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 June 2012

外企白领的末日

在外企中讨生活的人过了10多年的好日子。从90年代中期开始,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从设立驻华办事处到建立生产基地,到成立面向
国内市场的销售公司,外企实实在在地在中国开枝散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之余,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尤其是先进的经营理念。直到今天,在
外企工作,怎么看都还是一件体面的事情。相对丰厚的薪水和周全的福利,斯文得体的穿着打扮,舒适的工作环境,规范的管理制度,平和洋化的人文氛围都使外企
的白领们有种无形的优越感。不是吗?我们比民工和非垄断国营职工有钱,比老板们有文化修养,虽然是夹心阶层,但生活质量不低。
  然而,在这看似
华丽的外衣里,在外国企业品牌光环的笼罩下,我看到的白领们身上却是命门密布,不堪一击。这其实是一个很脆弱的群体,但里面的人却对自身的脆弱性毫无感
觉,对经济大环境变化可能会带来的毁灭性打击麻木不仁。重新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生活不会永远只有网络与咖啡。
  
 
 
讲到员工,不得不先讲讲能力。外企员工无疑是高学历,高起点的,但论到实际工作能力,则还是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其中,我对日资企业最难以理解。我熟悉的两
家世界500强日企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从来没碰过销售的人可以做销售部长,销售总监,不懂技术的人可以做技术部门的课长,甚至不是财务专业出身的人
也可以做财务部的头,原因只有一个,这些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可以跟日本人直接沟通,也更为日本人所信赖。但负面作用是什么呢?没有太多的人会对外行
的领导心悦诚服吧?别说在他们带领下能做出多大成绩,能够把下属管理好已经是本事了。在日本公司,不懂日语而能够上升到公司较高层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也经
常听到有能力的人不会呆在日本公司的说法。但是,中国对国际语言应用的普及程度毕竟还是太低了,当国际化迈入国门的时候,外语水平高的人能得到更多的机
会,这也是正常,但外语水平与多数情况下所需要实际工作能力完全不相干。
  在后天原因上,外资企业确实工作条件优越,特别是品牌知名度和财力
支持下的丰富资源使员工的工作事半功倍,多数公司采取的经销制度也使员工们乐于安做经销商的“管理者”。与之相比,民营企业员工的工作条件就恶劣多了,公
司名字没人知道,资源费用相当缺乏,就靠人的闯劲在第一线上跌爬滚打。我们经常看到外企员工出差办事是舒舒服服地坐的士,乘飞机,住高级酒店,预算很松
动,而民营员工多数还是挤公交,卧铺大巴和火车,不省着花会被老板骂,商业场上的最基本吃苦耐劳与生存技能就是这样锻炼和比较出来的。一位数码相机公司的
高层曾经向我抱怨过,招聘销售人员,在面试中问到如何达成销售目标时,大公司背景的面试者脱口而出的是要看公司能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似乎没有资源,他们就
寸步难行了。不可否认,公司提供资源是重要的,但是不应该是唯一和最首要的因素,强调资源的重要性也就是间接地否定了自己能力所可以起到的作用吧。同样
的,在以500强公司名字通报门户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是否隐约有一种优越感和踏实感呢?如果有,那是很可怕的,没有了公司名字作前缀,我们的名字就只是一
个没有意义的符号了。养尊处优的环境下多是温室的花朵,而在卑微中努力的往往会是强人,我相信员工与孩子同理。为咖啡而战与为盒饭而战的人的战斗力是完全
不同的。但是,外企员工尊重规则,重视流程,虽然这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在这一点上,轻视规范性的民营老板所带出的民企员工有着致命的缺陷。
  
说到民营企业的老板,很多不太敢招外企大公司分流出来的员工,待遇要求高,不能吃苦,成本意识差是他们的通病,国内公司是没那么厚家底来折腾的。而且,由
于实力上的差别,民企与外企之间确实各方面的落差都很大,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安心长期屈居在一家民营企业的。但是如果有一天,经济大环境使大家被迫
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呢?在外企出来和在民企出来的人谁更有生存能力?难说。
  
  在一份上海某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所提供的DDI与美国人员管理协会合作,对以跨国公司为主的中国雇员的留才状况调研的结果中看到,只有8%的中国员工有敬业投入,有61%的中国员工准备跳槽。
 
