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0 January 2012

台灣共識——台海契機與危機

藍綠兩黨的趨同性,其實也算一種台灣共識,要安定自主成長,不要動盪威脅沉淪。只是跟中國大陸互動,進退並不全然操之在台灣,除了定調台灣共識,怎麼把台灣共識延伸為兩岸共識,才是考驗新領導者的關鍵。

文/ 黃亞施

台灣總統大選1月14日舉行,在1月6日的最後一場電視政見會上,兩組主要候選人「雙英」的攻防焦點仍是兩岸政策,足見兩岸牌還是牽動台灣選民敏感神經的最後關鍵,也極可能是左右大選結果的最後因素。
國民黨在過去四年執政期間,已很明確宣示其兩岸方針就是交往(engagement)政策,從簽訂ECFA,到快速擴展兩岸直航,以及鼓勵大陸觀光客來台等,兩岸交流進展可說一日千里。

馬英九的兩岸論述,簡化來說由兩大支架構成,即「不統、不獨、不武」以及承認「九二共識」。不統、不獨、不武一連用了三個否定,堆砌出一個肯定,就是希望「維持現狀」,至於承認九二共識,回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則讓兩岸政權在對內部解釋時,都有操作的模糊空間。

相對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就顯得一直處於被迫接招的窘境。馬英九在2008年總統大選以超高選票獲勝,泛藍又在國會佔有壓倒性多數,加上中國大陸政府只跟藍營對話,使得過去四年兩岸政策幾乎是國民黨說了算,發球權從來不在民進黨手上。

民進黨作為一個因為前總統陳水扁貪污案重創的在野黨,只能在國民黨拋出如ECFA等任何兩岸開放決策時,扮演制式化的反對黨角色,效果也通常是狗吠火車,毫無影響力。
但民進黨的角色在蔡英文參選時出現了變化,現在民進黨的定位轉換為「潛在執政黨」,所提兩岸政策除了「破」國民黨的出招,也必須「立」自己的論述基礎,而此一論述如何能兼顧支持台獨的基本教義派鐵票,同時設法爭取中間選票極大化,分寸拿捏實為不易。

民進黨如何凝聚台灣共識?

去年8月,蔡英文公布長達五萬字的十年政綱,其中最受矚目的兩岸關係篇,媒體抓的標題即為「以台灣共識取代九二共識」。

事實上在十年政綱兩岸篇的書面版本,通篇並沒有出現「台灣共識」這樣的字眼,但民進黨既然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泛藍陣營勢必窮追猛問,民進黨打算在何種基礎上與中國大陸對話?因此蔡英文在後續的闡釋中,非常明確聲明:她競選的兩岸論述主張就是凝聚台灣共識。

那到底何謂「台灣共識」呢?蔡英文去年9月訪美的時候說,這是有關台灣主權的問題,到底台灣尊嚴能否保住,是否能留一個完整的台灣給下一代。她認為馬英九只顧著追問她是否承認九二共識,卻忽略了九二共識真正牽涉的意義,重點是台灣要怎麼面對中國的問題,台灣要的是跟中國和平相處,但也要維持自己的尊嚴與主權。

故蔡英文認為需要透過民主程序凝聚「台灣共識」,決策過程必須透明,讓大家都有機制可以參與討論,且民進黨不會一意孤行,會包容多數意見。如果蔡英文當選,她作為領導人最大責任就是領導這個凝聚共識的過程,讓人民可以平心靜氣思考,不同意見都可以和諧地坐下來對話,最後透過民主機制達到的共識結論,所有人都必須予以尊重。
蔡英文表示,在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意見分歧很大,但是台灣要成為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現階段挑戰就是當面對中國的時候,台灣能否展現團結的姿態?使兩岸問題不再是一個分裂台灣社會的議題,也不是任一政黨或領導人上台就可獨斷獨裁的議題,像1970年代威權政府領導下,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只有前總統蔣中正一個人就替大家決定了。

契機——主體意識再抬頭?

