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界)近期有股基建熱,早前政府正式宣佈計劃興建高鐵後,
現在又打算在大倫敦地區一帶多興建一個機場,
選址是倫敦以東約55公里的泰晤士河河口上的人工島(見上圖),
估計造價至少約500億英鎊(億港元/億新台幣/億人民幣)。
這個計劃的提出,理由很簡單:倫敦的空運能力已到極限,
必須擴大。不過,連希斯路(Heathrow)
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也被擱置的話,
這個泰晤士河河口機場只會更具爭議。
有關機場目前的計劃,
更詳細的布局可看以下這張來自BBC網站的地圖:
其實泰晤士河河口機場的構思已有40年左右,但多次被否決。
最新一輪的主張由現任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提出,亦因此那個機場人工島在英國傳媒中被稱為「
Boris島」。
撇除環保問題,大家毋須詳細研究這個計劃,
都可以即時想到這個計劃的一個很大問題:
既然已有了希斯路這個每年有幾千萬人使用的機場,
為何不乾脆在那兒興建第三條跑道,而要在另一個地方從零開始、
全部基建(例如機場鐵路)重新建設呢?這個不只是有沒有錢、
或是公帑是否這樣花的問題,亦涉及很多利益既得者,
無論在希斯路擁有基地的英航資方,或是航空業工會,
另建機場可能會打擊希斯路,反而會對英航資方及工人都造成傷害,
因此寧願希斯路盡快興建第三條跑道。
政治上,現政府保守黨和自民黨在這個問題持完全相反的立場:
保守黨支持,有一個說法是以此支持黨友Johnson連任市長,
另一個說法則是保守黨以否決了希斯路第三條跑道,
因此希望在其他運輸基建上有成績;但自民黨反對,
因為該黨在2010年大選的立場是全面反對英格蘭東南部再有新跑
道,以保護該區環境,
因此新機場比希斯路新跑道更超越該黨的底線。
from 歐洲動態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