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白先勇的文字,像漫步花團錦簇、綠樹林蔭、清風送爽的御花園一樣,在茂盛和博奧裡,滲透著陣陣看不見卻觸得到的淚水和哀慟。典雅中藏憂愁,細膩內現感性,一字一句織出那時代中國人的心事。中學時期中文老師利用閒餘時間,介紹《台北人》後,白先勇的長短篇小說和散文,我都有讀過。甚至有兩次受白先勇小說的感動,認真地提起筆來創作,可惜竭於靈感,缺乏體驗歷練,以失敗告終。大學畢業後,生活充滿一片《芝加哥之死》的深沉氣息,輾轉努力,近年總算找到方向,及賺回一些自己的時間。間中從書架拿起白先勇的書來讀,仍深深被他的文字感動。白先勇醉心宣揚崑曲的工作後,寫作減少,今年終以父親白崇禧為題材,寫下《父親與民國》,一解讀者多年來等待文字的心。在書局發現書本發售的一刻,我已急不及待將上下二冊拿到收款處,辦一個移交鈔票的世俗手續。日前白先勇在香港舉辦座談會,順理成章把握機會參加,親身細聽他講述著書前後的感受。
經白先勇介紹後,我方知這部《父親與民國》在兩岸三地同時出版。大陸最早,在4月,台灣是5月,香港6月。當然,若以一般大陸作者而言,這個出版次序沒有甚麼特別。但白先勇本人是國民黨核心之後,寫的,又是白崇禧,是當年國民黨的剿匪總司令,大陸仍能同步出版,兼是先發地區,這一點倒教人有點意外。白先勇表示,在北京、南京、武漢、重慶、桂林、台北出席座談會時,感到一份民國熱,很多年青一代都希望更加清楚民國時期的歷史。在大陸的教科書裡,白崇禧是一名桂系軍閥,僅此而已;台灣的教科書,幾乎完全沒有提過白崇禧的名字,讓人有白讀民國史的感覺。像白崇禧在抗日時期所定出的軍事策略:「游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大陸人會以為是毛澤東提出,台灣人則認為是蔣介石的建議,其實兩者皆不是。香港的情況其實跟兩岸相差不遠,以通史為本的歷史教科書,甚少提及白崇禧的地位和功績。國共兩黨多年來不斷埋藏歷史真貌,不斷扭曲和粉飾歷史,製造有利自己的故事,以求達到政治目的,都是令人唏噓的事情。由民間開動這股動力,還白崇禧應有的地位,識別官方歷史的表徵,是白先勇寫下這書的動機。
論題材,這部《父親與民國》有一定吸引力,讓讀者再度返回1949年的時代,踏足近年龍應台和李敖的戰場。白崇禧戎馬一生,由18歲離開廣西老家參與辛亥革命那一年開始,勞累整整38年,是國民黨北伐、抗日、內戰時期的主要軍事將領。北伐時期打敗軍閥孫傳芳、張宗昌;蔣桂戰爭後建設三民主義風範的廣西;抗日戰爭期間指揮台兒莊會戰和崑崙關戰役兩場唯一的大捷;為台灣二二八事件善後;都是白崇禧的貢獻,也說明他是一名文武雙全的國棟之才。國共內戰失利後,白崇禧且戰且退,到了海南島,乘坐最後一班飛往台灣的飛機,在寶島這個大監獄,過了最大自由度的17年軟禁生活,最終像南宋詩人陸游一樣屈屈而終,在中華民國政權下呼出最後一口氣,安然歸真。如白先勇在書中所述,白崇禧的一生,由辛亥革命開始,和民國緊扣在一起,榮辱共存,盡顯軍人光明磊落的風範。白先勇謙虛地表示自己不是歷史學者,書是以一種圖文傳記的形式寫成,當中選取了很多當年有關白崇禧的媒體報導。而不少圖片更甚為珍貴,以及從未在大陸出現。媒體報導和圖片不會說謊,兼且準確地記錄了白崇禧在那個時代的事蹟,配上白先勇優美的文字,組合成一部感人的另類民間歷史書。
白先勇當然不會像李敖那麼火辣,在《父親與民國》中,並沒有直接嚴厲批評蔣介石,但字裡行間的幽淡,還是替父親申了幾道冤。第一道冤是北伐成功後,蔣介石想「釋兵權」,白崇禧認為裁軍會造成社會動亂,情願學石達開遠離是非地,帶軍遠守回族地區,蔣不同意。同樣來自桂系的李宗仁也不答允蔣的安排,終造成兄弟鬩牆的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李宗仁和白崇禧及後惟有返回廣西,獨自搞三民主義地區,培訓兵團。白先勇認為這是一場不應發生的戰爭,是對的。事實上,很多人以為蔣介石(其實是白崇禧)北伐打敗直皖系軍閥,加上奉系張學良投靠後,民國便歸於統一,這說法並不準確。再揭將領分地而治,正是來自蔣介石追求絕對權力的結果。
