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石傲枝
欄名:枝梧以對
同文梧杞杬一直發揮其在投資市場的功力,詳談投資市場大勢,我雖老喊著自己不是理想主義者,卻都在談什麼「公義」、「快樂」等嚇唬人的題目,心中有愧,關於「GDP主義」的討論,說了兩篇,本來打算就此作罷。但上一篇,有讀者留言頗有意思,也有老友轉載文章至社交網站,引來發人深思的討論,因此決定再談此題,也順道回應相關的討論。
首先我得說明,我並不認為經濟不應增長,我提出的是GDP增長雖重要但只是其中一環,隨社會的經濟規模成熟,其重要性及實際保持社會長期發展的效果更低。此外,我並不仇富,我若果實在有仇什麼的意思,恐怕我只是仇(或愁)現時幾乎獨以GDP為尊的制度不利香港長遠發展而已。
「滴漏效應」還是「一廂情願」?
有讀者回應說,整體社會GDP增長,才可以把餅造大,大家才能一起吃多一點。這說法類同「滴漏效應」。簡而言之,即是「先讓少數人富起來」,整體經濟增長了,最終整體受惠。理論上這是正確的,有非政府機構(例如本人長期支持的樂施會)就是鼓勵通過貿易等經濟活動達至脫貧目標。
但在現實世界中,少數富起來的人(或曰既得利益者),往往利用其經濟及政治影響力,左右經濟政策及操控市場運作,令市場更趨壟斷,經濟利益不但不會通過正常市場運作「滴漏」出來,反而更趨集中於他們手上。除非政府有足夠支持力量去抗衡這些影響力,否則「滴漏效應」的說法恐怕只是「既得利益者」放在你面前的紅蘿蔔。
香港就是「滴漏失效」的最佳例證,過去二十年香港經濟基本保持增長,若真有所謂「滴漏效應」,各階層就算受惠程度不同,但亦理應同時增長。不過數據顯示,香港的貧窮率由1991年的14.5%增加至去年的17.8%,高收入人士的收入中位數比十年前增加的同時,低收入人士收入中位數卻由10,000減至9,000。
當滴漏失效時,雖然餅是造大了,但在分配不公的制度下,既有利益者分到的更多,其他人分到的,不論比例上及實際上也比之前更少。這樣的經濟增長,到底有何意義,是否有利長遠發展?
「貧富懸殊」及「社會不公」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
最令我大惑不解的是,有人會支持「社會不公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為了經濟增長,這是不能避免的」這說法。
觀乎世界各地經濟規模,社會不公及經濟增長的關係似乎並非那麼必然。反過來說,正如上一篇提到,有證據顯示,社會越不公經濟越難以長期增長。
此外,任何社會發展方向,大概都必以整體社會都有所受惠,方為長遠可行之策。若有一種發展模式,其「必然」結果是「社會不公」及「貧富懸殊」,我倒想反問,支持者還有什麼原因支持這種「必然有不少人受苦」的發展模式?
多元社會發展才是長久之策
社會及市場發展並非只有經濟增長一途,例如投放資源改善環境,加強醫療保障,重整市場制度讓市場更開放讓更多類型產業得以生存,發展科技取代人手減低工時等,都是讓社會長遠受惠,令市場具長期投資價值,卻不會直接反映在GDP的發展方向。GDP主義者何苦只獨著眼GDP這一個數值?
欄名:枝梧以對
同文梧杞杬一直發揮其在投資市場的功力,詳談投資市場大勢,我雖老喊著自己不是理想主義者,卻都在談什麼「公義」、「快樂」等嚇唬人的題目,心中有愧,關於「GDP主義」的討論,說了兩篇,本來打算就此作罷。但上一篇,有讀者留言頗有意思,也有老友轉載文章至社交網站,引來發人深思的討論,因此決定再談此題,也順道回應相關的討論。
首先我得說明,我並不認為經濟不應增長,我提出的是GDP增長雖重要但只是其中一環,隨社會的經濟規模成熟,其重要性及實際保持社會長期發展的效果更低。此外,我並不仇富,我若果實在有仇什麼的意思,恐怕我只是仇(或愁)現時幾乎獨以GDP為尊的制度不利香港長遠發展而已。
「滴漏效應」還是「一廂情願」?
有讀者回應說,整體社會GDP增長,才可以把餅造大,大家才能一起吃多一點。這說法類同「滴漏效應」。簡而言之,即是「先讓少數人富起來」,整體經濟增長了,最終整體受惠。理論上這是正確的,有非政府機構(例如本人長期支持的樂施會)就是鼓勵通過貿易等經濟活動達至脫貧目標。
但在現實世界中,少數富起來的人(或曰既得利益者),往往利用其經濟及政治影響力,左右經濟政策及操控市場運作,令市場更趨壟斷,經濟利益不但不會通過正常市場運作「滴漏」出來,反而更趨集中於他們手上。除非政府有足夠支持力量去抗衡這些影響力,否則「滴漏效應」的說法恐怕只是「既得利益者」放在你面前的紅蘿蔔。
香港就是「滴漏失效」的最佳例證,過去二十年香港經濟基本保持增長,若真有所謂「滴漏效應」,各階層就算受惠程度不同,但亦理應同時增長。不過數據顯示,香港的貧窮率由1991年的14.5%增加至去年的17.8%,高收入人士的收入中位數比十年前增加的同時,低收入人士收入中位數卻由10,000減至9,000。
當滴漏失效時,雖然餅是造大了,但在分配不公的制度下,既有利益者分到的更多,其他人分到的,不論比例上及實際上也比之前更少。這樣的經濟增長,到底有何意義,是否有利長遠發展?
「貧富懸殊」及「社會不公」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
最令我大惑不解的是,有人會支持「社會不公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為了經濟增長,這是不能避免的」這說法。
觀乎世界各地經濟規模,社會不公及經濟增長的關係似乎並非那麼必然。反過來說,正如上一篇提到,有證據顯示,社會越不公經濟越難以長期增長。
此外,任何社會發展方向,大概都必以整體社會都有所受惠,方為長遠可行之策。若有一種發展模式,其「必然」結果是「社會不公」及「貧富懸殊」,我倒想反問,支持者還有什麼原因支持這種「必然有不少人受苦」的發展模式?
多元社會發展才是長久之策
社會及市場發展並非只有經濟增長一途,例如投放資源改善環境,加強醫療保障,重整市場制度讓市場更開放讓更多類型產業得以生存,發展科技取代人手減低工時等,都是讓社會長遠受惠,令市場具長期投資價值,卻不會直接反映在GDP的發展方向。GDP主義者何苦只獨著眼GDP這一個數值?
from 石傲枝文集 http://www.ojeerock.com/2012/01/blog-post.html?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ojeerock%2FoxEY+%28%E7%9F%B3%E5%82%B2%E6%9E%9D%E6%96%87%E9%9B%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