從選戰角度來看,蔡英文提出台灣共識,最大好處就是在兩岸論述上取得了跟馬英九分庭抗禮的地位。儘管馬英九批評台灣共識空泛無內容,是空中畫餅的預售屋,但蔡英文也反批九二共識沒有透過民主程序認可,是沒執照的違建鐵皮屋。

國民黨不斷要蔡英文把台灣共識的內涵說清楚,蔡英文則回應,內容就是有待選後由「人民決定」,於是雙方攻防變成了無限迴圈的爛泥仗,藍綠陣營都在其間鞏固了各自的基本盤,奪取中間票的機率也各擅勝場。

對蔡英文來說,提出台灣共識可以幫助她化解一些中間選民的疑慮,至少她承諾民進黨上台不會採取鎖國政策,不會推翻ECFA或完全切斷兩岸經貿往來,在兩岸政策上不會爆衝也不會莽撞。

這種姿態對一些認為過去四年兩岸關係「衝太快」的台灣選民而言,或許會覺得「打個空檔」也不錯,正好順便盤整一下兩岸情勢。因為兩岸經貿交流熱絡固然給台灣帶來了很多短期利多,但亦有不少人憂心,台灣對外經貿政策如果長期獨沽一味,造成台灣對中國大陸依賴性愈來愈強,後果可能猶如溫水煮青蛙,台灣會因經貿極度依附大陸市場,逐步失去政治自主空間。

另一牽動因素是台灣人民的情感問題。馬英九執政後,兩岸化解緊張對峙,政治人物有更多互訪機會,可是互動過程雖然頻繁,舉凡牽涉到國格或主權層級議題,中國大陸政府的紅線卻是只進不退。

例如2008年海協會長陳雲林訪台,台灣民眾去飯店前揮舞中華民國國旗示威,這在台灣是一個再溫和又平常不過的政治活動,員警卻為了現場不能出現中華民國國旗的規定,硬生生把民眾手中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折毀,只留下促統聯盟樹立的五星旗。

到總統大選前,這類畫面一再重播,對自詡為國旗捍衛者的藍營頗具殺傷力,一些上次大選投馬的民眾難免產生自我定位困惑。誠然,在馬英九執政後,台灣獲取了某些實質國際空間,諸如逾百個國家給台灣免簽證待遇,碩果僅存的廿幾個邦交國也不再因為兩岸割喉戰而減少。

但是以台灣為名的國際發聲機會卻不如以往多。陳水扁執政時期「喊爽」式的國際衝撞,讓島內外很多知識份子搖頭,覺得為了逞一時之快,耗損國際友人信賴,不符合投資報酬率。可是反觀現在台灣的國際參與,不論是名稱或模式,事前往往要跟中國大陸政府先打好商量、取得共識,又讓一些台灣民眾感覺是「看中國臉色」度日。

正如中國大陸政府撂話說,不以承認九二共識為前提,兩岸就沒得談。姑且不論九二共識的內涵本身是否中性、平等,很多台灣民眾已開始擔心,這框架是個讓美猴王逃不出如來佛掌的「緊箍咒」,一旦套上可能隨時愈箍愈緊。

蔡英文提出的台灣共識,恰好彌補了這數年來台灣民眾對「台灣主體性」的失落感。台灣共識何時形成沒有時間表,共識最終能否形成也是個大問號,但民主本來就不是最有效率的政治制度,除了大企業老闆,很多普羅大眾認為只要兩岸經貿等實務交流能順其自然,兩岸政治層面一時談不攏,不妨使出「拖字訣」以拖待變。

危機 —— 兩岸互動變數多

簡言之,蔡英文所提的台灣共識是一張開給台灣人民自己決定的空白支票,既然承諾各種主張都不會被排除,各陣營支持者理論上也沒有激烈反對的理由。然而,這個「空包彈」引發的輿論評析與疑慮,不亞於當初李登輝、陳水扁提出兩國論、一邊一國等,反應了相當有趣的現象。

首先,蔡英文從李、扁執政時期,不管站在幕前或幕後,一直是綠營兩岸政策的重要參與者。她對大陸事務並非外行人,甚至很多兩岸學者把她歸類為「理念型」而非投機型的從政者。因此她所提出的台灣共識,真的是沒有預設前提的嗎?

她一再強調如果當選後,凝聚台灣共識會「包容多數意見」,聽來也有些懸疑之處。民主的精神是服從多數、尊重少數,通常是少數意見才需要被包容,為何反而要包容多數意見?台大政治系教授石之瑜便為文質疑,凝聚共識是不是「民主集中制」,變成由上到下貫徹她意志的一種說服過程?

