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河事件发生于1978年。因为事件中心位于具有规模的城市,该城市又因尼亚加拉大瀑布而名声在外,加上事件影响到一大片社区,大约800户居民不得不搬迁,而且以洛伊丝为代表的爱河业主委员会以及其他群众团体不懈地抗争,所以它成了环保意识从文人学者走向普罗大众的转折点。
与此同时,时间甚至更早一点,还有一件涉及面更加广泛、影响更为深远的事件,那就是肯塔基州的铁桶谷(Valley of the Drums)。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化工产业取代传统的钢铁和机械行业,成为时代的新宠。自从杜邦公司发明尼龙之后,各式各样的化工产品从军用、工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套着尼龙丝袜的美腿炫耀在时代广场,塑料贴面遍布在客厅办公室和汽车内壁,以及滴滴涕和除草剂喷洒在中西部大片农田的时候,化工巨头们创造了时髦的口号:化学使生活更美好(Better Living through Chemistry)。
据统计,有机合成化工产品从1940年不到1000万吨增加到1980年超过3亿5000万吨。化工行业不但产品会成为废弃物,而且在制造过程当中就会产生占原材料总量20%左右的废物。曾经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因为没有严格的立法,当地方政府经管的垃圾场开始拒绝接受化工厂的废物之后,这些企业就到处委托私营废品回收公司帮他们处理废弃物。据超级基金建立之后联邦环保署的调查统计,从1982年到今天,一共有超过1700个严重污染的场所需要动用超级基金进行治理,铁桶谷就是最早引起全国关注的一个典型。
肯塔基州布利特县的乡村地区有一个私营的废品回收站,经营者是一个叫做泰勒的人,他从1960年代初开始,从化工企业那里把废弃物品拉到这块占地23英亩(140市亩)的场地,都是些55加仑(208公升)的大铁桶和塑料桶。当时政府还没有关于化工废弃物的管理规定,泰勒他们就在地上挖了一些大坑,将那些油漆、稀料之类的废物倒进去,能烧的就放火烧掉,铁桶塑料桶清洗之后再卖掉。这中间,在1966年11月发生了一场大火,消防队花了一个星期才将火灾扑灭。
1967年,肯塔基州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局首次将泰勒的A. L. Taylor回收站记录在案。从那时起,直到1977年泰勒去世,他既不理会环保局的起诉,也从来没有去申请运营执照。
爱河事件引起了全国上下对环境污染的关注,铁桶谷也因此而臭名远扬。1979年联邦环保署开始介入,1980年州环保局确认了6个负有责任的企业,并且开始将那些危害性最大的和已经破损的1800个大桶运走处理,随后的清理工作又处理了大约4200个铁桶。整个治理工作一直持续了10年左右,超级基金为此投入了140万美元,有40多家石油公司、化工企业和汽车制造厂被查出需要赔偿。直到1996年,铁桶谷才从国家的优先治理名单上除名。但是2003和2008年的跟踪监测又发现浅表水层有多氯联苯存在,甚至从地下还发掘出漏网的铁桶,所以治理工作仍在继续。
以爱河事件和铁桶谷为代表的环境污染事件唤起了民意,使得国会通过相关法律。与此相应的是,不但老牌的环保组织成员激增,例如塞拉俱乐部和奥杜邦协会的成员在整个1970年代分别增加了50%和3倍,而且全国各地诞生了许多新的民间团体。它们有的关注全国性的领域,有的只针对地区性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民间环保力量,在每年的地球日那一个星期,占美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的人会走出家门,参加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
尽管如此,美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比较欧盟国家还有不小差距,环保团体依然任重道远,前面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从不同的政府机构网站选登了几幅触目惊心的铁桶谷资料照片)
from 东西 http://dongxi.net/b14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