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21-1-2012
近年大批內地孕婦、尤其是「雙非」孕婦湧港產子, 不僅對本港產科服務構成極大壓力,更掀起了一場「爭資源」爭議。
事實上,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問題並非新近出現, 終審法院2001年7月裁定, 香港回歸後出生的莊豐源享有香港居留權。當時外界已估計,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將成為風氣;2003年起,「自由行」 在內地多個城市逐步開放,令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數字不斷飆升。
個人認為,面對龍年可能出現的「龍B」高峰, 特區政府短期內的當務之急,應以行政手段限制內地孕婦來港產子。
加強審批 嚴防「衝關」
方法包括以下四項:
一、設定上限。為內地孕婦來港產子訂立預約的床位上限, 限額先由入境處審批,孕婦獲發批文後,方可到醫院預約床位。
二、加強審批。在審批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申請時, 應優先照顧港人內地妻子,對父母均非港人的個案, 可按個案的教育程度和職業等背景作決定,但應把「雙非」 孕婦撇除於公營服務之外, 即當局應盡快宣布明年公營醫院停止接受非港人妻子的內地孕婦來港 分娩。
三、增加收費。在內地孕婦入境時收取生產押金, 若她在港生產則費用從押金中扣除, 若未在港生育則押金在孕婦離港時原數退回;或考慮向「衝急症室」 的內地孕婦徵收額外的懲罰性費用。
四、預先攔截。加強粵港之間的訊息交流, 由內地關口預先阻截闖關孕婦,作處分或罰款, 再由本港入境處攔截漏網之魚;當局也應在所有口岸派駐醫生, 協助入境處職員辨別旅客有否懷孕。
不過,大家必須認清,行政設施只能起到短期作用—— 防止情況進一步惡化、甚至爆發。要正本清源, 先要明白內地孕婦湧來香港生孩子,是《基本法》 和終審法院判決讓在港出生人士擁有永久居權所引起的。
事實上,以香港這個彈丸之地而言, 如果讓全中國有興趣來港產子的夫婦前來的話,我們是無法消化的。
相比起美國,雖然也有類似法律,但美國地方大、入境方法受限制、 出入境管理對疑似孕婦管得很嚴。我認為根本的解決方法是修改《 基本法》,讓「雙非」子女不擁有香港永久居權, 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有意見認為,內地孕婦來香港生孩子本質上是商業行為, 甚至是一盤很好的生意,但內地孕婦在港誕下的子女擁有永久居權, 將會影響香港的社會結構;因此, 這一問題關乎香港未來的人口政策,絕不是簡單的生意。
十年之後 問題浮現
雖然政府提出大力發展醫療產業,但私家醫院也應履行社會責任, 絕不應該把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作為一門生意而大力招攬。 政府也應在全面評估本港產科服務容量、 預計本地孕婦生育率和香港長遠人口政策規劃三方面的數據之後, 再與私家醫院商定「雙非」孕婦產子的配額。
統 計資料顯示,目前來港產子的內地孕婦大多來自廣東、廣西、 福建等臨近香港的省區,以高收入人群為主。我認為, 隨着內地經濟水平的提高,較高收入的居民希望 獲得更優質的生活,尤其是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條件, 他們受香港的教育、福利、法治和出國便利等多種因素所吸引, 因此,很多內地家庭不惜花費高價來港產子。
隨着孩子長大,部分內地父母開始把在港出生的子女送來香港讀書。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推算,雙親均為內地人士所生的小孩, 當中約五成二人長大後會在香港逗留。 如果他們短時間同時申請父母來港定居,勢必加重香港人口壓力, 對教育、住屋、醫療、福利構成嚴重負擔。
2001年至今僅是十年時間, 目前在港出生的內地兒童回流的情況並不明顯, 但當這些兒童長大之後,尤其是須要升讀大學時,即2019年後, 「回流」問題才會明顯游現出來;因此,政府必須提早做好準備。
雖 然由內地孕婦所生的嬰兒「回流」, 可從某種程度上紓緩香港人口老化的壓力, 但如果當局不能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這些「雙非」 嬰兒便無法成為香港創富的動 力。因此,政府未來十年首先必須做好教育上的配套,例如, 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吸引更多國際學校來港辦學, 以及大力發展私立大學等。
過去持單程證來港的港人子女, 就常常因為他們的早期教育和香港不配套,來港後造成超齡學童, 無法融入香港社會,最後成為「遺傳貧窮」。 我在做社區青少年工作時均碰到不少這種個案。
值得注意的是,「雙非」嬰兒雖然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 但他們缺乏在港生活、成長的經驗,對於港人來說, 他們將成為新一代的「新移民」。
人口政策 應採主動
針對目前已來港的新移民,當局只是注意到他們的適應問題。 但針對未來大批擁有香港居留權的「新移民」, 政府應該設立新來港人士專責小組,統籌新移民事務, 並建立資料庫和地區辦事處,系統地跟進他們在教育、醫療、 福利和房屋等方面所面對的一系列問題。
此外,目前社會上存在一種視新移民為「蝗蟲」的負面看法, 指摘新移民與港人爭飯食、爭社會福利。這種「大香港」 意識在去年派發六千元現金的爭議中可見一斑。這種情緒的累積, 是香港深層次矛盾的典型例子,如果處理不當,可能觸發政治危機, 當局必須予以重視。
要緩解港人對新來港人士爭奪資源的疑慮, 政府應該大力扶持新興產業,創造更多本地就業機會, 並提供更加公平的營商環境,緩解社會矛盾。
無論是過去的單程證配額,還是「雙非」來港產子, 都是被動的人口政策,延續過去港英政府因為《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而放棄的入境自主權。
要根本解決未來的人口增長引發的社會問題,政府應該從經濟、 政治、社會、人道,甚至哲學性考慮,制定全面的、 長遠的人口政策,由香港未來長期的發展方向定位, 決定香港需要怎樣的人口,優化香港人口發展。
作者為香港菁英會主席、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