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5 August 2015

為什麼 Google+ 會失敗?

很早以前我就想寫這一篇文章,但礙於是老東家的緣故,遲遲沒有下筆。
Mashable 最近寫了一篇專文討論為何 Google+ 會失敗,其實並沒有真正討論到核心問題,而是圍繞在 Vic Gundotra 身上的八卦故事,事實上是否如此,以我的瞭解及早期參與過 Google social initiatives 的經驗,可能是有些失真的。
Google+ 在推出的初期,我是第一批的測試對象,在測試階段,其實看過很多個版本,不過最終正式對外開放封閉測試的版本,卻令人極度失望。失望的不是他的設計不好,也不是畫面很醜,而是 Google 竟然變成了 follower,這是 Google 以前很少做的事,但同時也證實了我當時的第一個感想。
「哎呀,這產品糟糕了,怎麼會做一個跟 Facebook 沒有區隔的產品!這個產品注定會失敗!」
我的理由很簡單:使用者心目中已經有一個經常使用的社交產品了,除分有更充分的理由,否則每個人不會有那麼多時間同時維護兩個社交管道的訊息。
第一步最重要
要命的是,Google+ 的第一步就走錯了。
Google 做了一個社交產品,這個產品在技術面無懈可擊,但是在 2011 年 6 月 28 日推出時,全球上網人口約 21 億人,其假想的對手 Facebook 已經是一個擁有八億人口的社交網站,也就是將近四成的上網人口都是 Facebook 的註冊使用者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Google 辛苦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社交產品,從功能、樣式 — 甚至是 Facebook 做為人詬病的實名制度都照單全收,與 Facebook 的相似程度達九成以上。
使用者會怎麼想?
「哦,又多一個新的產品,我來玩玩看好了!」
在 Google+ 推出前,使用者已經有兩三年以上使用 Facebook 的經驗了,Facebook 在 Google+ 正式推出前,不斷的吸納使用者的意見、改進,推陳出新,對於使用者而言,那是一個雖不滿意,但仍伴隨其需求成長的產品。他們熟悉那樣的環境,也滿足於透過那樣的環境帶來的驚喜,例如,在上面找到多年不見的同學或失聯的師長,這無疑的加深了使用者與服務間情感的連結,要剝奪這種連結,著實不易。
Google+ 走了最重要但卻最失敗的第一步。
我還記得當時除了感嘆這個產品終究會失敗外,我還替他們想了一個方向。
「大家都討厭實名制,為何 Google 不做一個非實名制,甚至是匿名的社交平台呢?如果這個平台可以讓所有的網站都買單,就像 Google Analytics 那樣,幾乎每一個網站都可以看到同一個社交平台,那才是 Google 該做的事,因為有能耐這麼做的公司很少!」
Google 最大的憂慮
最早的時候,我在 2007 年加入 Google 後,曾經參與過內部的幾個社交計畫,當時由工程團隊主導的各種社交專案百家爭鳴,極為眾多,最終勝出的是 Google+ 推出前一年 10 月收山的 Google Wave,推出之時,許多人都搞不懂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產品」,事實上,Google Wave 倒是給了外界許多驚喜,而其原先的方向並非打造成一個「產品」,而是一個平台,並藉由這樣的平台可以推行成為標準 — 目前 Google Wave 變成 Apache軟體基金會下的一個 Apache Wave 計畫。
這樣的方向才是最根本應該開發的方向。但也許因為曲高和寡的關係,Google 內部的另一派力主應該推出消費性產品的團隊取得了挑戰的機會,同時其推出的 Google Buzz,隔年很快的就在 Google+ 推出時,成了短命的社交服務,於 2011 年底確定收山(sunset)了。
前仆後繼推出社交產品,Google 早先真正的意圖並非全然瞄準 Facebook,甚至有些輕忽了。內部創業精神促使其內部不斷的提出新的構想,並藉由內部競爭、外部市場測試,不斷在社交領域推出實驗性的產品。
「可惜 Google 是技術公司,並沒有人真正瞭解社交,而公司本身也並非消費性產品公司。你知道做威士忌的酒廠,很難做得出符合一般人口為的可樂的。」
我還記得當時我跟幾個朋友提起時,做了這樣的一段評論。
Google+ 的推出,其實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不甘心「Facebook 整碗捧走」。
要瞭解 Google 為何做社交產品,必須知道幾件事:
  1. Google 是技術公司(Google is an engineering company),先前打造的幾個社交產品,如 Google Wave、Google Buzz 都是朝平台化規劃。
    Google+ 最終目的應該要變成一個通用的社交平台,有了 AdSense 的經驗,透過搭建這樣的平台,可以變成地方包圍中央,快速透過眾人之力累積大量的流量及普及度 — 但是 Google 犯了一個錯誤,太拘泥於只看到 Facebook 這個對手,把自己所有產品都與 Google+ 綑綁,企圖在最短時間內求得產品的使用者人數成長,卻忘了 Facebook 之外,有更大的市場及無數的網站,他們可能需要類似的社交平台。
  2. Google 的企業任務是資訊整理,讓資訊更透明。
    “Google’s mission is 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Facebook 築了一道牆,使得 Google 無法在其平台上提供搜尋 Facebook 上的資訊,同時期,Google 與 Twitter 簽署策略合作協議,讓 Twitter 的資訊可以在 Google 搜尋引擎中即時被找到。
    這促使 Google 相信,要壯大自己在搜尋領域的優勢,就是讓各種可能的資訊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平台被搜尋,這跟其主要的營運產品 — 搜尋 — 有十分緊密的關係。
  3. Facebook 走紅之初,Google 最擔心的不是日益壯大的 Facebook 社群,而是更關切年輕族群,因為,網齡年長者(experienced internet user)知道如何利用各種工具,他們知道(well-trained)要搜尋時,需要透過 Google,但是 Google 更擔心年輕族群(teenager)因為使用 Facebook 的關係,未來的搜尋習慣移轉到 Facebook 上,而這些資訊正巧在 Google 上找不到。長期來看,五年、十年後,會嚴重影響其搜尋業務。


from Medium https://medium.com/@dannylin/%E7%82%BA%E4%BB%80%E9%BA%BC-google-%E6%9C%83%E5%A4%B1%E6%95%97-5c84ab498b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