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超过5亿,其中一半人经常上微博流览,
去年使用微薄的网民更是比前一年增长了300%。
最近中国当局规定微博用户必须实名制登记,
引发了网民的强烈反响。
*当局要实行微博实名制*
中国网民正在热烈讨论全国范围将禁止匿名在广受欢迎的微博上发表
评论的规定,网民说,这种做法会限制他们在网上的言论自由。
微博实名制大体上是由中国负责宣传的高级官员决定的,
该计划要求中国的微博运营商在新用户获取帐号之前以实名登记。
下一步计划是,现有账户拥有者也要提供自己的真实身份。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为中国政府的这项政策进行辩护。
他说:“可能危害中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虚假、非法以及淫秽信息。
网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
网路诈骗和赌博,非法网络公关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损害人民利益,各界反应强烈。加强和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
是互联网继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呼声。”
王晨补充说,这种有序的发展是中国网民所期盼的。
广受欢迎的微博就是中国的推特式网站,
微博作者对王晨的说法提出了挑战。
*网民认为当局要限制言论自由*
互联网用户孟菲要求当局提出令人说服的证据,
来表明中国网民希望采用实名制。他星期四在一个论坛上写道:“
当我听到王晨的说法时,我真想骂娘。”
一位署名“浪峰先生”的网民说,
实名制作法会进一步限制中国互联网用户自由表达言论的机会。
中国互联网使用人数超过了5亿零500万人,
是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中国政府封闭了一些设在美国的社交网站,例如“推特”和“脸书”
,但是中国国内出现了很多“土生土长”的微博网站。
中国近一半网民都利用微博的服务,
发表评论的博客将2011年评选为“微博年”,
因为微博用户人数去年比前一年增长了近300%。
*微博用户激增,评论报道充分*
重大新闻事件都会在微博上进行广泛的辩论,因为匿名,
所以网民就会更坦诚地发表看法。
传统上,敏感话题例如政府腐败、
食品安全丑闻以及人权问题都会在互联网上激发热烈讨论,
不过每当网民强烈挑战共产党的政策时,
政府都会尽力缩小这种讨论的规模。
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微博也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报道工具。
2011年7月,
微博网站发出的帖子使中国主流媒体知道并报道了造成人员伤亡的温
州高铁事件。微博的博客们不断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论,
要求政府解释营救行动为何不及时而且不得力。
*微博影响力吸引主流媒体*
一位自称迈克尔.安泰的网民说,
微博只需用电话连接互联网就可登载帖子的简单设计,
是其成功的关键。他说:“
你从偏僻的乡村发微博都可能会让在北京有影响力的人跟你对话。
如果你有问题,有关于腐败的案子、上访的案子,
北京的媒体也会转发。如果把网络和现实的身分连在一起,
显然就会降低网上的自由度。”
迈克尔.安泰在2011年初开始公开批评网络实名制。那个时候,
Facebook也就是“脸书”将他注册的帐号取消了,
因为他没有用真名注册。他当时就对脸书的这种作法表示了抗议,
之后,对任何国家的网络实名制,他都表示反对。他说,
要是将注册的帐户用实名制的话,那么,
使用因特网的自由度将大大降低。
去年12月,中国官方宣布要开始对网络实名制进行试点。北京、
上海、
广州和深圳几个城市的市政府都下令负责微博帐户管理的人员要求所
有的用户都用真实姓名登记。不过,
反对官方这一政策的呼声也很高,而且不仅来自低层。
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滕讯这个月早些时候就宣布说,
不会要求滕讯旗下的QQ系统的用户用真实姓名登记注册。
滕讯的总部就设在深圳,而深圳是上面所说的四个试点城市之一。
*境外网站:实名制负面影响深远*
杰瑞米·哥尔德可恩是关注媒体走势的中国境外网站
danwei.org的创办人。他说,虽然中国官方表示,
新的规定要在12月份开始,但是实际上,到目前为止,
基本上还和从前差不多。
他说:“在我看来,还没有在哪些地方具体落实,
至少没有完全落实;因为现在还是可以在因特网上不用真实姓名、
做很多事的,包括使用微博。”
假如中国官方真地要彻底落实网络实名制方案的话,
哥尔德可恩和其他分析人士都认为,
那将对中国的微博有着非常深远的负面影响。他说:“
那对微博上面的自由发言和讨论来说,负面影响将很大,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网络实名制以后,要讲真话,
就要三思而后行了。即便是这样,我也不认为这将会让微博消失。”
中国政府在这个星期宣布网络实名制计划的同时,
也在设法找出管理公共舆论的适当手段。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讲话中也表示,
中国政府部门需要更加训练有素的发言人,
能够向国内外人士积极地将政府方面的信息传递出去。
他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言人要根据事实,
将信息准确地传达出去。
from VOA News: 中文主页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20120119-china-microblog-13770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