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1 August 2015

聚焦:人民幣匯率地震引發全球反響

中國突然改變匯率管控政策,允許人民幣一日(11日)狂跌1.86%,創下歷史單日最大跌幅之舉,引發全球媒體關注。 BBC中文網特此薈集全球一些主要媒體報道與評論。
一些英美媒體預測此舉將引發新一輪「全球貨幣戰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媒體更多關心人民幣匯率激變對本國能源和礦業出口經濟的影響;歐洲媒體多認為中國允許匯率較大幅度變動既有刺激出口經濟的內因,也有增加市場決定因素、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外因考量。亞洲國家媒體很多擔心中國周邊其他出口型經濟國家將受到進一步「擠壓」。
「貨幣戰爭」
路透社11日發表評論稱,人民幣大幅貶值轟鳴了「新一輪貨幣戰爭的大炮」。
評論指出,人民幣周二「出人意料」的舉動還有可能將引發相關國家相應的一連串爭相貨幣貶值行動,從而引發又一輪原巴西財長蒙特加2010首次提及的所謂「貨幣戰爭」,甚至可能迫使美聯儲推遲廣泛預期的既定升息時間。
不過,評論也同時指出,其實除美國和英國外,日本已經連續數年以及最近歐盟開始的量化寬鬆政策,均旨在降低匯率,刺激出口和經濟增長,因此北京此舉也並非唯一罪魁。
《華盛頓郵報》分析認為,人民幣被允許更多幅度波動,從一方面講將有助於中國刺激出口和穩定經濟,但另一方面也給長期指責北京「操縱」匯率的很多華盛頓政客出了難題:究竟是繼續鼓勵北京方面允許市場力量在決定匯率的過程中扮演更大角色,還是要求中國央行介入防止人民幣進一步下滑?
塞翁失馬?
《華盛頓郵報》指出,人民幣匯率大跌其實正是因為北京響應了很多美國政客長期呼籲的結果,但結果可能對美國人來說是事與願違的。很多美國政客長期指責人民幣匯率被「人為操縱」,應該「引入更多市場機制」,允許人民幣「升值」; 而如今面臨經濟放緩,允許更多市場機制的直接結果卻是人民幣大跌。
《洛杉磯時報》認為,人民幣大跌其實對中國最終實現貨幣國際化的目標來說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情,因為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長期要求中國允許市場在匯率制定過程中扮演更主要角色。 《洛杉磯時報》報道也注意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早些時候已經不再認為人民幣匯率過低。
英國《每日電訊報》在題為「中國人民幣的金牌手」的分析文章中指出,北京允許人民幣每日匯率在更大程度上隨市場力量浮動的決定,一方面可以刺激國內經濟,一方面也可以有助於為人民幣已經可以國際化的論點增加論據。
衝擊全球
其他有大量高端商品出口的歐洲國家以及經濟對能源和礦業出口依賴較大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媒體在報道人民幣匯率大幅日動時,則更加關心的是對本國貨幣和出口經濟的衝擊。
德國和法國媒體在報道人民幣匯率較大幅度下滑的消息時,突出分析報道了德國寶馬車和法國路易威登等奢華商品為何在中國市場必將進一步受到嚴重衝擊。
不少亞洲國家媒體也擔心,人民幣加入周邊國家貨幣貶值行列之後,會對周邊出口型經濟國家的經濟構成「擠壓」態勢,可能會進一步引發國際矛盾。
(編寫:晧宇/責編:路西)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2015/08/150811_china_yuan_global_re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