其次,民進黨有台獨黨綱,在2000年之前為了執政做準備,另外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這兩份文件是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基石,前者是暫時擱在抽屜裏的終極理想,後者是因應局勢彈性調整的妥協版。

《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調是承認與維持現狀,主張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

從這段敘述來看,蔡英文的台灣共識沒有超越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範疇,最大差別一是化被動為主動,不是在現狀更動才要訴諸人民同意,是她要去主導共識形成,另一是把決定過程從明確的公民投票換成模糊的民主機制。

但很顯然地,蔡英文就算勝選也會是一個少數政府,必須歸功於此次有親民黨的宋楚瑜參選,造成藍軍分裂,國會也極可能是朝小野大。在此局面下,只會重演朝野惡鬥,藍綠不可能靠一廂情願的和解大咖啡,在談笑間醞釀出一個台灣共識。真要有一個讓大家心服口服的共識,所謂民主機制的最後一條路,無疑還是公投。

可是一旦舉辦「台灣共識公投」來決定台灣前途,也相當是一種台獨公投了。中國大陸政府不可能坐視,有可能因此升高區域緊張,國際也不會毫無意見,這與絕大多數台灣人所期望的穩定與維持現狀又大相扞格。

台灣已規劃逐步取消徵兵改採募兵,近年也希望減少兩岸軍備競賽,把資源投注在國政民生上。蔡英文沒辦法釐清台灣共識,對於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知識份子,以及講究風險管控的企業界來說,特別容易產生前途未卜的焦慮感。

台灣提出的兩岸政策不只是針對選舉內銷,重點是怎麼據此與中國對弈,在這一點上,蔡英文必然較為吃虧。

在全球經濟蕭條衝擊下,台灣人民飽受失業率高、薪水零成長所苦,全世界都不想自外於中國市場和經濟成長大餅,台灣當然也不例外,蔡英文台灣共識帶來的不確定感,加上對陳水扁執政八年時兩岸政策反覆的不安全感,中間選民儘管在意台灣主體性問題,也恐陷於「要面子」或「要裏子」的兩難。

藍綠的趨同

在台灣歷次總統選舉,兩岸議題都是選戰攻防焦點,此次選戰最後又繞回台灣共識大戰九二共識,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不過很明顯地可以觀察到,從後陳水扁時代以降,台灣的選舉風格與政治氣氛已迥然不同。

在陳水扁時代,綠營經常把兩岸議題與省籍或族群議題連結,利用外省權貴、外來政權、賣台集團等標籤,操作愛台灣與傾中國的簡易二分法。這種挑動敵我認同的選舉模式,達到強烈動員效果,讓民生經濟議題邊緣化,也掩蓋了陳水扁任內諸多弊端。

但長期過度的族群操弄,導致台灣社會嚴重對立,許多人開始厭倦反彈,尤其中青一代都是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省籍界線模糊。加上陳水扁家族貪污弊案爆發後,標榜「本土」與「草根」再也不能跟清廉畫上等號。種種衝擊,讓台灣選民轉移了追求的領導典範。

蔡英文能在扁後民進黨權力真空狀態下迅速竄起,又在黨內總統初選擊敗蘇貞昌,正因為她跟馬英九有許多相同特質,是在經歷了陳水扁統治的激情八年後,現階段台灣選民需求的「療傷系」領導人。

不同於過去陳水扁、謝長廷標榜自己是佃農之子、打鐵街少年,蔡英文與馬英九都擁有良好身家背景,都出國念一流學府,英語能力強,擅長菁英路線大於群眾路線。面對清廉議題,國民黨有黨產原罪,民進黨有阿扁原罪,但馬蔡兩人憑藉個人特質,都不費力地做到了不錯的切割。

因為強調菁英路線,馬蔡也把願景擘劃看得比口號花招重要。蔡英文從2009年就找來學者專家共同研商,耗時兩年多提出洋洋灑灑的「十年政綱」,選舉版的五萬字還是從原版的五十萬字濃縮而來。

相對馬英九也提出「黃金十年」,藍綠雙方的內政藍圖大同小異,包括都花了很多篇幅強調怎樣提升台灣的產業經濟、教育文化、社會福利等。

甚至在照顧各種團體部分,都出現高度重疊性,過去藍營比較重視保障軍公教福利,綠營比較強調農民利益,但此次藍營在選前也跟進加碼老農津貼,綠營在蔡英文等多位退位官員被爆出領軍公教優存18%利率後,也強調改革「十八趴」是制度問題,矛頭非針對軍公教個人。

藍營想用農業、社服議題打進綠營的南部票倉,選舉廣告多用台語,也學習綠營動員青年軍的模式,搶先成立由年輕人主導的「台灣加油讚」總部;綠營則想反攻被稱為「天龍國」的大台北都會圈,此次「小英商號」的選舉商品充滿了日系都會風格。

藍綠兩黨的趨同性,其實也算一種台灣共識,要安定自主成長,不要動盪威脅沉淪。只是跟中國大陸互動,進退並不全然操之在台灣,除了定調台灣共識,怎麼把台灣共識延伸為兩岸共識,才是考驗新領導者的關鍵。



from 陽光時務 http://www.isunaffairs.com/?p=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