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5 June 2012

所知世界的完結

Dani Rodrik (以下至文章的中文版,不是很好的翻譯):

…在中國這一情景也在發生,因為中國領導人也面臨一場他們自己國家的危機。經濟的下滑已經加劇了社會矛盾,而最近歐洲態勢的惡化又算是火上澆油。隨著出口歐洲的訂單被大量取消,中國的許多工廠都面臨大規模倒閉。一些大城市已經開始了示威活動,要求遏制政府官員中的腐敗行為。

中國政府決定不能進一步冒著加劇衝突的風險,於是宣佈實施一系列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抑制失業率的增加,包括對出口者進行直接的財政補助,並且干預外匯市場來削弱人民幣。

在美國,剛上任的共和黨總統米特·羅姆尼在隨後進行的艱苦拼搏的競選運動中嘲笑奧巴馬對中國經濟政策的態度太軟弱了。與歐洲經濟的蔓延相結合已經導致了嚴重的信貸危機,而突然間從中國大量湧入的廉價商品都讓羅姆尼的團隊陷入困境中。羅姆尼沒有採取其經濟顧問的建議,而是要求對中國出口物徵收進口稅。那些在動 員選民支持中起關鍵作用的茶党支持者們敦促羅姆尼態度應更加強硬一些,甚至要退出世界貿易組織。

再過幾年,世界經濟的衰退程度會被未來的歷史學家們稱為第二次大蕭條。失業率會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許多政府由於沒有資金來源,只能採取一些會加重別國 問題的措施——貿易保護以及競爭性匯率貶值。由於各國都進入經濟上的閉關自守,頻繁召開的全球經濟峰會除了能帶來要加強合作的空口承諾,再無其它幫助。

很少有國家能在這場經濟毀滅中倖存下來,而那些相對能較好倖存下來的國家都滿足三個特點:低水準的公共債務,對出口和資本流動的有限依賴,以及強健的民主體系。這麼看來巴西和印度相對而言都屬於天堂之地,儘管他們經濟增長的前景也極大降低。

在最近的幾個世紀中,歐洲不再是耀眼的民主的燈塔。阿拉伯中東地區對獨裁的伊斯蘭國家的態度有了決定性的轉變。在亞洲,中美間經濟上的矛盾正擴展為軍事上的鬥爭。在中國南海地區兩國間的海軍衝突日益頻繁,潛伏著可能會爆發成全面戰爭的威脅。

在短期内,南海問題演變成武裝衝突的機會很微,因爲中共政權首要目標是維持自己統治者的地位,而它知道只要它稍微戰敗(戰敗的可能性極高),國内外的壓力都會大幅增加,這對它的統治地位是一極大風險,因此它會盡可能避免任何武裝衝突。對美國來説,美國企業在中國也有很多投資,除非要求制裁中國產品的呼聲大於跨國企業的壓力,美國也不會貿然挑起衝突。因此,經濟進一步衰退、各政治經濟大致崩潰後,世界會經歷一段相對穩定的時間,這是大風暴前夕的平和。

http://wp.me/pXZbk-K7



from 山中雜記 http://montwithin.wordpress.com/2012/06/15/%e6%89%80%e7%9f%a5%e4%b8%96%e7%95%8c%e7%9a%84%e5%ae%8c%e7%b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