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30 June 2012

15年的回顧與前瞻

距離香港候任特首梁振英正式就職還有幾天,也試著根據已知的事和看過的博文,寫一寫一個旁觀者的歸納。

破題:

1842年及1860年,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因為歷史的偶然而被永久割讓給當時的大不列顛帝國,也就是英國,由是開始了香港的殖民地年代。到了1899年,晚清政府和英國再訂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區99年。

因為香港這個殖民地的部分地方是租借而來的,期滿時如果不續借的話,歸還原主是合理的事情。而因為中共所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際上承認的唯一中國代表,於是借來的地方也就在要歸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只是前面提到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雖然依據條約是“永久割讓”了的地方,但中國政府表示不承認有關條款,在1997630日租借期滿後要一併收回。這在香港引起了三種反應:一,最先在中共建政時南逃香港的人和許多其他人開始移民,在1989年的民主運動遭到血腥鎮壓後更是出現大規模的移民潮;二,英資公司如怡和洋行、匯豐銀行等陸續撤離香港;三,港英政府加快香港的民主進程,在1988年,香港的區議會實現全面直選,取消委任制;1995年,最後一任香港總督彭定康先生依照基本法框架界定了九個立法局(後來的立法會)功能組別的選民資格,實現變相全民直選立法局所有議員(1),彭定康先生曾打趣說,“身為基督徒,我很遺憾的說,我翻《基本法》的次數比《聖經》還多”。

可是,當時的北京政府對彭定康先生的做法很不滿,一再破口大罵,並宣布1995年選舉產生的立法局不能以“直通車”模式“順利過渡”,在1997630日必須解散。立法局的職能,由臨時立法會代行,直至香港特區選出第一屆立法會為止。

主權易手之後,香港出現了顯著的倒退,數其大者包括在區議會重新引入委任制,委任北京屬意但在選舉中落敗的人出任區議員,近年更出現在直選議席種票的情形;一度變相實現直選的立法局/立法會,在特區成立後的運作也因為議員和政府主要官員提案權和議案點票形式不同而出現政府議案以簡單多數票輕易通過,由民選議員提出的議案則大多在分組點票機制下未獲通過,以致立法會未能真正反映民意,候任特首梁振英更是不把立法會既有的議事程序放在眼內,好幾次公開批評立法會不盡快通過政府改組議案,向立法會施壓;香港人珍而重之的司法獨立,在特區成立後漸漸變得有名無實;而香港的新聞自由度在特區成立以來,持續下跌,在主權易手的第十五個年頭,香港的傳媒工作者認為,特區的新聞自由度跌至新低。

同樣跌至新低的還有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根據香港大學最新民意調查公佈的數據,18-29歲的香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百分比跌至歷來最低。

Hki
歷年"港大民意計劃" 香港人身份認同數據。

 

中國人?香港人?

香港是個成份複雜的社會,有在當地暫時工作的人,有南逃以後沒有返回中國大陸的人,也有選擇留下終老的前殖民地官員。雖然有各種不同的人,但九成以上的人是華人。而這些華人當中,有毫不猶豫說自己是中國人的,也有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依據上圖,兩類人的分界線在於年歲。

1967年以後,香港人的本土意識開始出現。在這種本土意識氛圍下長大的新一代香港人,對香港這個地方的看法和南逃的那一群最大的不同是,香港對前者來說,是“家”之所在,他們希望能夠使這地方變得更好;對後者來說卻只是個暫住的地方,只是後來因為各種原因繼續留在香港。所以,他們只希望日子平穩,衣食無憂,在價值取向也和中國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對香港的民主派沒有好感;與此相反,前者,也就是香港的 “80後”、“90後”,因為他們對香港的認同而成了近年香港社會運動的主力,在近年的“保留皇后碼頭事件”、“反高鐵、撐菜園”等運動主動出力,希望引起社會對有關事件的關注,思考。

在“自由行”實施以後,中國遊客和香港本地的人—兩個社會風俗、習慣不同的華人群體—接觸日多,因為文化差異而起的衝突也與日俱增,在有香港人拍下據說是中國遊客的人隨處便溺的錄像,並在互聯網上公佈後,香港人對中國人的不滿出現大爆發。網易的“香港人发的不是无名火”對此有深入報導。

