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9 January 2012

民進黨之敗,非一黨的榮辱

民進黨的敗選不是一黨勝敗之事,選後的政治革新亦不是一黨之家務風波,同時對國民黨主導的台灣政局表示隱憂,未來必須更加努力與合作,為公民社會早日到來進行奮鬥。

文/李重志

囂戰至此,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終告一個段落。然而,政治局勢的發展卻未見明朗,不止在敗選的民進黨內部如此,若將眼光放大在整個的大局的走向,特別是中國崛起後對台灣發展的磁吸效應,以及整個亞太穩定與合作局勢,是會在怎樣地發展的軸線鋪陳?一如料翹春寒,雲譎波詭。

小英敗選後,如預期地依序講出:「接受選舉結果,感謝選民支持」、「祝賀對手勝選,表示民進黨將仍舊發揮監督制衡力量」、「全盤負起敗戰責任,辭去黨主席職務」。這是民進黨的傳統,即便支持者心中不忍,但這已成為不待規定、毫無疑惑的民主性格與基本素養。

同時,在這場選舉中,青年黨工與外圍支持者,在參與一場「小英風格」的選戰後,熱情重新被點燃,對民主政治與政黨發展也將有不同於傳統民進黨派閥政治的觀點,我們認為,縱然敗選,綠營群眾在經過一陣子的止痛療傷期之後,上述改造種子,若能發芽茁壯,將是民進黨得以重回中央政府最關鍵的因素。而即將面對的第一個困難險阻,就是必須負起敗選責任、受派閥左右的黨機器領導高層。

政黨再造需同時有黨內外力量,一個改革者除了需獲得組織內民意,也同時必須獲得外圍支持者,以及更外界的,具有號召動員能力的輿論、知識分子、公民團體的肯定與期待,而在社會中形成一個有意義的力量。2011年蘇貞昌與蔡英文爭取總統候選人提名,以及2008年黨內其他候選人與蔡英文角逐黨主席職位,皆因缺乏外部吸引力而落敗。

就這個觀點而言,綠營支持者較不在意領導人在黨內資歷,而重視其是否具有超人氣成為改革推動者。而今,小英退位,短期之內民進黨內似已無超人氣、且獲得各派系與之願意合作的領袖,這將挫折黨內決策機制的改革與發展,DPP內部稍後將因黨主席改選重起派系紛爭,內部蘇謝兩大要角相持,戀棧的老政客不肯退位,獨派與人在黨外的阿扁一旁煽風。

倘若黨主席之爭不能圓滿解決,新任主席不能放大格局容納各派系菁英,而只一味地要求全黨必須「服從、團結」於其旗幟、派系之下,那麼,即便有了新主席,在黨內參與與對話不足的狀況下,立委將自泅自泳,南部地方諸侯偏安割據,新世代走向家臣心態以及扈從主義。

同時,在DPP尚不致瓦解之下,選舉公關媒體掮客繼續吸附黨機器,在很長一段時間,將會是一種「反對不見得有力的在野黨」狀態。總之,DPP將失去可以檢討路線的機會,遑論公民團體與知識分子的青睞。當整個社會的泛綠支持者看不到民進黨改造,看不到2016有重掌中央政權的機會,支持者將再次隱沒。

而國民黨呢?這此無所不用其極的、「馬基維利式」的選舉路線,經過驗證,如日中天。連、王、吳(伯雄)及宋,從此退出角力場,KMT內由鷹派主導。而社會國家的未來態勢將以現行軸線加速前進,無論是將成本外部化的經濟發展模式、還是貧富差距擴大、知識菁英與庶民的斷裂,更別提台灣向中國依附,以及從亞太事務全面退卻。

同時,中國在目前對台策略見效下,即將於三月上任的新的領導班子將大受鼓舞,對台將以政經統合方式繼續磁吸台灣,從貿易領域到社會領域,甚至擴及學術交流與來台中國學生學習管制的學院領域;而在對內政治防火牆的有效防杜下,經濟自由化的力量非但不能打開中國封閉的政治格局,對待那些隨城市中產階級興起的各個公民運動,中共中央與地方政府也彷彿受到肯定地保持高度管制態度,看不到自由化的契機。

我們認為,以亞洲公民的視野而言,中國所帶動地政治風向仍朝保守風向穩定地吹著,台灣公民團體的發展能將繼續慘淡經營,而在香港、廣州、上海,公民團體存活的空間將更不樂觀。

我們站在「公民團體齊發展」的立場上,認為民進黨的敗選不是一黨勝敗之事,選後的政治革新亦不是一黨之家務風波,同時對國民黨主導的台灣政局表示隱憂,未來必須更加努力與合作,為公民社會早日到來進行奮鬥。

曾有人謂:「民進黨的選民,有如情人型的選民;國民黨選民則是商人型選民」。商人買賣,case by case,合則兩利,不合拉倒,但不破面子,下次有生意再試試。但,情人間可大不相同,會爭吵,會心傷,而甜蜜與絕望都是情義。這一次,民進黨的選民算是失戀了,但成熟的民主社會一如成熟的人,重點不再失戀、不再談過幾次戀愛,而是在每次失戀學到了什麼?獲得了什麼?

把握住對民主與自由的堅定盼望,幸福終將到手。

作者係社團法人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監事



from 陽光時務 http://www.isunaffairs.com/?p=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