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8 June 2012

信報社評:解決貧富懸殊 虛擲十年光陰

信報財經新聞 19-6-2012

統計處昨天公布香港住戶收入分布研究結果,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堅尼系數(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每月收入計算),與二○○六年相同,但較二○○一年則輕微上升,反映收窄貧富差距十年來其實並無改善,反而政府「後知後覺」的政策,引發社會愈來愈強烈不滿之聲。

雖 然報告指出,政府通過稅務和社會福利將收入分布的上端,重新分配至收入分布的下端,亦即透過轉移支付,把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的收入分配差距,作出了改 善,但考慮到近年通貨膨脹的「逆分配」效果,百物騰貴,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一直處於低水平,加上隱藏在社會陰暗角落的「N無人士」,香港貧富懸殊所 產生的矛盾,近年不斷威脅社會秩序的穩定性。

報告提出,造成收入差距其中的重要因素是,由於香港社會經濟和人口的變遷,非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數目,十年來大幅上升,這些住戶人口均為年逾六十五歲長者,沒有收入,使住戶中位數偏低,因而也把收入分配差距拉闊。

隨着香港人口老齡化,收入差距有加劇擴闊之虞。上月政府公布《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的進度報告》,預計香港總勞動人口持續減少,到二○二○年,撫養比率將上升至每千名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撫養一千零四十二人,勞動力負擔壓力進一步加大。

很 明顯,人口老齡化對儲蓄亦產生一定減退效果,由於長者實際收入低,儲蓄傾向也低,社會減少資本積累,並壓抑經濟增長率,因此,從人口結構改變的趨勢看,香 港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有持續擴闊的壓力。政府去年通過轉移支付和稅務手段,進行「二次分配」,其實是「遲來」的救濟。

從初始分配角度看, 報告資料反映,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為一萬二千元,與二○○六年相比,經價格變動調整,實質升幅為百分之三點五。考慮到通脹因素,可支配收入增 幅極其有限。可以說,過去五年,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並無持續明顯提升。若非去年五月實施最低工資制,初始分配不均的格局會更顯著。

據統計處的資料,二○○一年和二○一一年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月入八千至九千九百九十九元相對低收入階層,佔比由百分之十二點二微升至百分之十二點九,結構變動不大。以整體收入中位數看,二○○一年與二○○六年幾乎紋風不動,直至去年才稍有改善。

收 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無疑也牽涉市場規則的制度安排,如鼓勵機會均等、消除經營壟斷和打擊商業賄賂等。但在香港的情況,收入分配不平均所導致貧富懸殊的積 累,主要是通過是否擁有「資產」而進一步擴大。事實上,資產是能夠真正「脫貧」的最有力工具,否則只能繼續「餐搵餐食餐餐清」。

可以說,政府對解決貧富差距擴大問題,除了作直接消費目的社會福利轉移支付外,對於通過有助資產積累的轉支政策,無論是支援向下層墜落的中產家庭或積極作上層流動的低收入家庭,以改善分配不均等的負面效應,一直缺乏全盤政策思維,停滯不前。

從 《住戶收入分布》結果看到,政府只強調,去年所有住戶按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計算的堅尼系數,跟二○○六年相若;從事經濟活動的家庭住戶(有職業收 入)的堅尼系數,則由二○○六年的○點四三六,降至去年的○點四三○,主要是受惠於就業市場改善,落實法定最低工資,但與十年前相比,基本上沒有改善,反 映解決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其實虛擲了十年光陰。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6/blog-post_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