而中國孕婦到香港產子在數年間大量增加,以致醫療系統超負荷,也使香港本地的孕婦走上街頭抗議

這些事件加深香港人對本地的認同感,在前述民意調查項目提供的四個選項(中國人、中國香港人、香港中國人、香港人)中,選“香港人”的越來越多。

這些比較認同“香港”的人,漸漸變成“本土派”,他們開始提出一些有關香港主權移交、和香港民主化停滯不前的看法和不滿。


有關香港主權移交的問題

世界上其他曾經是殖民地的地方,在脫離宗主國時都會實行全民公投,決定那一地方的前途,比如新加坡在1962年進行公投, 決定離開英國, 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直布羅陀分別在1967年及2002年進行公投, 決定留在英國, 繼續海外屬地身份;百慕達响1995年進行公投, 決定留在英國, 繼續海外屬地身份。(2) 香港卻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承認其殖民地地位而在聯合國殖民地名冊中除名,英國政府在和中國政府談判時都是閉門會議,香港人對自身前途未能以公投決定,而英國政府,和當時的民主派近年分別因為未有安排或爭取有關公投而受到香港“本土派”的批評。

中英談判之前或談判期間, 英國[沒有在]香港進行任何公投, 以確定香港市民嘅意願和成為法理依據。(3)

英國...不在香港進行公投, 為何這些早有民主意識的[泛民主派]沒有提出要進行公投, 或最低限制發動民間表態的行動? 他們會不知「公投」這東西嗎? (4)

 

中港兩地的民主化

從中港矛盾引發出「本土派」和「統派」的爭拗, 其中一個執著點是出現民主政制的先後時序問題。「統派」認為中國不出現民主就香港難以實行民主, 更因著歷史因素而認為香港必須為中國的民主進程作出貢獻;至於「本土派」就認為香港, 因此要先處理香港的民主政制後才「搞」中國的民主化。在下先不批評這兩種想法的對與錯, 但要很清晰的指出, 那裡先那裡後所引伸的問題, 可會又就是回到「香港」和「中國」會是如何的關係, 這個倒是值得反思一下, 香港和中國的關係是否必然, 和會帶出些甚麼問題。

對於「本土派」而言, 「香港」和「中國」是兩個互不相干的個體。而對於中國的民主進程, 香港可以是有如廿年前西歐支援東歐民主運動的角色;至於「統派」而言, 則有意無意地闡釋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 因而認定中國與香港的民主進程有著一些不或分割的關係。但最終的說法, 就是建基於「都是中國人」的民族理念。(5)

 

本土派認為:“將香港和中國的政治進程綑綁在一起”是沒有必要的 (6),“在一國兩制之下, 中共不應阻撓香港的民主發展”。(7)

香港爭取民主政治始於1970年代後期, 而今時今日的泛民, 尤其是民主黨當中的骨幹算得上香港爭取民主運動嘅始祖... 關注中英談判對應港人利益的問題, 與及過渡期涉及香港事務的關注, 同樣地也是當今的泛民較為積極。但回想這近三十年的時間, 泛民其實擺出一種「大中國主義」, 期望香港會係一個活响「民主中國」之下的一個地方。八九年六四屠殺之後, 這個色彩其實更為濃烈, 就是每年的六四晚會都喊著中共倒台、民主中國的意思的口號可見一斑。(8)

因此, 到底泛民在這三十年來, 對香港的主權變遷的關注所採取的態度是怎麼一回事, 是以香港這1100sq.km 為本位, 還是看著中國大陸為大基礎, 實在值得作深入思考。(9)

