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5 August 2015

薛理泰:南海危机 蓄势待发

5月起美国诘难中国在南海填海造陆,一场国际争端突如其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6月16日举行紧急新闻发佈会称:此项「建设将于近期完成陆域吹填工程」。传递的信息显示,南沙填海造地的目标和规模是有限的,而且完工在即,外界无须大做文章。美国对中国的指责遂日趋低调,而中方也认为这场国际争端风流云散了。
始自2010年,笔者就在多篇文章中指出,一旦美国得出中国军力在西太平洋大举南下或东进,必然加大反制行动的力度,甚至不惜诉诸国家意志的较量。果不其然。
据析,这场争端风流云散的假设大谬不然。反之,一场国际危机正在南海蓄势待发矣。就中国崛起的愿景而言,严重性将无以復加。
危机是否爆发以及在哪个节点爆发,主要涉及双方或多方对事态发展趋向的评估、对彼此投入对决时的处境的估量(即天时、地利、人和)、与盟国整合立场的结果、对国内各界反应状态的衡量以及对己方因应措施的利弊得失的分析。换言之,亦即出于趋利避害的动机、全球态势的分析以及对彼此在某个地域、海域存在的物理力量的评估,而无关乎各方对争端的立场及说辞。
中方坚称南海填海造陆仅是「在自家后院搞建设而已」。假若中方寄希望于此番说辞对美方有说服力,则是低估了对方的政治智慧。美国认为中国填海造陆规模之大,显係改变现状,而如今矗立在南海的多座新岛屿在一年前仅是小礁石而已。
诚然,越南、菲律宾诸国早于中国之前已经在填海造陆了,论规模大小,却同中国不能同日而语。癥结在于如今「老大、老二」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隐然成为左右美中关係的主旋律。何况,美国处理国际事务实行双重标準并非始自今日,这一现象并不关乎南海争端的发展趋势,以彼况此,有何实质意义呢?
最近中国海军在南海举行演习以后,中国专家评论演习的意义时称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中国对南海具有了掌控能力,假若某方封锁了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则中国亦能封锁南沙到台湾海峡的航线。某方面临中国的反制,就不敢轻易冒险。此说似是而非。
《 孙子兵法 middot; 谋攻篇》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居庙堂之高者预见到或有诉诸武力的可能性,则应该在伐谋、伐交的层面上多下工夫, 亦即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
就伐谋、伐交阶段而言,笔者借箸代谋:
其一,今日中国国力精进,非昔日吴下阿蒙,乃拜当代国际政治格局所赐。假若某方居然诉诸对己方全面经济封锁的手段,则返求诸己,当年决策是否理性?
其二,退一百步,纵使中国有此意向,是否有必要在崛起未竟之际,同某方进入对决的状态?这一决策是否鲁莽灭裂呢?
其叁,前述中国专家的假设的前提是本国海空军业已在南海岛屿部署完毕,并且获得充份的、持续的后勤技术保障。如今前提不存在,却侈言结果,岂智者所为?
其四,在大国博弈过程中,己方暴露战略意图,对方是否会让己方从容部署军力,以至最终具备有效的反制手段,慑止对方经济封锁的图谋?
其五,中国崛起未竟,已被强敌环伺。放目四顾,伺机待击者有之,衔恨欲报者有之,幸灾乐祸者有之,及至祸患降临时,举世却没有可以患难与共的兄弟之邦。一旦中国在南海面临一场军事危机,将面对全世界的反对,连俄罗斯也靠不住,因为俄罗斯在南海问题上偏袒越南。
其六,假如对方制敌机先,在中国海空军在南海岛屿部署完毕之前,採取有力的反制措施,则中国在南海的战略部署岂非「画虎不成反类犭」?追源祸始,则始作俑者,尸其咎矣。
中国近代史有一条规律,即在敏感的歷史时刻,若任由书生或狂徒影响决策,得一时风气之先,实非国家之福。试举两例。
清朝平定了太平军、捻军及西北回军掀起的内乱,锐意兴办洋务,近代工业蓬勃发展。当时中国百业兴旺,远非前阶段半壁江山沦于内乱的情况可比,史称「同光中兴」。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当时中国战备尚未就绪。以张佩伦为代表的清议派却侈谈用兵。张承认本人「不知兵」,却腆颜挂帅前往福建指挥军事,结果料敌失误,一败涂地。若非老将冯子材亲率子弟兵,在广西、越南边境奋战,扭转了战局,战争的后果更加不利。
1889年,西太后「撤帘」,光绪帝亲政。光绪重用户部尚书翁同龢,后又擢为军机大臣。翁为帝师,以清流领袖自居,门下齐集躁进士人。1894年,日中两国就朝鲜事务矛盾尖锐化。翁鼓动清流人物慷慨陈词,力主战议。翁与李鸿章的恩怨推动他对北洋水师的备战动辄掣肘。李建议清廷添购速度快、火炮多的两艘新舰,翁百般拖延,这两艘新舰遂为日本购得,其中一艘成为日舰「吉野号」,在甲午海战中击沉中国军舰最多。
当年在中枢通筹全局,于国际纵横捭阖,并急于洽购弹药修缮战备者,惟少数老成者而已。清议派则惟高调主战,竞作纸上谈兵,给清廷製造无谓压力。
及至北洋水师覆灭,日本陆军直逼京畿,京城一夕数惊,主战派一筹莫展,又惧怕因主战被当作祸首受到惩罚,于是哑口无言者有之,销声匿迹者有之。甲午战败给予晚清盛世以致命的一击,成为清廷十数年以后一朝崩溃的催化剂。
时至今日,北京应该站在大战略的高度,从势、力的角度切入,并剖析长短期利害转换的结果,作一番认真的战略评估。凡在今日力主躁进、膨胀者,较之张佩纶、翁同龢之辈,犹弗如也,若遵从彼辈主张,难免面临对方阵营在南海「结网以待,请君入瓮」的窘境。
笔者馨香祷祝,但愿这次预测不致于再次不幸而言中。


from http://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5/08/%e8%96%9b%e7%90%86%e6%b3%b0%ef%bc%9a%e5%8d%97%e6%b5%b7%e5%8d%b1%e6%9c%ba-%e8%93%84%e5%8a%bf%e5%be%85%e5%8f%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