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2012年6月6日)
一、老朋友
从昨天上午由出镜专家说明前往机场迎接普京的乃是外交部“正部级”副部长开始,中国宣传官员们就为这位俄罗斯强人再任总统之后的首次访华建立了高规格。
“又见老友”——这是《京华时报》头版编辑为胡锦涛与普京见面握手照拟定的解说词,新华社通稿中胡锦涛那句“中俄关系亲密是世界福音”成为多家报纸头版头条。环球网头条引用的是西方媒体对“俄中关系已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惊讶,并由专家出面指责将上海合作组织定义为“东方北约”的说法是冷战思维;而人民网已在晨间推介自家报纸上《维护和平坚实依托,促进发展强劲引擎》的寄托。
财经媒体显然更关心如何破解中俄“政热经冷”之局,《21世纪经济报道》为普京走下舷梯的照片搭配上一簇火焰,解读两国之间的“天然气漫漫长谈”;《第一财经日报》强调普京访华“欲揽中国机会之风”:“此次访问颇有老朋友、新契机的意味,无论是在行前的吹风会上,还是在普京为人民日报撰写的文章中,克里姆林宫方面都着重传递着一个信息:中俄经贸合作将是此次访问和未来中俄合作的重中之重。”
二、老冤家
与这种“又见老友”气氛比起来,中国和美国之间看上去简直是口角不断。中国南海主权、美国亚太军力的争议一路延续,孔子学院签证风波、两国互发人权报告更加添火力,新华社、《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环球时报》均在过去数日中发表评论警告美国言行,例如《美国要“再平衡”什么?》、《五问美亚太再平衡战略:能否兑现承诺?》、《美国欲借南海问题演变越南》。而胡拉镇惨案后的叙利亚局势亦是变数之一,在中国外交官员对那份认定叙利亚政府和亲政府民兵要对屠杀负责的联合国决议投出反对票的同时,央视《新闻联播》也继续引用着叙利亚国家电视台的信源,指控屠杀“是反政府武装人员策划的”,“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监督团成员看到的尸体,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当地村民,而是此前几天就死亡的武装分子。”
而从昨天下午开始,那个来无影去无踪的“老冤家”PM2.5居然又回到聚光灯下了,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那句“我们希望个别驻华使领馆尊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停止发布不具有代表性的空气质量信息”,抢了《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发布的风头,得到多家市场化媒体重点展示。比如《南方都市报》,这家曾在过去一年中频繁追问PM2.5数据公开的媒体,今晨通过头版概括三点理由:“一、不符外交公约精神,外交人员不能干涉接受国内政;二、不符相关技术规范,一个点位数据不代表整个城市;空气评价标准不同,本国标准评价他国空气不合理。”
比起“中国希望个别使馆停发PM2.5数据”这样的“不点名”标题,《京华时报》编辑决定干脆戳破那层窗户纸,直接用一整版宣布《美驻华使馆应停发PM2.5数据》,由吴副部长批评“美使领馆做法不严谨不规范”。《中国青年报》也不愿在“个别国家”的口径中打哑谜,在头版解读“环保部门为何和美国使馆‘打架’”:“吴晓青说,这是因为这些使领馆都用他们本国的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我国的空气质量。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和美国等国家执行的空气质量标准确实有差别,执行现行的标准是考虑了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
除了大写一个“停”字外,《新快报》还向读者提供了PM2.5的“走红记”,从2011年10月北京连续大雾之后引发的中美PM2.5数据差异,到今年3月增设PM2.5平均浓度限值的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执行。
央视评论员杨禹正在期望“公众认知应是科学进程,保持相对冷静的期待”,在保留吴晓青对“个别驻华领事馆”的批评为最后一节的同时,《人民日报》今天也向民众强调着“PM2.5监测发布全力推进”的官方努力。此前一天,这家官方喉舌已然领先一步,通过求证栏目回应“PM2.5监测点刻意选‘绿’址吗?”的公众疑问。文章宣布,“选址经过科学论证,布点原则与国外相似”、“学校和公园是人口密集区,污染物浓度并不低”,并由参与PM2.5国标拟定的教授出面解释“数据为何与公众感受‘脱节’”:“一是新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虽已发布,但尚未以此评价,而且由于我们选用的是世卫组织第一阶段标准,要想与感官感受完全一致,尚有距离;二是虽然目前已经能够监测到污染物的小时平均浓度值甚至分钟浓度值,但由于监测点还不够密集,所以难以做到数据与‘身边’接近。”
