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地區的增長迅速放緩,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些出口導向的經濟體面對的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全球貿易崩潰,但除了日本外(她陷入了現代化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亞洲在整個艱難時期的表現極為出色。
歐洲銀行角色 對星洲香港尤重
但此一時,彼一時。不到4年後,亞洲再一次受到嚴重的外部需求衝擊。這一次衝擊來自歐洲。肆虐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幾乎要把小規模衰退變成一場大危機︰希臘可能退出歐元區,這將在整個歐元區引發動盪蔓延。對亞洲來說,茲事體大。
金融和貿易上的聯繫使得亞洲對歐洲的動盪非常敏感,令亞洲對歐洲銀行危機,絕對不容小覷。亞洲缺乏發達的資本市場作為信貸的替代來源,因此銀行融資渠道對亞洲來說尤為重要。
事實上,亞洲開發銀行估計歐洲銀行提供了亞洲發展中國家9%的當地信用總量,是美資銀行的3倍。歐洲銀行的角色對亞洲兩大金融中心——新加坡和香港尤其重 要。這意味着,與2008年幾乎讓美國銀行系統陷入萬劫不復的雷曼兄弟倒閉事件相比,當前的危機給亞洲帶來的風險還大得多。
貿易聯繫的傳染效應同樣令人擔憂。從歷史上看,美國是現代亞洲最大的外部需求來源。但過去10年來,情況卻已有變。在中國強勁經濟增長的誘因下,亞洲出口增長不再以美國為中心,而開始以中國為中心。
這趨勢看來不錯。2010年,亞洲發展中國家流向美國和歐洲的出口量佔總量的比重為24%,較1998至1999年的34%有了顯著下降。與此同時,亞洲 區內的出口依存度——即地區內的貿易交流——卻增長迅速,佔總出口量比重從1998年的36%上升至2010年的44%。
這些數字似乎顯示,亞洲的獨立性正在提高,能更好地抵禦西方世界一再發生的危機與衝擊。但IMF的研究卻說明,真相是60至65%的地區內貿易數字其實是「半製成品」——由韓國和台灣等生產元件,由中國進行組裝,最後的製成品卻是出口到西方。
歐盟超美 成中國最大出口市場
因此佔據着中國終端產品出口市場最大比重的地方仍然是歐美,對發達國起伏不定的需求波動,亞洲的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始終不能免疫。此外,在這些聯繫中還有 一個令人擔憂的重要改變︰中國本身愈來愈依賴歐洲作為其外部需求的主要來源。2007年,歐盟超過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2010年,歐盟已佔中國 出口總量的20%,美國只有18%。
換句話說,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供給鏈是一場押注歐洲的豪賭,但現在看來形勢卻不妙。事實上,在中國,歷史又再次上演——國內增長因西方發達經濟體的危機而減速。而中國一減速,其他日漸一體化的亞洲國家也得跟着減速。
好消息是,到目前為止,與2008年末到2009年初相比,減速趨勢獲得了較好的控制。當時是,中國的出口在7個月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從2008年 7月的同比增長26%變為2009年2月的同比下降27%。這一回,同比出口增長從2011年的20%減慢至2012年4月的5%——可謂減速顯著,但已 比前一次的大崩盤好得多。如果歐元發生無序崩潰,那麼情況可能會有變,但只要不發生這一事變,有理由相信此次的形勢可更樂觀。
中國經濟再減速 平衡措施來遲
壞消息是,一再發生的外部需求衝擊,似乎並沒有讓亞洲汲取教訓。說到底,只有內需才是最有效的抵抗外部脆弱性的手段。但亞洲地區仍沒能建起這一防火牆。相 反,2010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私人消費佔GDP的比重更跌至歷史新低,只有45%,比2002年下降了10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對外部衝擊免 疫——即人們常說的「脫鈎」——只能是癡人說夢。
如今,與亞洲其他大部分問題一樣,亞洲急需的消費需求關鍵就在中國。最新的十二五規劃所提出的目標非常正確,有助於在仍有活力的東方和飽受危機衝擊的西方 風險間,建立起終極緩衝。但是,歐洲危機導致中國經濟在3年半內再一次出現減速,毫無疑問,支持消費的十二五規劃再平衡措施已經顯得有些晚了。
在一個易受危機衝擊的全球化世界中,不存在能倖免於難的綠洲。作為世界增長最快地區的亞洲也不能例外。隨着歐洲危機的深化,金融和貿易的雙生渠道意味着亞洲經濟也無法獨善其身。再平衡是中國及其亞洲供給鏈夥伴的唯一生存之道。惟有如此,緊扼亞洲咽喉之手才會鬆開。
耶魯大學教師、前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著有《下一個亞洲》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6/stephen-sroa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