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2 August 2014

德国之声解聘批评中国记者

柏林——在加入有关1989年天安门屠杀事件的争论之后,一名针对中国政府的知名批评人士遭德国的一家公共广播公司解聘。
38岁的活动人士苏雨桐自2010年起流亡德国。本周二,她得到通知,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决定不再与她续签2015年的合同。德国之声周三发表声明称,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苏雨桐泄露了内部会议的信息,并公开批评一名同事。
“此事与对她所写作品的评判无关,”德国之声发言人约翰内斯·霍夫曼(Johannes Hoffmann)在波恩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只是因为她在Twitter上散布德国之声的内部问题,采用的手法世界上没有哪家公司会容忍。我们警告过她,但她继续这么做。”
不过,中文社交媒体上的很多评论人士认为,苏雨桐被解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尤其是,德国之声中文网拥有大量读者,而苏雨桐是该网站最多产的博客作者之一,而且她经常批评中国政府的政策。他们表示,最近几个月,该网站更多地刊登了亲北京的言论。
“看来是这样的声音现在成了德国之声所需要的,”在北京居住的藏人作家茨仁唯色(Tsering Woeser)说。“作为一个外媒,在一些新闻原则上,现在的方向算是有很大的偏向、偏差。”
苏雨桐被解聘一事可以追溯到德国之声网站在今年6月4日天安门事件25周年纪念日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德国之声专栏作者弗朗克·泽林(Frank Sieren)撰文认为,一些西方媒体就大屠杀事件对中国政府进行了不公正的指责。文中称,批评人士及中国政府的观点都有根据,“1989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时的失足。”泽林是一名媒体顾问,在北京生活。
这篇文章引发了激烈争论,一些中国作家指责德国之声对那些在很多人眼中并不可信的观点一视同仁。中国著名流亡记者长平获邀撰写文章,进行反驳,并刊登在德国之声上。泽林后来进行回击,长平也再次做出了回应
苏雨桐很快也加入了论战。她联合数十名中国知识分子向德国之声提交请愿书,对泽林的文章表示抗议。她还往Twitter上传了一张有关泽林的PS图片,其中显示,泽林坐在沿着北京主干道行驶的坦克上。
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她还公开了德国之声管理层和中文部员工的内部会议记录,表示中文部的员工被要求弱化报道的批评力度。
“他告诉我们他见了中国大使,还说我们不应该这么尖锐,”苏雨桐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觉得这样很有问题。”
德国之声的发言人霍夫曼博士表示,该机构致力于报道不同的声音。他指出,长平得到了反驳泽林的文章的机会。
“这展示了我们开展广泛对话的意愿,”霍夫曼说。“我们对中国有批评的立场,同时也有其他立场。”
德国之声的一名作者称,在它的网站上,长平那种类型的文章越来越少见,而泽林这样的专栏作者的位置却越来越突出。由于担心自己公开批评这家媒体会遭到报复,这位作者要求不具名。
德国之声的内部数据显示,自今年年初以来,泽林已经发表了超过80篇评论文章。
在北京,泽林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媒体顾问。他出版过多部著作,其中不乏这样的标题:《中国冲击》(The China Shock)、《中国密码》(The China Code)和《后宫经济》(The Concubine Economy)。他还与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共同撰写了一本持亲华支持立场的书。施密特目前是泽林曾供职的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的发行人。
泽林还协助英文版《环球时报》组织了一次德中媒体峰会《环球时报》是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旗下的小报。他的商业伙伴在中国经营着一家企业——CMM-I传媒咨询有限公司(China Media Management)——而德国之声是该公司客户之一
大约在那个时候,德国之声录用了更多对中国持批评立场的员工,包括苏雨桐和驻北京的记者高瑜。高瑜现年70岁,由于在北京参加了一场纪念天安门事件的活动,今年5月以来一直被拘押
居 住在柏林的中国流亡作家廖亦武表示,他担忧苏雨桐一事显示出,就连外国人也顾忌中国对批评文章的反应。就像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和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一样,德国之声由政府所有,必须在新闻报道和更宏观的外交关切中寻求平衡。
“我担心这反映了全世界的整体趋势,就是要弱化这些问题,”廖亦武在采访中说。“这里面牵扯很多人的经济利益,他们有顾虑。”
Becky Davis自北京对本文有研究贡献。



from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0822/c22dissi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