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森
BBC中文網駐台北特約記者
今年是台灣政治日程上的重要選舉年,不過最近一段時間在最受矚目的選舉,並非年底的大規模地方首長改選,而是位於北台灣的淡江大學學生會長選舉。
這種台灣各大學在校內辦的學生領袖選舉很少會引起外界注意,而此一九月將進行投票的改選,則是有包括意見領袖及報紙專欄作家聲援支持參選人蔡博藝。
蔡博藝是台灣第一屆開放招收的中國籍大學生,此一身份在台灣被稱為"陸生"的蔡博藝小有名氣,她曾出版在台學習經驗的書、參與拍攝紀錄片、參加包括太陽花運動在內的社會運動,並曾接受媒體訪問。此一校園選舉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起於蔡博藝在臉書質疑學校選舉公告上標示出她的中國國籍,對她提出聲援者以投書媒體及互聯網貼文說,這並無前例且是一種歧視。
更受矚目的聲援者則是台灣兩個世代的學運領袖,包括太陽花運動領袖陳為廷及野百合學運的學生領袖范雲,都通過臉書說他們與蔡博藝相識,並盛讚他們這名陸生朋友。
"救台灣"
目前在台大社會系任教的范雲說,有蔡博藝這麼優秀的女同學參選學生會長,"也許不只對淡江校園有利,將來還有機會救台灣呢!"。
也參與太陽花運動的范雲並未說明蔡博藝未來要如何"救台灣"。在台灣,對陸生的種種想像寄望並非因蔡博藝的出現而新創,一種比"救台灣"更廣泛流傳的看法是陸生在台接觸民主自由後,日後返鄉將對中國民主起到促進作用。
但這種看法並非人人買單,質疑者說中國留學生在老牌民主國家英美等國的人數更多,且已有幾十年時間,稱台灣新興不完備的民主可以對中國起到作用,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就是有什麼特別目的。
認為台灣民主未得到實現是太陽花運動的一個重要起因,包括陳為廷在內的青年們在運動期間並且表態支持台灣獨立;陳為廷雖具有相當號召力,但從互聯網上的反應看,太陽花運動參與者或支持者並不見得認同其支持蔡博藝參選說法。
太陽花運動是兩岸服貿的此前主要反對勢力,一名網民說反對勢力為蔡博藝的辯護,每一條每一句也都可以放進對中國開放經濟的政策辯護,只不過一個是經濟面一個是文化面,而兩者的論述自我矛盾。
就像太陽花運動擔心中國通過經濟交流達成實質掌控台灣一樣,對此一學生會長選舉存在質疑者,也是擔心這對台灣命運的長遠影響,打開破口讓此成為常態,或先通過校園選舉,讓台灣人習慣被中國公民代表。
也有在英國留學經驗的台灣學生質疑說,中國留學生即使在可申請政治庇難的英國,對敏感政治議題都很小心低調,不知為什麼蔡博藝可以這麼高調在台參加反服貿,或表態支持台灣自決,而完全不用像其中國同學那樣擔心回國後的問題。
對於網絡上提出的各種質疑,一名文章在太陽花動期間被廣泛傳閱,並被王丹盛讚的,筆名為「人渣文本」的網絡作家則稱這些提出質疑者是"台獨納粹"。
港人警告
蔡博藝本人對其參選學生會長引起的廣泛關注則通過臉書說,這只是校園選舉,希望大家不要再過份解讀,她並稱已被"消費太多",應多談點問題,少談點主義。
不過在擔心被中國通過各種統戰手段實質掌控下,人們關切具中國公民身份的她競選學生代表一事,並不是因為想聽她談論淡江大學校園問題,尤其是在許多學生會幹部,站在風尖浪頭上投入社會運動或台灣獨立運動的當下。
在蔡博藝及陳為廷等臉書上留言的除了台灣人外,也有一些是來自香港的網民,
相對於不少台灣網民批判對蔡博藝提出質疑者,香港網民則幾乎一面倒對台灣提出警告。
一名香港網民說"見到台灣人的純品,有點心酸",他說香港各大學學生會被大陸統戰已久,內閣不少成員都是大陸學生,在悼念六四時,他們會出來為大陸政府說項開脫,或用行政手段留難悼念行動,或單純以學生不應政治化為由,達到瓦解學生力量的目標。
這名香港網民說"我當然知道大陸也有好人,也知道不應將好人推向對立面",但根本中共就將戰鬥人員混在平民輸入香港與台灣,"所以你問我,大陸身份是不是原罪?未必,但肯定是提防的一個理由"。
(責編:橫路)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taiwan_letters/2014/08/140814_twletter_mainlandcandidate_studentunio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