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4 August 2015

不受央妈待见的大宗商品

来源:
《SAFT专栏》

在大宗商品市场中忍受了四年下跌之苦的投资者犯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误:投资了一个央行都不支持的资产类别。

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给予股票和债券市场力度明显的支持,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不过大宗商品却没有得到丝毫。

这可能是好的政策,或许不是;你肯定会说目前大宗商品的下跌走势反映了全球经济明显缺乏通胀的态势。这或许会激发有关采取更多量化宽松措施的呼声,不过鉴于迄今为止这些措施既未带来明显的通胀,也没有点燃对原材料的需求,因此不能想当然地判断央行对金融资产更多的购买将有助于支持大宗商品价格。

市场情势反映出的是,在后危机时代,官方政策对投资策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非是良好的分析和风险承担。

大宗商品深陷已长达四年之久的熊市,而近几个月这种下行态势又在加剧。汤森路透/CoreCommodity CRB指数.TRJCRB自2011年4月来已下跌逾46%,而单单是过去一年就下跌了逾30%。

当然,下跌的原因是复杂的。能源价格大幅下跌一部分是因为需求疲软,一部分是因为能源效率提升,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原油产出国打压页岩油和其它能源厂商的战略意图。

而且过去十年来一直是全球多数大宗商品主要增量买家的中国,正面临增长放缓和经济由投资向消费转型的叠加期,这种变化意味着对原材料的需求强度将会减弱。

所以,在一个央行充当新妈的世界里,大宗商品就有点像不讨人喜欢的前妻留下的孩子。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都发现购买公债的措施是有效的,一些时候购买其它资产也是如此,至少一部分是因为这能对其它金融资产构成影响,从而使得投资者财富增值,使得融资更为便捷和便宜。

一切靠运气

中国的作法又更上层楼,使出前所未见的干预措施拯救暴跌的股市,包括提供流动性支持,使金融机构能够为买股提供融通资金。而中国的官方政策一直支持经济结构向消费导向转型,更加剧了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打压效果。

以这个角度而言,相对于大宗商品的金融资产,成为各大央行还能拿来刺激需求及通胀的少数工具之一,纯粹就是好运而已。这并不是说官方政策应该要用来支撑大宗商品价格,不过与其把钱送给那些拥有证券的富人,不如送给那些比较不富裕的大宗商品生产者,表面上还好看些。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特别是能源价格,至少在发达国家是给了政策官员一些喘息空间,因为物价下跌让消费者的荷包较为宽裕,可以增加开支或是减轻负债。

但那些为资产价格护盘的央行,也可能是在打一场赢不了的仗,不论是在通胀方面,或是达到投资人对获利的高预期方面。

投资专家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认为,随着经济体扩大,投资回报自然会较低。不光是资本更多,技术创新也加快,大型的新投资变成不得不为。社会变得更富裕,但投资回报下滑,然而投机性泡沫往往会形成。

就和科技业一样,大宗商品也有类似情况,新技术让大宗商品的利用更有效率,寻找新供应源变得更容易。能源生产商的高收益债即将出现一波违约潮,或许是这种新现象的最佳说明。我们有了获得更多能源的管道,但投资回报却不如投资者的期望。

不论是能源、钢铁、或是手机,到头来我们得到的都远超出所想要的。但除了像苹果这种少数的特殊例外,大多数的情况是,要兼顾负担新投资及创造不错投资回报,变得困难多了。

这其中有很大的自我强化色彩。只要各大央行仍然认为资产市场是达成其他目标的方便工具,那么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的表现落差,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1508/%E4%B8%8D%E5%8F%97%E5%A4%AE%E5%A6%88%E5%BE%85%E8%A7%81%E7%9A%84%E5%A4%A7%E5%AE%97%E5%95%86%E5%9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