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June 2012

《纽约时报》 保罗·克鲁格曼:希腊是牺牲品

核心提示:挽救欧元的唯一方法是,德国人和欧洲央行能够认识到,他们才是需要改变行为的一方:需要增加支出,接受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不这样做,希腊基本上会作为他人傲慢行径的牺牲品而载入史册。

原文:Greece as Victim
发表:2012年6月17日
作者:PAUL KRUGMAN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Inline image 1

自希腊开始走下坡路以来,我们听到许多人都在说关于希腊的一切所出的问题。其中的一些指责是正确的,一些是错误的——但所有这些指责都偏离了要害。不错,希腊的经济、政治、无疑还有社会都存在着重大缺陷,但并非是这些缺陷导致了这场将希腊弄得四分五裂、并有扩散至欧洲其他国家之虞的危机。

其实,灾难的源头存在于更北方,在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和柏林,那里的官员们创造了一个具有严重——可能是致命性——缺陷的货币体系,然后以道德说教代替分析,从而使这个体系的问题复杂化。而危机的解决方案——如果说存在这样一种方案的话——也必须同样来自于这些地方。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希腊的这些缺陷吧:希腊的确腐败丛生,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希腊政府也习惯于寅吃卯粮。除此以外,按照欧洲的标准来看,希腊的劳动生产率低下——比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了大约2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美国的标准来看,密西西比州的劳动生产率同样低下——也同样约低25%。

另一方面,你听到的许多关于希腊的事情恰恰都是不真实的。希腊人并不懒惰——相反,他们的工作时间几乎比任何其他欧洲国家的人都长,尤其是比德国人要长得多。希腊的福利体系也并非像保守派人士喜欢声称的那样已经失去控制;社会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福利国家规模的标准,而希腊的这一比例要大大低于迄今为止相当出色地渡过了欧债危机的瑞典和德国等国。

那么,希腊是如何沾惹上这么多麻烦的呢?这应该归咎于欧元。

15年前,希腊并不是天堂,但也并未陷入危机之中;失业率居高不下,但没有高到灾难性的地步;希腊在世界市场上或多或少可以维持偿付能力,通过出口、旅游和海运等赚到的钱差不多足以支付进口费用。

后来希腊加入了欧元区,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人们开始相信它是安全的投资之地。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希腊,其中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为政府赤字买单;经济蓬勃发展;通胀上升;希腊变得日益缺乏竞争力。诚然,希腊人浪费了许多(如果不是大部分的话)涌入的资本,但被卷入欧元泡沫的其他每一个国家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然后,泡沫破灭了,此时整个欧元体系的根本性缺陷变得一目了然。

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美元区——也就是美国——多多少少能正常运转,没有遇到目前令欧洲痛苦不堪的那种严重区域性危机呢?答案是,我们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该政府的行动实际上为陷入困境的州自动提供了紧急援助。

比方说,我们不妨考虑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在佛罗里达州巨大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后,如果该州不得不从自己突然减少的财政收入中提取资金来支付社会保障和老年医疗保险费用,该州现在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对佛罗里达州来说幸运的是,为此买单的是华盛顿而不是塔拉哈西(佛罗里达州首府——译者注)。这意味着佛罗里达州得到的是一次欧洲国家根本无法企及的大规模财政援助。 

或是看一个更早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这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克萨斯州的事情。为了收拾乱局,纳税人最终出了很多钱——但是其中绝大多数纳税人都生活在得克萨斯州以外的州。同样,该州自动获得了财政援助,其规模之大令现代欧洲难以置信。

因此,尽管希腊并非没有过错,但傲慢自大的欧洲官员们才是它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这些人大多来自一些较富裕的国家,他们成功说服了自己,认为他们可以在缺乏一个单一政府的情况下实行单一货币制度。而同样是这些官员却使局面变得更加糟糕,因为他们不顾事实,坚持认为欧元的所有问题都是那些南欧人不负责任的行为引起的,并且坚称,只要人们愿意承受更多的苦难,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这让我们想到周日的希腊选举,最终这场选举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联合政府也许设法待在了台上——尽管连这件事都不明确(联合政府中的小伙伴扬言要脱离联合政府)。但不管怎样,希腊人都无力解决这场危机。

可能——只能说"可能"——挽救欧元的唯一方法是,德国人和欧洲央行能够认识到,他们才是需要改变行为的一方:需要增加支出,接受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不这样做,希腊基本上会作为他人傲慢行径的牺牲品而载入史册。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点击这里查看和订阅《每日译者》手机报。穿墙查看译者博客、书刊、音频和视频


from 译者 http://yyyyiiii.blogspot.com/2012/06/blog-post_4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