一些本土派人士認為中港兩地差別很大,提出了“中港區隔、香港自治”的主張。另一些人則認為,香港應設法使產業多元化,恢復本地工業,達致經濟自立自給。

只是,這種想法無視香港的經濟已經高度依賴中國的事實。

只要细观商务部2003年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以后2004年的《补充协议》、2005 年的《补充协议二》、2006年的《补充协议三》,就可知道这种依赖程度有多深。该协议包括货物贸易领域、服务贸易领域、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几乎涵盖了香港所有的经济领域。2010年,香港对大陆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42.6%,从大陆进口物品占其总进口额的43.5%。香港所有的上层豪商,莫不在中国大陆有各种投资,尤其是通过涉足房地产业而获得丰厚回报。(10)

 

 

中港兩地關係前景

對於中港兩地關係的前景,有持中間立場的博客在回顧多年來中國、香港兩地關係變化的文章中這樣寫:

各位在面書或者看到一篇題為<為什麼我想香港獨立/自治>的 文章,加上近日D&G、地鐵爭吵影片和孔慶東事件,我十分感慨--儘管我不是熱烈擁護回歸祖國的一群,但至少,當我還是「活在殖民地下的走狗」時,我毫不 懷疑過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我亦沒有如一些今天高呼愛國愛港、但在中英談判時游說「主權換治權」的權貴般,認為繼續當英國殖民地是可以考慮的事情。看到回歸 15年的結果,竟是15年前認為不可能發生的「港獨」情緒逐步浮上水面,中港兩地反而愈走愈遠,十分感慨。

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文化衝突已到了一個危險的地步。

而中國、台灣、香港等地各自的文化,社會因素會使“泛中華公共空間”難以成形,情況就如歐盟一樣:

一個社會要實行民主,便必須要有一個全體社會一同討論議題的氣氛...但全歐洲公民就是沒有那種「我要投票支持誰、好讓全歐洲一起克服這挑戰」的意識。再簡單點說,歐盟各國公民還是未有一種「命運共同體」的連繫。

作者提出的疑問是:

就算真的有了民主,中港/中台便可以一起商討公共議題了嗎?撇除民主這個問題,中港/中台是否有「共同的公共空間」,在同一個平台上一起討論公共議題?

該文章的其中一個留言是:

要不是現在香港留著有用,明天全國人大如果:取消香港基本法把香港歸建廣東省或和深圳合併成立香港直轄市,香港人又能做什麼?「弱國無外交」沒錯,可是單一國的地方行政區也無「內政」吧? 最重要的是,中共很不讓人放心...

面對中國,至少有部分香港人感到的是:不安。要消除這種疑慮,中國政府或許應該考慮經濟學家何清漣在政治控制日严,心理疏离日甚 ——北京与香港关系述评中的建議。北京當局不要把香港人看成“會哭的兒子”,只知道用經濟利益來增加香港人的向心力。香港人要的是,真正的自治(訂明歸香港自行處理的內部事務,如選舉等,不要插手操縱,不要安插北京屬意的人“當選”),安全感(中國的國保、國安尊重中港兩地的界線,香港有自己的制法系統,國安、國保不要跨境執法),自由(示威自由,言論自由)。

目前的管治政策方針不改,利益也許會籠絡得了既得利益者,但一般人只會對北京的高度介入不滿,結果是使希望脫離中國的人漸漸變成多數,使香港社會撕裂更嚴重。

 

引文出處:

  1. http://zh.wikipedia.org/wiki/香港政治制度改革_(殖民地時期)
  2. http://robustorlo.blogspot.hk/2012/01/blog-post_05.html
  3. http://robustorlo.blogspot.hk/2011/10/david-cameron-vs-neville-chamberlain.html
  4. http://robustorlo.blogspot.hk/2012/01/blog-post_05.html
  5. http://robustorlo.blogspot.hk/2012/05/blog-post.html
  6. http://robustorlo.blogspot.hk/2012/01/blog-post_05.html
  7. http://robustorlo.blogspot.hk/2012/05/blog-post.html
  8. http://robustorlo.blogspot.hk/2012/01/blog-post_05.html
  9. http://robustorlo.blogspot.hk/2012/05/blog-post.html
  10. http://www.danke4china.net/Article/news_view.asp?newsid=1607

Permalink | Leave a comment  »



from kriz cpec's posterous http://kriz-cpec.posterous.com/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