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及聲音版本刊於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的黃金時代,當年粵語文化隨著港劇、港歌、港產片,不但輻射到廣東省,甚至把粵語帶到中國北方、台灣、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然而不容否認的現實是,香港文化自九七以後已經由盛轉衰,所謂「東方荷李活」的傳說,早已變成一塊活化石,供港人憑弔。
為甚麼會衰落?上一代常常提到的原因,不外乎「今不如昔」,怪年輕人「冇料到」,因循苟且沒有創意,因此成就一落千丈云云;然而現實呢?人口結構佔絕對優勝的中生代,以及九七後中共政權「維穩」、「和諧」壓倒一切,才是真正的理由。
要比較今昔之別,可研究香港當年的文化土壤是怎樣的;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英國殖民政府寬容對待本土通俗文化,香港的傳媒除了親港英,更可公開親共,或接受台灣的國民黨資助管理;香港的「知識份子」,由所謂國粹派、社會派之間劇烈競爭辯論,沒有任何一方可以壟斷輿論,更不容打壓封殺了,在這樣的環境下,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相比起全個亞洲的獨裁政體,香港為主體的粵語文化自然大放光芒異彩。
然而九七後中共卻積極干預言論,一間又一間傳媒被紅色資本收購,文化界為了遷就大陸市場,自我審查任何可能觸動中共神經的「敏感」題材;報章如此,電視台更加不堪一提;一個七百萬人的城市,居然只有兩個免費電視台,九成多人口母語的粵語頻道居然只有兩條,有如第三世界地區般落後。由於香港人口老化,多數人口就是二、三十年前的青年人,因此傳媒、電視台繼續其二、三十年不變的方程式同步老化,垂老的香港文化,遇上以二、三十歲新興世代主導的台灣、南韓、以至大陸市場相比,香港自然完全失去競爭力,成為了「港燦」了。
亦因此一套被「雪藏」了兩年的港劇《天與地》,只不過稍稍觸及時事民生議題,即令年輕人振奮不已,紛紛說期待了這樣的電視劇久矣!然而以「主流」作為調查目標,收視自然下跌,畢竟一家之中控制電視搖控器的,就是主流派的「師奶」,網絡火紅而收視數據大跌,反映老一輩常掛在口邊:「年輕人對時事漠不關心」這句已經完全不合時宜。
事實上香港的文化已經出現一條斷層分水嶺,以 1970-1975 年前後劃分,前者是九七前已步入社會,見過香港醉生夢死的榮景的「主流派」,這些主流的共通點是迷戀過去,因而拒絕改變而傾向保守;互聯網的革命只改變了他們的工作模式,放工之後即和網絡世界保持距離;後者是年輕一代的「網世代」,互聯網大幅改變了年輕一代的視野,共通點是國際化,寧看英文台、讀外國網站,追看歐美日韓的潮流,而日益對只照顧「主流」的本土文化不屑一顧;《天與地》恰恰打破了這條界線,既打破了統戰部與中聯辦在香港維穩的大原則,更令年輕人無力世代交替的神話破滅,一「劇」激起千層浪,漣漪能擴散多遠,仍有待觀察。
from 每日一膠.荒謬的香港 http://plastichk.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