 有一家老牌但已经在快速衰落的美国公司的中国员工就曾经经常被人以一首圈中流行诗调侃,“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这真是
打工仔的最高梦想了。还有一家日本公司在工作电脑监控中发现,不少员工在上班时间大量浏览股票相关的网页,或者是安装了股票分析软件,领导层不得不开展
“严打”活动。也许,正是这种员工状态才昭示了一些企业的衰落气象。
  我们不能否认企业文化对员工敬业精神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在外企尤其不缺乏
这种洗脑培训。但是,中国这些年来的社会发展现状对其构成的影响完全不可忽视。二十多年来,中国始终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从中产生出很多机会,成就了
不少神话,这一切都使人心态趋向浮躁。跨国企业的雇员们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被猎头追捧,被高薪诱惑,目睹经销商的富有,享受商务活动中的奢华。虽然在职业
规划者的循循善诱下,心底也会勾画自己职业生涯的蓝图,但在现实中很快会发现,职途其实很短。在企业的金字塔上,越往上走路越窄,人越挤,而且基本没有进
入顶层的希望。外企的总部多在北京或上海,如果不去北京,上海,那么职位很快就可以封顶。即使在北京与上海,努力的结果很多时候还是敌不过国籍身份。也许
有不少公司也大力宣扬过本土化,但实际上我所看到的多数企业,即使曾经有过高层管理本土化的尝试,后来还是走回头路,高层,大公司的话甚至部门的关键人物
还是外籍。因此在这个职场中,最终挤上去的只是极少部分人,滞留在中间不上不下的人会越来越多。走到中间怎么办呢?外企不是国营机关,没打算要给你养老。
随着年资越来越长,薪酬越来越高,如果你不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话,那么你的性价比就大打折扣了,资本家们当然会算这数,可是,正因为在设计规范的跨国公司
里,有多少人的地位会是不可替代的呢?大多数人都只是一个庞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罢了,而且下面的人也需要上面的人给他们腾出发展空间,领着低工资但又精
力十足,好学进取的新丁们对活力不济的前辈们的收入和职位虎视眈眈,这也正符合老板们的需求。于是,在企业金字塔上,很多人会发现上到一半就无路可走了,
而长期停留在中间的平台上又是不可能的事情,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出局。最可悲的是,走到这一步的人往往正是人到中年,家庭负担最重,精力开始走下坡,转换角
色最难的时候,在这阶段,他们最依赖公司,最渴求稳定,但公司最不需要的正是这些人。我们也许看到日本即使放弃了终身雇佣制,但雇佣关系还是很稳定,随便
一个日本男人都是在公司工作了2,30年,但是,这里是中国,是外商来逐利的国家而不是他们本土,外商投资就是一种候鸟经济,每一个中国雇员都只是过客,
不是主人。在这种心理预期下,敬业精神只能成为一种可能,而不会是一种必然了。当然,中国的外商投资史还太短,我们还没有机会看到几个周期与循环,但我实
实在在地亲眼看到不少外企员工临近40岁的惶恐与悲哀。
  
  正因为这种心理预期以及所造成的敬业程度,也就引申出许多职业道德层面的问题。
 
 在2002年前后,一家家喻户晓的大型欧美日化企业被披露出内部员工贪污成风的问题,其实这种情况在外企很普遍,只是涉及金额不一定那么大而已。这么多
年我所见过听过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早在1995年,一家当今在数码产品上非常强势的公司就曾经出现过三地负责人联手,与一家经销商合作,由经销商出面,
他们则调动内部各种资源的合股形式,成为该部门产品的代理商。同样在90年代上半期,某著名OA产品部门的销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合作在外面成立一家该产
品的销售公司兼维修中心,由于里应外合,业务做得蒸蒸日上。这两个真实案例的经典之处还在于,最后他们都被公司发现了,开除了,然后收编为正式经销商,后
来都是不小的老板了。说实话,我对这例子里面的人还是比较欣赏的,这几个都是强人,有头脑,有胆识,对公司的危害性不算最大,也为自己找到了出路。但是,
更多的是一些没出息的贪小便宜。在公司的广告费等市场费用上做文章,拿回扣算是比较大的勾当,与经销商同流合污,对给自己好处的经销商区别对待,给予一些
政策上的特别优惠,从而引起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也是常见行为。据说一些负责内务的也一样有赚钱的方法,如租写字楼,选定一些内务供应商,如机票,货运公司,
租车公司,文具公司等都能获得好处。我所见过最没出息的道德违规是一家主营影像产品的500强企业分公司的销售总监,满嘴的企业文化与仁义道德,但是却绝
不放过一些诸如把家里电话费,停车月保费,油费,孩子读兴趣班的学费等费用变着名目报销,以及把公司车变成家人接送与购物用的专用车等蝇头小利。比较夸张
的还有一家美国老牌企业,据说里面的员工个个都成精了,在前几年,一个小小的助理,工作两三年,也可以买房子了,当然,现在已经没戏了。上海一家500强
中国总部的一个销售部门,一个职位半年里换了3个人,最短的那个不到一个月就走了,后来知道原因很相同,
  他们都是多年经验磨成精的人,进公司很短的时间就把情况掌握了,知道这份工作是拿死工资,完全没有灰色地带可以运转,于是马上没有兴趣呆下去。
 
