失荊州的原因;但民進黨不分區形象不佳也肯定為泛綠支持者提供了轉投台聯的動力。

國民黨的名單雖然沒能開拓選票,但有效遏制了既有選票的流失。例如聲勢不錯的親民黨陣勢滔天,還參選總統,卻只有5.5%的政黨票,遠遜於選前差點被邊緣化的台聯。上屆不分區拿下近4%的新黨,本次縮水到1.5%,這些都與國民黨打改革形象牌,穩住基本盤有很大關係。

燕尾效應

在區域立委部分,選舉結果的最大特點就是總統大選為立委選舉帶來燕尾效應(coattail),即因為總統立委合併選舉,選民在投票時會有因支持總統候選人,而支持同一政黨立委候選人的傾向。

上屆立委選舉與總統選舉分開舉行,後續的立委補選也屬於單獨舉辦,這都使得候選人的形象與地方實力成為更重要因素,使國民黨和民進党都有機會在對方的重鎮中取得立委席次。如新竹縣在08年總統選舉中以74%支持國民黨,但在10年的立委補選中,民進党的彭紹瑾卻能以56%勝選。南部地區屬民進黨地盤,但國民黨卻在上屆立委選舉中拿下南部近半席次,突顯地方實力之強勁。

在新北4、5,桃園2,台中8,彰化1這5個選區中,原本選情不被看好或處於膠著的國民黨立委,都憑藉馬英九的強勁得票,成功獲勝。在宜蘭、嘉義市、高雄1、2、6、7這5個選區中,憑藉燕尾效應獲勝的是民進黨籍立委,之前把握不大的他們都憑藉蔡英文的優勢得票,被保送上壘。爆料天王邱毅在高雄市的第7選區原本是藍略大於綠的基本盤,但由於他自己不斷攻擊的蔡英文反在此區小勝馬英九4個百分點,他已處於不利形勢。加上自己強打爆料形象過於爭議,又不專心在選區跑基層,最後以8個百分點大幅落敗,暫時告別政壇。

燕尾效應最震撼的,應該還要屬高雄市,上屆選舉國民黨拿下9席中的6席,這屆卻被民進黨壓到只剩2席。國民黨前副主席,立法院國民黨團大党鞭林益世是國民黨新生代領軍人物,更是國民黨在南部派系的重要代言人。他在高雄2區的選情原本審慎樂觀,甚至連民進黨在選前都沒有預估能拿下該席次,結果初出茅廬的民進党提名人邱志偉竟以2個百分點擊敗林益世,算是爆出一大冷門。正如嘉義市國民黨籍立委江義雄在描述選情時所說:「要不是總統一塊選,我是不怕他(民進党對手)的啦」。江義雄本人也以不到0.3%的差距落選。縱觀區域立委版圖,北愈藍,南愈綠,成為最明顯的趨勢。

藍消綠漲明顯

國民黨的區域立委席次雖然上屆選舉有61席,但經過補選和各種事件,選前只有52席,選後跌落到48席,屬於微幅跌落。其中有不少選區面臨分裂投票,卻都涉險勝出,體現出政黨政治的成熟與國民黨中央對地方派系不斷增加的掌控優勢。

如彰化縣一選區和台中市八選區,國民黨候選人分別面對泛藍二分和三分的局勢,就能夠在不被看好的情勢下,爆冷勝出。在台東,國民黨則因堅決不與有案在身的吳俊立合作,而寧可在三方混戰中把鐵票區的席次讓給民進黨,短期內損失了立委席次,長期內則可讓在過去漫天要價的地方派系失去立委資源後,不得不更向黨中央靠近。如台中的黑派,雲林的許派,高雄的紅、白派系,在立委選舉結果不盡如人意後都會面臨這樣的情境。

與國民黨拿捏派系相似的,還有民進黨在高雄市第九選區的操作。陳水扁之子陳致中脫黨參選,意圖通過當選立委,為扁家取得政治護身符。競選中陳水扁出獄奔喪,營造同情氛圍,陳致中又在選區對辯扁家世仇邱毅,表現出色,選情一度上揚。

但民進黨以提名完成的黨紀為由,堅決拒絕棄保,最後關頭大佬頻頻南下為郭玟成助選,力度不輸其他選區,甚至引發扁家人公開抱怨。最後郭玟成被陳致中分走26%的選票,讓國民黨在這個深綠選區漁翁得利。但對民進党而言,寧可在此讓一席給國民黨,下屆也可再拿回來,總比陳致中當選,使扁家進一步獲得獨立政治管道,脫離民進黨掌控、陷党於被動的局面要好的多。

總體上看,民進黨在區域立委席次從選前的19席成長到27席,燕尾效應固然使綠營在南部立委收穫頗豐,但在北部的現任立委黃仁杼、彭紹瑾等卻紛紛因為總統選情不利而下馬。民進黨新當選的立委雖不多,但不乏驚喜。像楊曜擊敗五連霸的「澎湖王」林炳坤,彰化四選區的魏明谷在藍近兩倍於綠的艱困選區擊倒國民黨立委蕭景田,都是蝦米勝鯨魚的大冷門。這些立委候選人獲勝的主因,就是在於對手雖然在地方盤根錯節,但形象不佳,引發選民不滿。民進黨在這幾個選區主打清新和改革的旗號,上演驚天逆轉,值得各大政黨思考與學習。

空降刺客落敗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國民黨和民進黨派出的刺客立委人選,雖然兩黨派出的十余名空降刺客只有台中市第八選區的江啟臣一人當選,但不少候選人已打出亮眼成績。如國民黨的蘇俊賓、陳以真、鄭麗文都以清新形象和努力耕耘在選區拉近差距,雖敗猶榮。如果能夠堅持深耕基層,紮根社區,未來定當更上層樓。民進黨在台中市第六選區當選的林佳龍就是最好例證,他空降台中市七年,幾乎無役不與,屢敗屢戰,這次終於擊敗四連任的國民黨重量級立委黃義交。

在政黨關係上,無盟丟掉1席立委,預計將盡力爭取無黨籍的陳雪生加入以湊足3席,從而像親民黨、台聯一樣,可以依法在立法院可以成立黨團。這些小黨可以平等地位參與立院日常議事的政黨協商,從而獲得影響議程的政治空間,增強了國會議事的多元代表性,有利於臺灣民主運作。

國民黨的席次優勢變小,周旋的對象政黨增多,單純掌控立法的難度增大。未來立法院的議事運作可能將朝2000-2005年間,立院各勢力合縱連橫,對抗性升高的方向演變。面對未來四年可能涉及兩岸關係、經濟改革發展等重要立法議程,立法院如何平和、理性、獨立運作,不淪為行政機構的橡皮圖章和媒體秀場,立委諸公任重而道遠。

 



from 陽光時務 http://www.isunaffairs.com/?p=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