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6 June 2012

廿三雜想(3):下半晚

 

候任特首在訪問裏又重提舊事,說現在「人心還未回歸」。區家麟同意,又在經濟日報分析自己的看法,認為這是內地政未通人未和的結果。因為六四燭光晚會,我不同意。

 

兩件事讓我不同意。一當然是群眾的量與質。即使幾多的爭論,燭光晚會仍然多人;叫口號的聲音依然堅定。出席過的人,都會感受到他們的感染力。他們不懂愛「中國」嗎?人心早已回歸,但並非北京想要的版本。廿萬人對國家的熱情不能隨便否定。

 

當他們喊口號時,當真心繫家國:有甚麼利益這廿萬人可以得到?同情民族裏弱勢的母親同情,同情宣揚正直理念的文人,這是民族主義式愛國的正面版本。當有人認為少人紀念六四即象徵人心回歸的話,這還有個可能性,如他們盲目地放棄對政權要求公義;如他們寧願欺凌更弱勢,扮作自大。這種愛國,有點老套,但正氣。但最重要的是:若港獨如台獨般流行,別人的政府與我無關,別人的公義與我無關,人們也會缺席六四燭光晚會。

 

另一樣是當晚身邊多是年輕人,我驚訝。我們以為關於社會議題上的教育, 在香港沒有意義。但喜的應該是,六四作為一種對公義執著手的文化,已經植根。悲的應該是,如果國民教育真的出台,它會是有果效的,因為「中國」的命運,仍是有人關心的。

 

如果想像的族群是對的話,國族想像在香港其實分不開。相關的數據是南早的互動圖表,讀者很容易發現,過去十五年中國人身份最受注目的時候,就正是四川大地震之時。在關鍵時刻,香港人的本質情感自然會流露出來。

 

這側面支持了練乙錚先生今日所說,情感的因素是可以成功引導中港民主運動會合流。這也從側面動搖所謂城邦論的根本。殖民歷史的受惠者始終敵不過傳統中國文化的盤根錯節。

 

問題是領導者意志的薄弱。同樣田在這下半晚,在台上的人反而突出了這個預測的有限。他們因循地將整件事反覆了二十三年,今年問題終於發酵成,六四是否一個個儀式。

 

這種儀式畢竟有它的意義。內地人越多參加,越能突顯香港中港民運合流的地位。支聯會或可以參考《陽光時務》的例子說明,香港會再次成為一片土壤,成為一個愛國的「顛覆基地」。

延伸閱讀:

區家麟:十五年.人心不歸

http://aukalun.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24.html

南華早報:Identify yourself

http://events.scmp.com/news/content/IdentifyYourself/home.html



from johncoal's Xanga http://johncoal.xanga.com/764613234/%e5%bb%bf%e4%b8%89%e9%9b%9c%e6%83%b3%ef%bc%883%ef%bc%89%ef%bc%9a%e4%b8%8b%e5%8d%8a%e6%99%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