 对于这些普遍性的腐败行为,难道外国老板们都熟视无睹吗?就我所知道的,有几种情况。有的会“严打”,我曾经见过日本商工会发了一份通告给当地全体日
企,某日资大型超市的市场部经理由于贪污问题被报案处理,建议所有日企不要再聘用该员工。也有的是秘密开除就算,连内部员工也不明示,以免流传出去影响公
司形象,这种情况估计是大多数。当然还有一些外国老板由于各种原因对中国情况不熟悉,尤其是第一把手被充分授权,在中国只手遮天的情况下,什么事情都会发
生。
  多年前,曾经有一个挺睿智的中国通高层在处理完一单这样的CASE时(当事人正是我当年的前辈)讲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很清楚这些情
况,但是我也知道中国有句话叫水清则无鱼,本来我想,只要他的能力是做出好业绩的,即使做了一点坏事,但不过分的,我也就算了,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嘛。”
这个也许也是挺有代表性的想法吧。而且,我还很相信一点,人学好难,学坏真的很容易,长期呆在中国这个大染缸的外国人,不少也变质了,这也不是个别现象。
 
 以前曾经很崇尚企业要靠制度管理,而不是靠人治这一套理论模式,但是见识的事情多了以后就意识到,作为实体的人如果都变质了的话,虚拟的制度即使再完善
都还是画饼,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思想倒退,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跟我们政府的管理水平还是同步的,跟国内大环境还是相适应的。反而,在民营企业里面,虽然管
理说不上规范,但贪污不容易,因为老板对自己的钱袋子盯得很紧,对员工也相对严厉苛刻。不过,民营企业普遍还未把规模做大,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遇上瓶颈
是个前提,公司做大了还只靠老板的眼睛来盯,铁腕来抓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官场上有高薪养廉一说,到了企业里面,我相信也是行得通
的,毕竟大家都会计算腐败成本。说到高薪,社会上不少人总认为外企雇员的收入是很丰厚的,这个需要细分来看。首先在国家所规定的福利保障制度上外企做得比
较足,这里面有实力雄厚的原因,有尊重法律的原因,还有通过高待遇来吸引优秀人才的常规认识。我熟悉的一家日本大IT公司,一家美国大的通讯设备公司都定
出了比国家规定高得多的福利制度,目的就是要把优秀人才吸引过去。2002年接触的一个台湾老板,员工都说他抠门,但是他从劳务派遣公司招人的时候还是老
老实实地询问国家规定的医疗,公积金等的最低标准是什么,而没有去试图逃避一些规定履行的义务。2006年一家日资公司因亏损原因结束两个部门,需要裁减
大批的职员,我看到他们给出的辞退补偿标准是比政府要求高的,因此虽然一批人失去了工作,倒也没引起什么纠纷。在福利及保障方面,外企确实比民营企业是做
得好很多。
  至于工资收入,虽然因应行业而不同,但以前网络上也流传过一个资别排行榜,由高至低依次是美国公司,欧洲公司,日本公司,香港公
司,韩国/台湾公司,我觉得与事实差不离,在一头一尾之间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而在企业内部,每一家公司的晋升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也许都不同。但总体来
说,运营方式保守的企业,收入差别主要体现在年资与职位上,尤其是日本和台湾企业,在日本公司,部门经理的工资会去到部门助理工资的5倍以上。也有一些崇
尚激励制度的公司,收入的差别也许会体现在个人的业绩与能力上,但这种公司在讲求规范性与团体合作的外企里应该不是主流。
  
