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5 August 2015

林行止:旧经济强弩之末,新经济成败难测

来源:
信报

一、

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高增长,任何国家领导人都会踌躇自得,以为掌握了经济发展规律,经济高增长挥之不去。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日本政治人物(特别是期间掌权的自民党政要)固然如此,权力归于一统的中国政府(精确地说是中共领导人)当然更信心满满,认为高增长不会放缓脚步。非常明显,一度成为世界楷模的日本经济(八十年代赞赏、讴歌日本经济制度及日本式企业管理的英文书籍,不少出自知名学者之手,琳琅满目、充斥市面),最终亦陷入经济衰退循环,至今二十多年,仍未正式摆脱不景气的阴霾。中国会否亦走上日本经济的老路?从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看,中国是很难不蹈此覆辙的,而中国目前的确出现工业设备闲置率高企、工厂迁至海外(连劳工集约的纺织厂亦搬至美国﹔见八月二日《纽约时报国际版》)、廉价劳工供过于求的情况已一去不复返,而银行(以至“钱庄”)债困难纾及物业熊市若隐若现等﹔面对种种难题,涉猎过经济学的人,莫不意识到内地的经济危机便在眼前。这不仅是大多数西方经济论者的“共识”,那些“逆上意”抛售股票的内地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大概亦有类似看法。

可是,中国非行典型资本主义制度,政府拥有他国所无的绝对权力,加以中国的经济结构建立于长期高增长之上,当局一定会倾全力以保经济前行﹔因此,对内地的经济前景,不宜看得太淡——最低限度,论者不应该套上西方经济学原理,说它已陷入衰退周期不能自拔。

也许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旧经济体系”,已进入下降轨,但“新经济发展模式”(新经济)开始发力﹔“如无意外”,“新经济”的增长足以弥补“旧经济”的呆滞甚且衰退带来的损耗……。令笔者不敢对“新经济”过分乐观的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市场推动,而是领导层规划出来。在内地的政治制度下,这样子的经济发展,结果必然是大竟全功(不成功领导人便“成仁”!),此中因此存在许多不尽不实弄虚作假的空间。众所周知,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积聚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过往为追求GDP目标造成无可估量的错误投资、经济浪费,因而可以轻易应付,但假如并非市场诱发的“新经济”最终功败垂成,带来严重的资源虚耗,中国在财政上便不难陷入左支右绌的困局,进而可能把国家的整体发展推进高危境地!

二、

李克强总理今年一月下旬应邀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言,指出中国要“打造新引擎,就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说︰“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九亿劳动力、七千万企业个体工商户,人民勤劳而智慧。如果把全社会每一个细胞都激活,就会使整个经济肌体充满生机,进而汇聚成巨大的推动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矿’。”此后李总理在不同公开场合,一再重申、演绎这种理念。创业与创新可以“发财”,是谁都知道的硬道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是创业者创新者与市场互动而促成的,不过,由于市场需求难测、消费心理不易把握,因此成功成数甚低……。这种意念由政府提出,虽嫌老生常谈,却是无可厚非,但要由政府贯彻推动,恐会带来不少消极后遗症。李总理指出当局会加重在研究上的投资,以期在不久后把“中国制造”提升至“中国创造”(Created in China)。壮哉斯言!

中国在创新研究上的投入与成绩,有待政府公布(其实不必待政府公布,只要市场人士不再众口一词说中国是“A货王国”,便知中国这方面大有所成),但在硬件设施上已有耀眼的建设,比如北京的中关村、杭州肖山的互联网硅谷、武汉的光谷(Guanggu)软件园以至成都的高新科技产业区等等,这些“科技园”有新有旧,加上整个深圳被公认是南中国创业创新之都,中国全力推动创新科技研发,投入甚巨,彰彰明甚。彭博去周的消息,指出迄今年三月底,国务院批准的“高科技园区”(high-tech zone)达一百二十九个,数以十万计的“创客”(Chuangke)正在埋头“创新”。创业方面的成绩亦甚骄人,在六月底浙江的“商业登记”共四百四十余万户(比去年同期增百分之十二点六),那意味在全省五千五百余万人口中,每十二人便有一人“创业”(起码已成立公司有意创业)﹔广东的“创业”比浙江亦不遑多让,今年五月底“商业登记”已达七百余万户,等于每十五人便有一人“创业”。浙江和广东可说是两大创业省!

李总理的号召,真是全国响应,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商业登记”两百多万户(平均每天一万一千多户)。然而,非常讽刺的是,内地的创业创新虽然掀起热潮、全国动起来,但台湾漠然视之,不当一回事。去月底,台湾马英九总统提出要把台湾打造成“亚太创新创业中心”,看似与内地遥相呼应,但实情并不如此。为引进这类才俊(“创客”),台湾从七月底开始接受“创业家签证”申请,欢迎“外国及港澳人士赴台创业”,共同把台湾打造成“国际创业价值链上的关键角色”,但有关公告同时严正声明“不包括大陆人”。在内地创业者以百万计的情形下,台湾却不接受“大陆人”以“创业家”身份申请赴台签证,真是咄咄怪事!

内地创业者车载斗量,然而会创出什么有市场需求的“业”,尚待观察﹔至于创新的成就,海内外的消费者很快便可下结论……。站在利伯维尔场的角度,笔者对于由政府“指导”的创业创新,并不寄予厚望,因为市场肯定比政府精明,那即是说,政府推动的创新行业,成功的机率甚低。市场人士触觉灵敏,应该怎样投资,他们自有主张,毋须政府指导﹔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要把香港打造成中药港,意念良好,看来亦有决心(要做出好戏给主子看的决心),但结果惟惨败收场足以形容。李总理在上引演说中,很有见地地指出“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必须全面深化改革,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形成‘双引擎’以推动经济向前”。说的极为动听,但实行起来,有形(政府)之手肯定把无形(市场)之手打翻在地!

内地经济能否藉创业、创新有成而摆脱困顿再上层楼,由于政府权力太大,有形之手太强劲,无形之手不能全力发挥,笔者因此不大乐观。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508/%E6%97%A7%E7%BB%8F%E6%B5%8E%E5%BC%BA%E5%BC%A9%E4%B9%8B%E6%9C%AB%EF%BC%8C%E6%96%B0%E7%BB%8F%E6%B5%8E%E6%88%90%E8%B4%A5%E9%9A%BE%E6%B5%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