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深夜行舟
丹尼尔·希维斯古斯,OFCE(法国经济观察所)的经济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认为:中国应该将出口转向新兴国家,从而继续带动国际经济增长。
201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9.2%,与2010年10.4%的增长率相比是一个退步。哪些因素可以解释这个退步呢?
首先是外部因素: 全球出口量的减少。今年,中国出口数额增长率从2010年的30%跌到15%。而主要原因,是美国和欧洲由于经济危机而导致的需求减少。但这个下跌和2009年相比并不是那么严重,2009年,全球需求大幅缩水,中国出口总量下降了17%。那时,所有国家都被经济危机影响,而欧洲当时正处于经济衰退中。
然而现在,状况并不一样: 美国正走出经济危机,而欧洲的经济衰退也在好转。全球贸易仍充满活力 -- 即使无法和危机之前相比,也在带动各国经济增长。
同时还存在一个内部因素: 中国政府在2011年为降低市场价格的攀升,采取了货币紧缩及贷款限制政策。这些政策有助于打击食品市场的通货膨胀。但也导致市场上流通货币的减少,而这,同时也抑制了投资。
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将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扮演“缓冲器”的角色吗?
中国国内净生产产总值,换算为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多。因此中国仍在减缓危机方面举足轻重,同时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者。但是,中国也应找到其他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尤其需要减少与拉丁美洲、非洲及其他新兴国家的贸易逆差。
对于各国来说,中国这个“火车头”的角色代表了它仍在全球出口中占最重要的份额,比如说非洲、亚洲及各原材料输出国。但对于欧元区国家来说,不应该将解决债务危机的希望完全放在中国身上。当然中国可以帮助,但中国在欧元区的地位还是边缘性的。尽管是欧洲债券的最大买家,北京政府却没有欧洲稳定金融基金的股份。
中国现阶段经济模式的关键点是什么?
中国正在为2009年的赌注而买单。那年,北京政府在市场里投入了大量现金,其后果则是拥有了许多不可信债券。长期内,这些债券可以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定时炸弹。而这,取决于北京政府管理这些贷款的方式。
未来中国的重点应该转向增强内部需求,尤其应该增加工资收入。建立一个更全面的社会保险系统也有助于减少中国家庭的储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增加消费。
谈话内容由安娜·维勒佘诺整理
from 译言-每日精品译文推荐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80177/24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