因此,在外企里面,收入差距其实是会拉得很大的。底层的员工毕竟是占公司的大多数,即使是在沿海大城市,拿两,三千元工资的白领比比皆是,特别是新入职的
大学生,这份收入无论如何都称不上高薪。在新劳动法出台时有一种声音是,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劳动者的收入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句话不单指农民工,放到
外企上其实也是一样。1995年一家大公司招销售助理,工资2300元,2008年,一家同样规模的大公司招销售助理,工资2500元,对于这些年来饱受
高学费煎熬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收入增长水平不能说不悲哀。
  我曾经问过不少年轻职员的家庭负担,沿海大城市的本地人有部分是不太需要赡养父
母,顶多象征性地给点伙食费,这也许跟当地经济水平相对比较高,父母多是体制内受保障人士,本人又是独生子女有关吧。如果是内地来的从业人员花费就大多
了,租屋和每年的一大笔探亲费用都是免不了的。白领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需求不是单纯的温饱,他们还需要有旅游,有聚会,有消遣,有时尚品,还有增值学
习等。曾经看过一种说法,月入好几千的白领是月光族,反而月入一千来块的民工还能每个月汇钱回老家,这是活法的不同。我见过不少白领中高层,活得比很多私
人老板们上档次多了,一来因为掌握公司商务费用,二来品位要求高,两者相结合渐渐形成了一种与自身收入不相称的生活质量的虚高,而这虚高是缺乏底气的。
 
 在外企大公司,部门经理级别以上的人有可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当然我们对中产的定义还相当的模糊。这里面有些人会有一套已经买断的房子,
有车,有一定的理财需求,有名牌购买倾向,有全职太太。但是大多数流连于金字塔中下层的人其实就是城市贫民,他们收入不高,消费不低,随着年龄增长还会产
生成家立室的需求,储蓄却不多,。但是,作为外企白领,很多人又不能接受结婚还住租来的房子,这样一来,借贷买房成了大多数人必经之路。当我们在看美国次
贷危机热闹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人何尝不是次级信贷的对象?当这份工作出现变数的话,他们还有支付能力吗?
  
  此文最终要讲的就
是“变数”。在外企里,安于现状的太多,居安思危的太少。人们不是没有上进心,而是思维宽度就只停留在企业内部的晋升或跨企业的跳跃上,而很少会有突破这
个圈子勇气和意识。根本的原因,我想在于外商投资在中国还没完整地走完过一个周期。我们亲眼目睹过国营企业的变迁,很了解民营企业的脆弱,但是对于外资企
业,我们一直以来所看到的是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对他们的吸引,以及外资的自身雄厚实力和享受超国民政策待遇的基础上所给中国员工带来的相对优越的从
业环境,却没有多少人见识过或设想过外资的撤离。但是,现状永远不能代表未来,这个“未来”也许并不远,2009年或者2010年,我们也许就会亲身见证
外资的有序撤离及其遗留下来的就业萧条。
  招商引资政策迎合的是国外资本的逐利目的,具体来讲,诱饵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资源以及有想象空间的广阔市场。相应的,他们要撤走,原因就是该因素已经不再构成诱惑。
 