第二道冤是國共內戰前期在東北的四平街戰役,白崇禧堅持追擊林彪到底,直搗哈爾濱。徹底把敵人殲滅,才是用兵之道。但蔣介石以馬歇爾希望國共和談為由,最關鍵時刻還是把白崇禧調離東北。結果中共得以重整旗鼓,在及後東北的遼瀋戰役,擊敗國民黨。從歷史學來看,蔣介石以馬歇爾希望國共和談為由,似是藉口。蔣介石對共軍從不手軟,在抗日期間的皖南事變,不理環境,見縫插針,可見一斑。一個馬歇爾真的有魔法,可以把蔣介石勸退嗎?說到底,蔣介石是出於一種嫉妒,像台兒莊會戰這種大捷,蔣毫不興奮,甚至有酸溜溜的感覺(白先勇也在書中寫下了),因為蔣清楚知道打了勝仗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四平街戰役,再打下去,立大功定必再度是白崇禧。這種榮譽,絕對不為蔣介石所能接受。白先勇在書中數度表示父親的忿恨,一直在四平街戰役上,似有不少弦外之音。
第三道冤是國共內戰最重要的徐蚌會戰(即中共所稱的淮海戰役),蔣介石錯用戰略,把60萬部隊放在徐州平原,讓共軍易於攻擊。用人方面又重用黃埔系的庸將,在華中司令部外,另設立華東司令部,分掉白崇禧的指揮權。當白崇禧知悉排陣拙劣及軍將人選後,拒絕擔任總指揮,打一場必敗的仗。白崇禧自然被責備拒絕接受命令,含了不少冤。其實,白崇禧認為蔣介石戰略錯誤的看法,也是李宗仁在回憶錄的看法,亦是一些外國學者的看法。國民黨在三大戰役敗陣,實怪不得白崇禧,白先勇以半激動的筆觸,幫父親申了這口冤。
第四道冤是戰事失利後,李宗仁迫蔣介石下野,白崇禧認為蔣介石退下,或有利國共和談,因而做了些「逼宮」行為,讓李宗仁當上代總統。這種近乎張學良在西安事變的行為,應是最令蔣介石不滿的地方。李宗仁的努力白費之後,亦曾勸白崇禧選擇流亡美國,不要到台灣。不過,縱有張學良被軟禁的例子在前,白崇禧仍君子坦蕩蕩地跟隨國民黨到台灣,作出跟李宗仁不同的選擇,是看得出白崇禧性格上的光明磊落。這道冤令白崇禧被監視下,在台灣度過了他的最後17年,也只當上一個可有可無的閑官,直至歸真。
白先勇替父親寫下的文字,不是激烈,不是追究,而是尋真。白先勇也清楚指出,白崇禧與蔣介石之間有數不清的恩恩怨怨,是恩多,還是怨多,撥開國共放下的濃霧,把歷史看透,自會有合適的評論。但其實,白崇禧在書中除了俠骨外,還有柔情。白崇禧三十多歲才成家,唯一妻子馬佩璋為白家誕下十名孩子,在動亂的年代,共同面對國之憂、家之患、個人的失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馬二字已是漂亮的配合,放在白崇禧和馬佩璋身上,更教人多一分欣賞。真正的教養,可以在兒女身上發現。比較白先勇和蔣經國,可以看出不少白崇禧和蔣介石之間的分別。白先勇謙謙君子,醉心學術;蔣經國是特務首領,辭世前仍高壓治國。白先勇描寫白崇禧在台灣時期的事蹟及家庭生活,特別是六姊白先明的部份,非常細膩,也充滿白先勇風格,讓人感動。
當然,《父親與民國》是白先勇替父親說出多年來沒有說出的話,不是一部很嚴肅地挑選史料的著作,但帶出來的意義和味道,是強烈的。細味品嚐書中的細節,其實亦有助理解不少國共兩黨留下的盲點。像四平街戰役,俄軍其實並沒有拖國民黨後腿,反有協助白崇禧追擊林彪。像白崇禧的好友葉公超,因外蒙入聯問題,與蔣介石政府意見不合和失言,引致離職,也教人重新想起,1971年前聯合國內的決議,是由國民黨政府負責。通史往往勾出大輪廓,內裡細節需要慢慢細味,才能盡窺全豹。片面的閱讀,造成片面的理解,是不幸。被國共兩黨所留下的片面歷史所誤,更是不該。不艱澀的《父親與民國》,或許是大家提起興趣,返回歷史現場的一道引子。不認識白崇禧這位近代英雄和硬漢子,更是學識上的一道遺憾。
from 一葉館 http://yiyeguan.blogspot.com/2012/06/blog-post_13.html