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玲
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2015年 8月 6日
由高中生發起的反課綱運動,在教育部長吳思華與學生談判破裂、立法院決定不召開臨時會、學生已身心俱疲的情況下,似乎很難劃下讓雙方都滿意的句點;相較於去年的太陽花學運,這一次的反課綱運動,雖然學生人數少得多,但引起台灣內部的衝突,卻有過之而不及。
兩場學生運動相比,太陽花學運的主體是大學生、研究生,反課綱運動的主體是高中生,年紀更小,特別是在經歷一位高中生以自殺來表達抗議的要求後,引發了社會更多的同情,讓「反對反課綱」者也不忍苛責學生,進而把矛頭指向是綠營在背後操弄學生。中國史觀VS台灣史觀
雖 然太陽花學運與反課綱運動,都是以「反黑箱」的決策不透明,作為抗爭的施力點,但是太陽花學運因為觸及更複雜的國際經濟與產業分工,讓潛藏於內的統獨爭議 蒙上了一層面紗,相形之下,反課綱運動雖也有對於程序的質疑,卻更趨近於統獨問題的核心,即「你是站在突顯中國正統性的中華民國史觀?還是站在以台灣為主 體的台灣史觀?」。
反課綱者認為,新課綱把中性的「接收台灣」改為「光復台灣」、增加了晚清時期包括孫中山等人來台尋求台人支持,以及台人 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建立,皆是意欲凸顯中國史觀的正統性;贊成新課綱者,認為新課綱中把「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慰安婦」改為「婦女被強迫做 慰安婦」是理所當然,「有哪一位婦女是自願去做慰安婦?連日本自己都承認在台灣實行殖民政策,我們為什麼不能用殖民?」
誰主政,就換一次課綱
由於台灣實行「一綱多 本」的教育政策,不同的出版社需依據課綱來編撰教科書,雖然課綱中未提及的部份,各家出版社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寫進教科書中,但是明訂在課綱中的部份,就一 定要寫進去,因此課綱之所以引起高度關注,主因在於許多人認為這對孩子的歷史認知,具有「洗腦」的作用,因此不論贊成者、反對者,雙方態度都非常堅持。
事 實上,課綱爭議在台灣並非第一次發生;陳水扁主政時曾經頒布的「九五暫綱」,是變動最大的一次,也是首度將台灣史脫離中國史獨立成冊,把一九四五年以前的 中華民國史列為中國史,一九四五年以後部份改為台灣史,「日據」也改為「日治」,並增加了舊金山和約等獨派所主張的「台灣未定論」等立論基礎,當時也發生 了諸多爭議,引起國民黨立委聯署要求暫緩課綱實施,但是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強調:「已公告的課程綱不能隨意喊停,否則牽連層面太大。」此一理由,與如今 教育部長吳思華,拒絕學生撤回或暫緩實施新課綱的說法,幾無二致。
對照前後兩次課綱變動,綠營主政,就修改成台灣史觀的課綱;藍營主政,就修改成中國史觀的課綱;似乎應驗了「歷史的話語權,是掌握在執政者手中」,只是台灣四年選一次總統,更多人憂心:「是否誰主政,就得換一部不同史觀的課綱?」
歷史不是灌輸,是探究思辨
憑心而論,每次執政者對於歷史課綱的修訂,目的都不在教育,而是在「灌輸」,意欲將年輕學子培養成為自己意識型態的信陡,然而歷史,何止是一部課綱、一本教科書?因此有些歷史學者開始呼籲:「與其執拗於歷史學什麼,不如更關注歷史該如何學?」
因 為歷史並非一成不變,所謂的「史實」,隨著史料陸續出現、視野轉換,都可能出現不同的詮釋,學生上歷史課,不該只是為了背一堆考過就忘的史實,更該學習的 是一種「探究」的方法,若能了解不同觀點是如何產生、彼此的衝突又在哪裏?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思辨能力,或許,這才是歷史教育的成功。
(責編:董樂)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8/150806_twletter_course_ou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