不过,这些正面讯息恐怕还不能给那些在过去半年中听到PM2.5即心生烦躁的人们以好心情。关键人物潘石屹昨天下午看到微博消息后写上一句“吓死我了,我明天还能转发吗”,但这位房地产商还是在今天凌晨5时26分继续每日功课,向千万受众传播京沪两地环保局和美使领馆各自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半年前身陷PM2.5舆论狂潮、与潘石屹频频争论的北京市环保局原副局长杜少中,此番则压抑不住“引火烧身”了,他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古训来推介一篇稿件——《环球时报》社评《美馆应积极回应环保部的呼吁》。
文章开门见山,“环保部虽然没点名,但谁都知道指的是美国驻华使领馆”。在强调环保部的要求“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脚的”后,作者强调美使馆都开创了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先例,“外交官能持续影响中国公众的某个关注方向及态度,而且这种影响是通过用片面信息刺激中国公众情绪实现的……对此中国确实无法接受,因为这意味着给美使馆今后公开干预中国内部事务开一个口子。”
“在中国舆论的现实环境中,美使馆信息的片面性被淡化了,相反它被很多人当成‘更真实、更准确’的监测,尤其成了互联网舆论认识空气质量这一复杂问题的出发点……事情在逐渐变味,中国环保部门在加快推行更高精度的监测,但美国使馆有很多漏洞的做法却成了‘标准’,中方公布的数据被一些舆论不断拿来同美使馆数据对照,造成更严谨的做法不断被美馆有缺陷的监测干扰”——这才是胡锡进总编的感叹。这份《人民日报》子报也值此向中国官方进言,“什么美国使馆一个不完整的数据能有这么大的力量,有这么多的追随者,并有很多中国媒体愿意炒作配合。根本原因在于舆论对官方环保数据一直信任度不高,官方的公信力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亏空。”
“眼下,中方面临既然提出要求,就要实现这个要求的考验。这是国际政治常识。如果环保部昨天只是通过不点美国使馆的名发发牢骚,讲一些环保监测的原理,那完全可以找一种更恰当的方法和场合”——这家常年报道评论中国外交事务的媒体显然是在担心又要“外交丢脸”了。不出所料,在那个显然更擅传播之道的的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微博账号回上一句“一大早就呼吁啊,小点声,睡着呢”后,门户网站上已经有了最新动态,《美方不会反对中国公布美国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美国国务院6号回应说,美国发布的数据只是为在中国的美国公民提供信息,没有干涉中国内政,因此不会停止发布相关数据。”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昨天同劝“暖风吹得游人醉,莫把中国当美国”,但网易编辑们显然更认同“无关内政”的美方反驳 ,他们一早就在新闻首页推荐自家专题,大声叫喊“为祖国测空气人人有份”:“并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民间监测空气数据,行政力量垄断环境信息的采集、发布才是更值得警惕的。PM2.5引发的风暴中,人们大多数更愿意相信民间数据,而不是政府权威部门。这已反复证明了空气监测‘一言堂’赢不来信任,更别提服务,开放不同的监测渠道及数据无疑是眼下最务实的挽回信任的方案。”
说起来,还是网络编辑“这个非法违规不尊重主权的‘定性’在民间却引发极大反弹”的总结忠实于现实舆情,晶报“肯定者有之,诧异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的说法虽显厚道,但社论标题“我们就不跟着骂环保部了”已然泄露立场:“尽管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设备可能不是那么齐全,测量可能不是那么规范,但至少提供了多元的参考。每个公民都有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人们参与环保事务,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都在宪法法律的保护范畴内。相关监测机构如果对自身的专业性、权威性有足够的信心,就不会在乎民间的竞争。因此,对于一些民间的检测和信息发布,也不妨多一些宽容。”
相关日志
- 2012/06/06 -- 环球时报:中方吁外国使馆停发空气信息 外媒解读”红色预警”
- 2012/06/06 -- 美国务院:不反对中国发布美城市空气质量数据 称未干涉中国内政(继续打脸piapiapia)
- 2012/06/06 -- 胡总又出来叼盘子了:《环球时报》美国使馆应积极回应环保部呼吁
- 2012/06/05 -- 跪求美帝别打脸:环保部称希望驻华领馆停止发布空气质量信息
- 2012/06/06 -- 上升到“内政”高度的PM2.5
- 2012/06/06 -- 空气知道你的罪孽
- 2012/06/06 -- 美领馆发布PM2.5干涉内政?中国政府被伤自尊
- 2012/06/06 -- 官媒发飙逼美领馆就PM2.5就范
- 2012/06/06 -- 无题
- 2012/06/06 -- 周克成:环保部为什么闹笑话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26247?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