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如果你不是李嘉誠的兒子,那就不如做最仆街的那一群。在香港,你的境況要慘涼到幾乎無以為生,才會得到社會的救助。房屋、藥物、養老金,無不是設有極為苛刻的條件:月入要少至七八千元,才有資格輪候公屋;你不是患了絕症,醫生也不能給你好一點的藥,否則藥費方面就要閣下自付營虧。
行政官僚是按本子辦事的,政策這樣就是這樣。所以你要不就是李嘉誠的兒子,不需要社會的救濟。要不你就最好是父母雙亡、仆街到下流社會的最下層。否則政府就覺得你不夠慘,大條道理不花分毫,你死你賤,winner takes all。
你不夠窮,不需要津貼
一個顯著的例子:老人津貼。我親愛的好朋友安琪兒在美國芝加哥讀書和生活,她在香港的親人只有一個獨居的嫲嫲。最近社署經過入息審查後,突然停止了發放嫲嫲的老人津貼,甚至取消了她的醫療卡。患有老人痴呆症的她現在甚至無法負擔藥物費用。
社署給出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嫲嫲有「其他收入來源」,就是指她有上海政府發的養老金。第二,麻麻有一個在外留學的孫女兒,證明她的家庭有條件供養她。
不過事實上安琪兒的麻麻移居香港已達十四年,相關的養老金早就停止。第二,有一個在外留學的孫女,就代表該長者的家庭家財萬貫?況且如果社署查得通透一點,就知道這位長者在港根本沒有其他親人,無人無物,正是此種。
究竟老人津貼在政府的眼中是甚麼呢?原則上發放津貼是向長者表示敬意。然而政府和坊間則視之為由上而下的救濟。所以政府就用了一個凡事都要「入息審查」,寧嚴勿寬的思維去處理,否則就會「浪費公帑」。
事實上我們活在一個李嘉誠都會獲發六千元的世界,而政府亦總是向外界表示政府已對社會福利投放許多資源‥‥‥然而社會福利的運作卻是千蒼百孔。有人可以拿綜援去旅行,卻有老人家的福利臨老被無理剝奪。安琪兒的嫲嫲已經八十歲了,這令遠在美國的她必須盡快回港處理——儘管她此刻仍不知道實際該如何做。
你還未病入膏肓,所以無需資助
我自己的切身經歷是在藥物方面的。政府投放於精神科的經費是極少的。所以你一旦患病,不是去看極為昂貴的私人診所,就是到公立醫院排隊。不過公立醫院收症排期的時間,是足夠讓你發瘋自殺,然後入土為安。所以你只有兩條路去尋求專業和廉價的精神科醫療服務。第一:發瘋、或是意圖自殺,被人抓進青山或是小欖。第二:死撐,然後去看私家醫生拿轉介信,希望能夠盡快轉到公立醫院看症。但是無論怎樣做,在你病發的初期,你總還是需要私人診所的。
私人診所的服務很好,醫生會仔細聽你講自己的情況,為你量身配藥,然而收費卻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以我的經驗,看一次診連藥費,要二千元才能下樓。如果你窮一點,又患了情緒病,那你就只好等死。不是每個人都有張國榮和林夕的財力去買較新的、副作用較少的藥。香港政府對精神病人的支援可謂是極少,而民間亦對此極為冷淡。因為傷風感冒尚且是看得見的疾病,會使人同情。可是作為一個精神病人,人家卻看不見他精神世界的痛苦。
當我將這個情況告訴加拿大的朋友時,對方很驚訝,因為他們在城市的醫院看精神科,費用幾乎是政府全數資助的。
即使「有幸」擠進了公立醫院,也不是進了天堂,那只是另一個地獄。沒錯,看診領藥的費用是少得多。然而,公立醫院的醫生開藥,是受限於「醫管局藥物名冊」,有許多較昂貴的藥都沒有資助,要你支付全數。我近年都只能吃一種較為舊款的抗鬱藥。而每次的會診當然是水過鴨背,談不上甚麼話——因為病人太多,而醫生太少。甚至,為了一排小小的安眠藥,也要把自己說得要生要死,才能哀得醫生「施捨」我。
家景尚好,尚且如此踉蹌,所以香港每過一陣子就有人發瘋斬人,又何奇之有。一般人手停口停,連吃好一點也要左計右算。就算患病,又哪有閑錢閑時去看醫生?於是久病成瘋,不是離奇自殺,就是病入膏肓,傷及無辜。
還是仆街到底比較好
在香港,還是仆街到底比較好,你要呼天搶地,爛身爛世,才會有人同情你。期望香港的技術官僚會有丁點人文關懷,多少惻隱之心,真如蔭權所言般,是「要求過高」。官僚關心的是程序,而不是活生生的貧苦大眾。你說你很慘嗎?他會覺得你還未夠仆街,不能浪費公帑去幫你。但這條界線是誰定的呢?還不是那些生活富足,脫離現實——像唐唐那樣——的高官所畫的。這個表面冠冕堂皇的福利系統,其虛偽和吊詭在於它設下的那些審查、規則,不是為了幫人,而是為了阻人受惠。這個系統的存在無異於向大部份人大喊「你死你賤,干爺何事」,但別個臉的時候又宣稱自己在服務廣大市民。
長期病患者、老人、窮人、新移民、單親家庭之類,要受盡歧視,在行政關卡裡過關斬將,才有機會在水浸的庫房拿到一些餅碎。手握億萬盈餘的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懷,不會比唐唐對唐太的忠誠要多。
from 無待堂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2/03/pk-in-h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