 首先是劳动力薪酬水平已经越来越不廉价了,周边国家正以这点为突破口来挖中国的投资者。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诟病,政府开始提
倡对资源的保护和提高环保的标准,虽然这多少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但也足以使外商投资中国的第一个理由开始渐渐站不住脚了,或者说,中国的可利用价值越来
越少了。
  另外,曾经引起外资企业无限想象空间的广阔市场也被打了折扣。我见过卖相机,卖打印机的销售部门的洋领导们一开始是这样大致推断销售
目标的。中国有13亿人,假如有X%的人要买这商品,市场容量就是X亿台,这里面我们的市场份额假设是X%,那么就是说我们起码能卖XXX万台。这种理论
化的推测很快就被推倒。进入中国日久了,他们发现,中国人口是多,GDP数字也好看,但是有购买力的人群远远不是原来所想象的多。13亿人里面有近9亿多
是农村人口,虽然其中有2亿多实际居住地流向城市,但都可以归纳到销售对象以外的范畴。中国的贫富分化是如此的严重,以致外资老板们以13亿人口为基数的
计算方法完全可以推倒重来。而且在剩下的潜在销售对象群里,我们发现还面临着高储蓄低消费的习惯问题。中国这二十多年来的发展虽然神速,但75%的财富掌
握在国家手里,而不是藏富民间,城镇居民跟农民的收入增长完全与国家不同步。同时,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这种防御心理无疑更使内需市场难
以提振。因此,洋老板们越来越觉得需要修正原先过于乐观的市场构想。
  我们曾经看到过日本手机企业的溃败与退出,冲印行业的淡出,但这种行业批量撤离还是比较罕见,还是以零星的倒闭或合并或撤资为主,因此对整个就业情况没有太大影响。
  但是现在的整个形势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人民币的升值是一个转折点。这20多年来,人民币是以贬值为主趋势,经历过如1986年,89年,90年等几次跳跃性贬值,这极大地鼓励了出口和吸引了
外资,接近十年时间,汇率牢牢地稳定在了100美元兑人民币828元上,直到2003年起国际上不断发出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为止,去年开始,我们看到人
民币兑美元升值开始加速并有单边升值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计算出外商进入中国投资的这些年里,即使不算上其他的制造成本与市场销售的收益,单是
汇率变化已经赚不少了。要保住这块收益,就需要在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的时候把投资的资产套现。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本来是以美元的自我贬值为背景,对欧元等货
币实际还是贬值的。但到了美元对非美货币反转的时候,人民币对所有非美货币也会大幅升值,那么威胁到中国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地方还会蔓延到欧元区和日本。对
于外资来说,如果要在中国收益最大化,那就是在人民币走到没有再升值的预期,或者直接说就是大幅贬值之前撤资。
  世界经济全面步入衰退是转折点
将要产生的大背景,所有国家都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蚱蜢,谁都跑不出全球化这个圈。在经济衰退面前,企业的运营会趋向保守,投资会谨慎甚至收缩,对成本控制
的要求更严格,有的大企业甚至已经主动调低市场份额目标。随着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把以前不需要太重视的运输成本开始考虑进去,从而把制
造基地回迁到靠近主要市场的低成本地区如墨西哥或东欧等国家。在购买力衰退,原材料上涨,利润率低下的趋势中,跨国企业都需要重新审核成本来维持生存和发
展,但是偏偏在这年头,政府出台提高劳动力成本的新劳动合同法,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合时宜地高调作出驱逐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姿态。这些政策虽然可以理
解,但时机选择得实在糟糕。产业升级是很好的愿景,但现实并非你要腾笼就能换鸟,弄不好昔日红红火火的制造基地就沦为一个空巢。制造业的衰落必然会导致大
城市中的众多的外企公司丧失了基础,成为空中楼阁,工人失业潮紧接着自然就是白领失业潮。
  
农民工对生活的要求低,失业了还可以回去耕作乡下的几分地,特别是随着国际粮食价格的走高,政府陆续出台对农业的保护政策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按这个趋势
下去,回家务农不见得是比到城市打工更坏的选择,由城市向农村回流的逆转潮流完全可能产生。相反,城市的白领们有什么退路呢?从一开始就放弃或被迫放弃了
钻进受保护的体制框架内那条路,也没有一亩三分田,也许剩下的就是那套还没供完的房子。
  年轻的职员们在工作之余就是玩网络游戏,下载歌曲,泡
酒吧,谈论娱乐新闻;人近中年的就追电视剧,炒炒股,研究到哪休闲旅游;削尖脑袋挤进高层的就忙于精心构思PPT,练习高尔夫,熟读企业管理。几乎没有人
有危机感,大家都似乎认为生活就该这样持续下去,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演变熟视无睹,对国内政策的微妙性麻木不仁,对身边的产业困境觉得事不关己,最贴近经济
的感受顶多就是股票升了,股票跌了。这种无知无畏的心态实在可怕。
  外商撤资潮,白领失业潮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什么时候来临,我们可以留意国际经济衰退的深化和蔓延速度以及对中国的关联影响,至于国内政策,说实话,现在已经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了。
 
 也许有人问,即使你知道这一天会到来,又能怎么样呢?这个确实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是已经赚够的,条件好的,移民吧。如果还有野心和特长的,小心务
实地开创自己的事业吧。如果是家里有条件的,尽快转到体制内吧。如果你还年轻,少点玩休闲,多学知识去为自己增值吧,以后职场肉搏战用得上。
  不要再耽于安逸,危机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25991?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