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9 January 2012

信報社評: 貿易衝突成火線 中國模式失光環

信報財經新聞 30-1-2012

世界經濟論壇昨天閉幕,參與討論的美國財長蓋特納在會上強烈批評中國對全球貿易體系構成「獨特和巨大的挑戰」,並且尖銳指出北京對關鍵性的進口產品給予國內企業系統性補貼;加上人為壓低人民幣滙率,令貿易對手和世界貿易體系雙雙受害。

可 以看到,在美國積極重振製造業出口的新戰略下,中美貿易摩擦勢必變本加厲,考驗中美「合作夥伴關係」,但更重要一點是,中國以出口拉動經濟,通過國家主導 的資本與廉價勞動力積累所驅動的增長模型,暴露出來的紕漏,對內已成為持續增長的障礙;對外則成為與歐美發達經濟體經貿衝突的主要源頭,折射出當前經濟轉 型的迫切性。

無獨有偶,出席論壇的哈佛大學教授、國基會前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Kenneth Rogoff)向媒體表示,資本主義放任發展所導致的貧富懸殊、經濟波動周期的破壞力堪憂;但國家之手強力介入發展的「中國模式」同樣存在巨大缺陷。很明 顯,中國經濟多年以平均百分之十年率高速增長,表面所展示「中國模式」的「優勢」,內中紕漏如今不斷顯現。

中國通過資本和廉價勞動力積累驅 動增長的模型,這種非均衡結構矛盾多年來愈積愈深。如今面對個別產業產能過剩、外部環境不穩定,中國要維持相對高速增長,必須尋找能夠支撐自身潛在增長的 新發展模式。強化內需,向包含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FP)拉動增長的模式轉換,在對外貿易摩擦不斷升溫下已成當務之急。

針對蓋特納不客氣的 批評,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李稻葵反唇相稽,認為人民幣近年持續升值,如今已接近均衡滙率水平。然而,中國由短缺經濟發展起步,迄今積累逾三萬億美 元外滙儲備,在發展過程中,環境受污、資源消耗和勞動力因素的約束,迄今已使高速增長期難以為繼。「中國模式」——由中央權力和官僚主導的資本和資源配 置,最終也無法走出利益集團壟斷、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兩極分化的發展障礙與陷阱。

以國家之手而非市場之手配置金融資源,明顯有巨大的扭曲 性。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的兩年,廣義貨幣M2增速一度攀至百分之三十,是構成房地產沫泡與通脹飆升的禍根。去年不得不抽緊「銀根」,全年M2增速僅百分 之十三點六,低於目標水平。所注入市場的巨大資源,以低於自然利率向國有企業的放貸,資金使用低效率的浪費十分驚人,但民間企業卻難以分一杯羮。

如今設法改變增長方式,顯然需要改革投資體制,培育獨立的金融產業,據此在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之間進行有效率的資源配置,並按照風險調整後的回報率來引導投資,此舉恰恰也就是對市場功能的鬆綁,是對「中國模式」的反動。

從 奧巴馬計劃成立一個特別工作組,監督中國貿易與商業違規行為,到蓋特納在世界經濟論壇上批評中國滙率和貿易補貼政策,即使排除總統大選年的因素,對華強硬 以便爭取選票,但中美貿易摩擦無法紓緩、中國當前增長模式所突顯的持續發展缺陷,在在令今年經濟發展帶有強烈的不確定性。

由國家主導的經濟 發展結構,市場功能淪為配角,這種資源配置手段讓一度取得高速成長的「中國模式」戴上一個光環,大有超越「華盛頓共識」之勢,東風壓倒西風,但這種發展模 式所內嵌的官僚權力壟斷結構,多年積聚的頑固性,無疑也成為目前轉變增長方式,包括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拉動經濟擴張、激勵創新、企業家發現利潤並以回報引導 投資的最大障礙。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