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7 June 2012

人口密度、环境支撑力与中国的生存环境

最近在微博与推特上流传一段话:“【一个传播了半个世纪的谎言】:中国贫穷是因人口多造成的。中国人口密度在全球排名为 55名。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几乎都比中国富裕,欧洲国家更是如此。亚洲比中国人口密度高的日本、新加坡都比中国富裕得多,亚洲人口密度最低的蒙古却是最贫穷地区。显然将中国问题怪罪于人口太多,是巨大的谎言。”

这段话其实有严重问题。第一,并没有人将人口归结为中国贫穷的唯一根源,这是虚构前提。杜撰前提做为靶子,以此建构批判目标并提出自己的“理论”,是近年来认为“中华民族即将灭种”的“反计生派”(实是反节育派)的惯技。第二,人口密度不仅仅是因为人口自然增长形成的,而且它也只是衡量人口与资源、经济关系的一个指标。脱离具体的经济环境去比较后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密度与工业化国家之人口密度,并无意义。三,中国人口密度固然在世界上排名靠后,但可耕地面积相对于国土面积来说不高,人均耕地面积很低。因此,上述话语显然是外行拼凑的,从前提、推论逻辑到结果都存在严重错误。

人口密度高,往往基于以下原因:

1、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或者特殊,长期以来是一国或者一区域的经济中心。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之外,还能吸引周边地区人口前来(即人口的“机械增长”)。这就是香港人口密度6420人/平方公里,上海2640人/平方公里,天津886人/平方公里,北京823人/平方公里的由来。
港沪两地产业结构较优、经济发展水平高,服务业发达,早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无论是经济辐射能力还是吸附资源的能力都很强大,因此能够支撑如此高密度的人口。其中北京的情况稍特殊,该地是消费型城市,但因为是一国政治中心,资源吸附能力特别强,因此能够支撑起这么多人口,至于因为资源过度汲取(包括水资源等)而形成的环京津贫困带,以及生活于这贫困带上的数百万贫困人口,却为社会所忽视。

2、中西部地区人口密度高,则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的原因。例如山东人口密度579人/平方公里,河南553人/平方公里,湖北325人/平方公里,湖南304人/平方公里,四川172人/平方公里。安徽429人/平方公里。这类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与资源吸附能力远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与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差,人口与资源的关系相对紧张,本地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有限,人口外流现象突出,湖南四川人多到广东打工,安徽保姆闻名中国。河南省则因为生态灾难频发,人口外溢,遍及中国北部省份陕西、青海、甘肃、新疆。在那些地方,据说满街都能听到河南口音,大都是历年陆续逃荒而去者。媒体将其称之为“生态难民”。

3、人口密度低的西北五省。西北五省地理与气候条件均很恶劣,经济不发达,生态脆弱,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过度开发,导致生态迅速恶化,无法支撑本地人口。比如宁夏人口密度85人/平方公里,甘肃57人/平方公里,内蒙古20人/平方公里,青海7.2人/平方公里。尽管人口密度已经相当低,但由于地理条件、资源、气候等各方面限制,其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这些地区包含号称“中华水塔”的青海三江源地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黄河成河的甘南高原。早在十多年前,这些地区因过度开发而缺水,内蒙古草原也迅速沙化。潘岳在2005年就透露:中国已有1.86亿生态难民,主要来自于中国西北各省区。
往外移民有多难?只要看看甘肃民勤县政府网站上一封群众来信就知道,这位号称“被遗忘的生态难民”张志德在2012年3月5日给政府的信中说,由于他家不在政府划定的搬迁户之列,留在难以为生的勤锋农场艰难度日,希望能够给他们一个迁出的机会。但民勤县政府却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以上分析说明,一个地方的人口密度只是说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一个参数,构成一个地区经济支撑力的因素还有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水平、资源吸附能力等各种因素。地理条件好,经济结构较优地区,每公里的人口密度即使偏高,如上海广东等地,其经济支撑能力也远远高于人口密度低、但地理条件恶劣的沙漠、戈壁滩,如甘肃青海等省份。中国31个省区中,人口密度最低的(只有平均密度的1.5%),贫困人口比例最高,许多人住着简陋的房子,吃着粗劣的食品;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高达平均密度的21.8倍),贫困人口少,大部分人的居住条件现代化,衣食行方面水平也比前者高出许多。

无需否认,中国人口与资源关系非常紧张,近30余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是支撑在对环境的过度透支之上。观之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多的人口,但自身的资源,例如金(地下矿产)、木(森林)、水(严重缺水与高度污染)、土(污染严重、13%左右被重金属污染)却已被消耗殆尽,石油等能源与铁矿等主要资源已需要依赖进口,连粮食都不能全部自给,需要进口——2010年,中国进口9500万吨粮食,占国内粮食产 量的17%。国人还要看到,伴随着大量耕地被城市和工厂占用、严重的土地退化,以及水资源缺乏等严峻的能源及环境形势,中国的粮食自给这一目标的前景不太乐观。
以上例子,说明忽视一国经济是由资源状态、经济结构、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素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只孤立地拿人口密度说事非常偏狭。

编造这段微博的人也许会说,那我们就努力将青海、甘肃等穷困省份发展成上海、广东、江苏浙江不就行了?答案是不行,上帝也没有那种能力,因为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受限于生态环境地理条件的制约,目前那些地区的缺水与沙漠化,就是大自然对其在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过度开发的严厉报复。

至于日本与新加坡,这两国的人口密度虽高,但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社会节育思想,家庭规模与人口总规模都控制在合理水平内,尤其是日本,早就进入后人口转变阶段,不婚族渐多,生育率普遍下降,与中国面临的问题完全不一样。(请看续篇《中国的计划生育应向社会节育转变》)



from 何清涟美国之音中文博客 http://voachineseblog.com/heqinglian/2012/06/living-conditio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