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界的傳統智慧,最怕是風平浪靜沒有頭條,而「壞日子就是好日子」,行家對未來前景是樂觀多於悲觀,目前還處於人手緊張,多家傳媒機構都有大量空缺,正為招聘事宜煩惱,有興趣者不妨毛遂自薦。
風雲變色競爭加劇
早陣子跟一位傳媒高層聊天,發現去年中傳媒行業乍現小陽春,管理層的苦惱在於八字真言──「該走不走、該來不來」,即希望他離開(或者說「想炒」)的人,偏偏因沒人挖角而不走,還可能因為缺人而升遷到較佳位置;想他留下的人才,卻頭也不回蟬過別枝。財力雄厚的大公司以銀彈政策搶人,但和舊人磨合需時,一加一不等於二;而中小型機構想聘請的目標,不是「身有所屬」,就是因種種問題不肯來,新人又未能立即接手,陷入青黃不接的混沌期。
那位高層對目前的行業「榮景」存有隱憂,因為經濟數據壞多於好,尤其是樓市股市看似易跌難升,廣告量似減多於加,恐怕榮景只是「虛火」,若小陽春來得突然也去得急,對行業發展絕不是好事。
按過往例子,傳媒挖角潮期間,新聞從業員身價地位可以幾級跳,但風潮過後就會步入「執位期」,就如其他私人機構一樣,許多人會因「班底」、「派系」等問題而被整治或裁退,回頭路已被人佔據了,結果壯志未酬身先死,縱有一身好本領都變成在行業裏的浮沉者,誠是可惜。
年初跟行家聚首談及今年期望,總是意見紛陳,但大家關注的重點大概可分為三大範疇,包括:免費報戰事白熱化、媒體政治取向,及高登與師奶力量對決升級等。
去年《晴報》和《爽報》先後出版,本港免費中文綜合報增至五份,發行量飆升近一倍至超過三百萬份。行家原先估計收費報整體銷量會下跌約兩成,但數個月來,據說中小型報章銷量沒有大變,大概是忠實讀者已固定了;而暢銷報僅減少約半成至一成,免費報的殺傷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然而過去數據不代表將來,免費報的戰線從早上上班時間延續至傍晚的下班時段,聞說《頭條日報》和《爽報》短期內會加強內容,並且爭先向「每日印數一百萬份」的目標進發。市民面對「送到埋身」的免費資訊,再加上網上即時新聞無處不在,傳統報章的「隔夜」感覺將會倍加強烈,估計今年整體銷量可能再跌一成,步入更深遠的黃昏。
有資深行家認為,若歐羅風暴的殺傷力超越2008年的金融海嘯,廣告收入劇減,競爭力較弱的免費報及收費報會退出市場,而實力強的報館則加入免費報市場分一杯羮,大趨勢是報館同時經營收費報和免費報,「獨沽一味」的公司會陷入經營困難,遲變革者恐怕難逃淘汰厄運。
監察政府劍指內地
行家另一關注點是傳媒機構的政治取向,若到了今時今日仍說新聞報道是政治中立,等於亮着眼說謊話。而香港媒體享有中國領土內最大的言論自由,其特殊性不只在於有權向特區政府的官員和施政指指點點,也不止在於可以支持搞「民間普選特首」,更大的使命是要成為內地事務的對外窗口。
上周在《明報》看到〈不該缺席的中國歷史事件〉文章,該報記者談及在烏坎村採訪見聞,村民提醒「烏坎不是要宣傳部,而是需要真實、客觀,不偏頗於任何一方的報道」。村內齊集了許多香港和外地媒體,惟缺內地記者,港記遇到的兩家內地媒體記者,都是未經過領導批准而來,「我們是自費過來做記錄,發不了報紙,就發上網。這是中國歷史事件,我們不該缺席」。
所謂「不該缺席」就是一種政治取向,曾聽過中國組記者說,他總是要往內地跑,原因是祖國有太多不公義的事需要揭露,「國際大事有外國記者關注,但對於中國,香港是最接近的華文媒體,那裏也是我們的國家,若沒有媒體的監察,許多人命冤案貪污都會被掩埋,最後連道德良心也要陪葬」。
許多行家早就明白到,自回歸以來,香港的管治核心由中環移向西環,近年只是赤裸裸地向外公開而已。新聞從業員擔心的是,若香港媒體甘願乖乖聽話,把六四報道盡量縮小,將不聽話的名嘴叮走,讓內地維權新聞變成簡訊,那面對逐漸反叛和拚了命玩擦邊球的內地媒體,港媒的存在價值在哪?記者悲觀地說,不能靠老闆或總編輯自省了,只能喚醒市民的關注和發聲,反過來對媒體進行監察,效用更大。
「高登vs師奶」思量取向
本欄曾寫過〈做人不要太高登〉,指去年區議會是高登網民與主婦(師奶)對決,結果前者輸了。這股「高登vs師奶」的對決,在電視劇《天與地》再度掀起,結果該劇集贏了口碑卻輸了收視。假如你是傳媒老闆,會製作口碑一般、但收視好的《我的如意狼君》,抑或開拍備受讚賞但收視一般的《天與地》?一位廣告界朋友義無反顧地說:「十個老闆,十個都會拍《我的如意狼君》,This is business!」他說若以《天》片的陣容去製作一部適合師奶(或該說一家大小?)的電視劇,產生的經濟效益會較現時大得多,「最重要是零風險」。
戰事還沒有完結,但兩股力量都在影響媒體的取向。傳媒人正研究如何集高登和師奶於大乘,若同時能取悅兩者,就能很有型地賺大錢,口痕友即時說出一個成功典範:蘋果iPhone。
然後呢?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